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2010-05-30 09:18:42)
标签:

微卫星

视觉

摄影

洛阳

旅游

旅行

风景

休闲

影像

范仲淹墓

范园

分类: 人文风俗

     范仲淹墓(现称范园)在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北约半公里处,北依万安山,南面曲河水,东临九龙山,西望龙门山,是一块颇为讲究的“风水宝地”。墓园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2006年05月25日,范仲淹墓作为宋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范仲淹(989—1052) 北宋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人。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官到参知政事(副宰相)。1052年5月20日,赴颖州途中病死,其孤护帏帐还洛,12月被当时的皇帝赐葬在母亲身旁。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沿通道而行,园内松柏翠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苍劲古朴立于甬道两边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石羊、石马排列整齐,神态各异,造型逼真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中央祭庙的殿房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范文正公神道碑,高4.08米,宽1.41米,厚0.48米,据记载为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文学大家欧阳修撰写。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由于石碑用锁锁着,只能隔着玻璃门拍了个局部,碑文字迹大体清晰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亲撰祭文,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勒石成碑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清代石碑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祠堂前有几通高大石碑,护有青砖碑楼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范仲淹墓碑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范仲淹母亲之墓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范仲淹长子之墓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范园全貌

【原创】洛阳览胜:范仲淹墓

驱车返回的途中,回望万安山下的许营村及其范园,一派大好风光 

 

附录:

1、百草园:范园的天空(文/宋宏建)

    在洛阳南郊万安山下,一片苍松翠柏之中,调往颍州赴任、但只赶到徐州便溘然长逝的范仲淹,已静静地躺在母亲身边了945年,紧挨母亲坟墓的还有他英年早逝的儿子。这个用青砖圈就、并有“携子背孙”说法的一方墓地,便是苍凉、寒碜、而又大名鼎鼎的范园。
  拜谒范园那天上午,浓重的乌云不断在山头滚动,仿佛当年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聚众举哀、惊天动地的场景。风云变幻中,我听到了原籍苏州、两岁而孤的范仲淹,被贫苦无依的母亲牵着小手,一路餐风露宿长途跋涉的呼号;看到了自幼懂事、发奋图强的范仲淹,感念母亲再嫁的朱家慈悲,昼夜苦学五年不曾脱衣就寝的灯光;想到了号令严明、创新法制的范仲淹,注重农桑减轻傜役,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的雄才大略;体会了爱国忧民、体恤百姓的范仲淹,冒着风雪海潮,坚持捍海治堰工程,忙碌于百里长堤的呕心沥血;领略了直言敢谏、大义凛然的范仲淹,在那正臣夺气、直士咋舌的朝堂上痛陈时弊,三次被贬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中午时分,浊浪排空的苍穹,经过几番日星隐耀、山岳潜形的折腾,似被范公硬骨铮铮的琴音点化,慢慢安静下来。大风止息,云儿像一群乌鸦掠过,亮出沙滩白鹤般洁净的羽毛。金波荡漾的麦浪中,万安山峰挺起褐色的胸膛,宛如终生只爱弹一曲《履霜》的范仲淹,净手焚香之后端坐大地,悦耳动听的琴声从指下流出,和着袅袅升腾的香烟上达天庭。顷刻间,长空一碧万顷,惊现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瑰丽画卷;平视山下,似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的妙境凸显。我猜想,眼下正居焦麦炸豆季节,极不适宜淫雨天气,该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范文正公显灵了吧!
  在范园,一个守墓的范家31代孙告诉我: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范仲淹,63岁调任途中病故,葬埋后派苏州老家人来守墓,他的祖辈是抓阄产生迁到了此地,如今村上已有范姓人家三四千口。我问范文正公名垂千古,为何范园墓碑破败,牌坊凋零,一片凄清景象。对方长叹一声苦笑道:政府不投资,集资款有限,能守住祖先这园松柏长青就不赖了。我点点头若有所思,耳畔响起范翁脍炙人口的琅琅词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怀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也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这句话被刻成14个碑牌,昂然竖立在范园“高山仰止”的牌坊两边。步出农户似的范园大门,我在范家子孙捐资修建的范公石雕下立定,虔诚地深鞠一躬后仰天自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若能刻在天空那该多好啊!

 

2、千年范园:寂寞风雨中(文/卞君瑜,原载《法律与生活》2007年11月下半月刊)

  两个垂暮老人守护着寂寞的范仲淹墓。面对每年4000元的财政拨款,千年范园历尽沧桑呼唤保护。

  本文背景:范仲淹,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宋真宗朝进士。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年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范氏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成就亦斐然。他的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概括了范仲淹一生追求的为人准则,也成为后世的道德操守追求和立世格言。

  范仲淹死后,葬在河南省伊川县境内的天平山下,天平山陪伴着这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度过了900多年的时光。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被列为国家级文物的范仲淹墓,因为经费严重不足,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甚至连个完整的围墙都没有。范园的日常运转,仅靠两个年迈的范氏后人。

  范园颓景

  范园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从县城出发,一条乡村公路通向范园,约30多华里的路程。

