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渐行渐远的西洋镜

(2010-09-01 15:56:08)
标签:

微卫星

视觉

摄影

旅游

休闲

影像

西洋镜

拉大片

拉样片

分类: 人文风俗

    走在福州的南后街上,忽然听到一阵阵鼓罗的敲击声,看到前面围着很多人,挤进去一看,只见四五个人坐在长条凳上、弯腰通过小窗孔往木箱子里看,箱子上方写着五个大字:“神奇八宝镜”,这不就是所谓的西洋镜吗。前些时在杭州古街河坊街曾见过一次,装束基本一样,只是表演内容有所不同。表演者不停地拉着一边的换景绳,变换着箱子顶部的挡板改变光线,嘴里还用口技发出鸭子、鸟的叫声,并提示观看者看到了什么。几分钟的表演,观者个个称奇。

    西洋镜洋人叫“peep show”,也叫“拉洋片”、“拉大片”。指旧时西洋(欧美)传入我国的一种逗乐装置,比电影更早流入我国,因根据光学原理要暗箱操作,所以显的有些神秘。从资料上看,这种表演形式主要分布在各地的仿古街上,如苏州观前街、西安大雁塔、开封清明上河园、上海城隍庙等地。每人次五元,但驻足观看者并不多。

 

【原创】渐行渐远的西洋镜

【原创】渐行渐远的西洋镜

 【原创】渐行渐远的西洋镜

 

【原创】渐行渐远的西洋镜

这是杭州河坊街的拉大片表演

 

附录:拉大片

    拉大片又名拉洋片、西湖景。清末由河北传入北京。初起的形式是:以布做墙围成直径约两丈的场地,内容二十至三十观众。有画挂于人前,画面高约二点五米,宽约三点三米,上绘各地山水兼人物,一张画成一卷。观众看完一张后,演员用绳索放下另一张。同时,用木棍指点画面并做解释。另有人打着锣鼓招揽观众。后经多年变化,其表演形式为:用一木制箱,分上现两层,每层高约零点八米、长约一米。下层的正前面有四个或六个圆形孔,孔中嵌放大镜。箱内装有八张以“西湖十景”或历史、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演员用绳索上下拉动替换。木箱旁装有用绳牵动的锣、鼓、钹三件打击乐器,演员每唱完一段唱词后,以打击乐器伴奏。自清末民初始,天桥并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等庙会以及京郊的丰台镇、通州等集市上均能见到拉大片的表演。

   拉洋片有“琉镜”、“推片”、“西湖景”、“水箱子”、“大洋船”等表现方式与技巧。

   琉镜:也称“琉璃镜”。比大片略小,每张画面不超过一米,画面固定,分前后两排,有布幔围挡,布幔挖孔,前后各嵌十二块圆形放大镜。内容除清代故事外,还有时事新闻等。民国初年,三大枚铜子儿可连看二十四张。

   推片:观众坐在长条板凳上。将片放于木制箱中,分上中下三层,每层八张,每张片不过半尺。此种片需两人表演,一个推动底层的一张片子,顶动另一张供观众换看画片;一个在另一侧接过底层片子送入上层。旁边不花钱的观众只能看上层的片子,中层的看不到。演员表演时,也是把中层的片子说唱得神秘,夸赞得有趣,引人花钱。

   西湖景:画面内容多以杭州西湖的景致为主,如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花港观鱼、断桥残雪等。景箱同为木制,上嵌有四块放大镜,内行人称“小四门儿”。画片在箱内用绳索上下拉动,演员将八张画片一张张地拉上去。花钱的观众可以看全八张,围观者只能看到一两张。

   水箱子:箱体木制,用绳索连接画片,上下拉动。最后一张画面,镶有立体偶人,与箱外绳索连接,拉动绳索,偶人即舞动起来,做各种动作。箱的底部装有许多朝上的小水管,箱底放一水桶,取水由箱上口灌入。水通过高处管道的压力,从小管向上喷出,或涌或流,与偶人的动作相映成趣。其曲目大都与水有关,如《水漫金山寺》等。

   大洋船:箱体木制,形似轮船,船的周围有圆形放大镜,箱内设有机关连接活动偶人,牵动绳索,偶人做单人舞蹈、双人舞蹈等精彩表演。

   随着时代的变迁,画面的内容多有更换,题材更为广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京拉洋片的演员最有名望的是天桥地区的焦金池(艺名大金牙),是当时天桥地区“八大怪”之一。因他面部表情丰富,不论眼神、口型、形体动作都很滑稽,成为“形象怪”;又因他的讽刺唱词非常幽默,唱腔的腔调高低变化较大,又带有浓厚的乡音,成为“声音怪”。他用的画片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如:《义和团打教堂》、《黄爱玉上坟》等。他唱做俱佳,雅俗共赏,曾灌制过《夸美人》、《大花鞋》、《妓女告状》三张唱片。由于“大金牙”演唱得非常出色,有时他不设画片箱,只凭演唱洋片内容,同样招引观众喝彩叫绝。此后,拉洋片除原有的形式外,便也时以单纯的演唱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后有“大金牙”之徒罗沛霖(艺名小金牙),其演唱亦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拉洋片的唱词为上下句,通常上句落仄声,下句落平声;上句起韵,下句入韵;一韵到底。唱词均以七言为基本,句前可加“三字头”,句式中或嵌字,每段唱词少则四句,多则七八十句。

   拉洋片的演唱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其内容多是劝世之作。语言幽默、诙谐(尤其是段落结尾之句),加之由上而下的滑音拖腔,形成独特的风格。唱腔为由河北民间小曲传入北京后与北京语音结合而成。基本唱腔为小曲体,有两种:一种为四句体,另一种在二三句间夹若干半说半唱的平腔上下句。

   拉洋片的传统曲目有《纣王宠妲己》、《渔樵耕读》、《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夸美人》、《大花鞋》、《秦英征西》、《水泊梁山》、《戏出儿》、《妓女告状》、《小寡妇上坟》、《庚子年闹义和团》、《水漫金山寺》、《二姑老爷拜年》、《怕》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