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县县衙位于新密市老县城正中心十字街北100米的鼓楼街,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密县县衙始建于隋大业12年(公元616年),距今已有1400年历史,是国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官署衙门,尤其是衙署内的监狱历代沿用到2003年,专家称监狱使用之最,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奇迹,所以文物界有“华夏第一衙”之称!县衙建筑历代都有增修重修,元代时期曾毁于战火,明代洪武3年,知县冯万金重建,清代康熙22年至24年,知县衷鲲化又大规模重修,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五进院落。整座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古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7月底我们前去参观时正值县衙修复之中,院子里到处都是建筑材料,有关人员说,整个工程将在年底前完成。

县衙大门。大门上有幅对联:“从来清白无遗漏,自古贪争有后殃”。

莲池是密县县衙最特殊的建筑,也是已知的中原地区唯一的有莲池的县衙。莲池位于大门甬道两侧,南北长18米,东西宽6.5米,深3米。甬道下有三孔石券桥洞使东西两莲池连通。莲池与“廉耻”谐音,寓意清水衙门,廉洁清政,出污泥而不染。

仪门。为“有仪可象”之意,表示县令的行为能为民表率,是为进入县衙后第一道礼仪之门。由于密县县令卓茂曾受皇封,故官员到仪门前须遵循“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礼制。除重大庆典活动或审理重大案件,正门通常并不开放。仪门两侧设便门,东侧为“人门”,又称“生门”为平常人们进出所用;西侧为“鬼门”,又称死门,平时关闭,只在处决死犯时才开门拉出行刑。

大堂院宽敞雄伟,位于县衙中心,是县衙的第二进院落。南北长四十米,东西宽五十米,面积两千平方米,是县衙举行庆典或重要集会的场所

大堂为县衙建筑群的中心。长17米,进深12米,高10米,有立柱12根,建筑面积204米,与月台、卷棚成一体,高大壮观。每逢下雨,雨水在大堂与于卷棚间形成一道水帘,为密县一大景致。大堂前建卷棚,是高级官衙的建筑形式,在一般县衙中颇为罕见,对研究明清官衙建筑形式有重大价值。

大堂后面的二堂、厢房、宅门等,共同构成县衙第三进院落,为知县行使权力所用。


大堂后面的二堂、厢房、宅门等,共同构成县衙第三进院落,为知县行使权力所用。二堂屏风上悬挂“三鉴堂”匾额,堂号为清康熙年间密县知县衷鲲化所定,即“鉴于镜,鉴于古,鉴于人”,以警视办案的县官。

三堂院,为县衙第四进院落,是官员居住、办公、来往的地方,一般平民难以到达。三堂为五间回廊式建筑,建筑规模与二堂相当。二堂中间是审理花案(涉女案)与涉及机密案件的地方,堂上匾额上书“退思堂”,即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修复前的大门(来自网络)

修复前的大堂(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