  10月2日,记者来到范园。虽然时处黄金周,但是前来范园的人并不多。范园广场门前大约四五亩地的停车场上,荒草凄凄,其上没有停一辆车,当地村民刚收获的秋粮晾晒其上。范园广场上,矗立着一坐高大的范仲淹雕像。雕像中的范文正公身着官服,遥望着远方,有着无尽的威严。雕像后面的碑文显示,这座雕像是2002年的时候一个名叫范振国的范氏后人,花20多万元立起来的。据村民介绍,范振国是伊川县很有名的商人。

  雕像的旁边,立着范园为国家级保护文物的碑。

  穿过一座小巧的小桥,来到古色古香的范园大门口,大门口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的旁边放着一块黑板,黑板上面写着范园的票价为30元,大门的上边有两块铜牌,写着“洛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字样。

  进到范园后,地面大部分都没有硬化,长满了荒草,但是范文正公写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立在院子的中间,使院子充满了厚重感。

  走到静悄悄的后院,有范仲淹祠,范仲淹塑像两边各有一条幅,上联是:出将入相鞠躬尽瘁留青史,下联是:先忧后乐功德业绩启迪后人,成为范仲淹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

  走在范园中,明显可以感到其中的荒凉和破败,有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更令人担忧的是,范园内一些石翁仲已经损坏。

  据有关资料介绍,范墓分前后两部分,占地80亩。

  前部有山门、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马、范氏祠堂等,其中祠堂旁的飨堂内有“以道自任”匾额,为清代光绪帝亲题。祠堂前有范文正公神道碑,其碑额为宋仁宗亲书的“褒贤之碑”四字,碑文为隶书,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国太夫人墓及仲淹长子纯佑墓。殿中悬光绪皇帝所题“以道自任”匾额,祭庙左右各立石碑两通,均盖有碑楼,其中范文正公神道碑为宋仁宗皇帝篆额,欧阳修撰文,字迹清晰,完整无损。

  后部在前部西北约1华里处,为范之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及其后代之墓。前后形成“扯儿背孙”之势,为我国墓葬之罕见。

  两个业余文物保护员

  记者在范园里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有关部门派来的管理范园的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平时管理范园的是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个叫范钦忠,现年74岁,一个叫范钦臣,现年67岁,他们都是范氏第29代后人。

  在范园一间破旧的房子里,记者见到了正在做饭的范钦忠和他的老伴。范钦忠称,他是本地人,本地大多数人都姓范,都是范氏后人,他们的先人以前从江苏吴县迁过来就是为了守护范仲淹的墓。20世纪60年代以前,范仲淹墓没有被列入文保单位,平时都是靠范氏后人维护,族里的长辈每年组织上坟和祭祖。1963年,范仲淹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范仲淹墓还是由范氏后人管理。

  1994年,范仲淹墓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县里将范园前半部分圈了一个围墙,专门成立了一个文管会,但也只是平时不定期派人来看看,仅仅在一个破旧的房子前挂了一块管委会的牌子。

  也是在这个时候,“村官”范钦忠“退休”,被村里指派到范园当起了业余文物保护员,刚来时没有工资,1995年,县财政每月给他发200元的工资。范老先生干了这么多年业余文物保护员,年年被评为先进,提起此事,他很高兴。

  另一个业余文物保护员范钦臣,也在这里干了十多年,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元。

  范钦臣告诉记者,他们两个负责范园平时的维护和运转,平时来范园的游人很少,门票收入一年大约3000元左右,都用于范园的电费、除草、买农药等支出,“这些钱远远不够,但又没有其他收入,只好将就着过。”两位老人很担心,范园分前坟和后坟两个位置,现在前坟圈了起来,但因为没有钱,后墙还在荒天野地里,“这样对文物的保护不够,也不严肃,发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将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

  风雨范仲淹墓

  据范钦忠介绍,范仲淹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范墉,任职于吴越王幕府,后随吴越王一同投宋,端拱初年(988 年)赴徐州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在老家吴县本娶有一妻,但不知何故,原配夫人并没有随他到徐州赴任,范墉在徐州又纳一偏房谢氏,次年8月2日,生下范仲淹。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在任上不幸逝世。为了生存,谢氏带着范仲淹改嫁他人。

  范仲淹绝顶聪明,在继父所在地的山东淄州长山县读书,后到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就读。经过多年寒窗苦读,范仲淹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从此走向仕途。

  范仲淹在开封为官期间,继父去世。后来母亲谢氏病重,没多久病故了,因为谢氏已改嫁,按族规没有资格葬入范氏祖坟。范仲淹只好把母亲葬于妻子的老家徐州。

  范仲淹是一个孝子,想到母亲辛劳一生,死后连一个安身之所也没有,为此惆怅得大病了一场。当朝丞相王延龄听说后前来探望,得知详情后,说当朝皇帝宋真宗曾看中一块地,但后来又找到了风水更好的地方,这块地就不用了,看能否让皇帝将这块坟地恩赐于他。

  真宗皇帝看到王延龄的奏章后,有感于范仲淹的孝心,就将位于现在的河南省伊川县境内的天平山下这块坟地御赐给了范仲淹。

  范仲淹将母亲迁葬了过来。

  范仲淹死后,遵照他的遗愿,他的儿子将他也葬在此处陪伴母亲。范仲淹的几个儿子及侄儿死后也葬于此。后人将此地称为范园。

  有人称,范仲淹墓北依万安山,南抱曲河水,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清水秀,气聚风藏,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

  范仲淹的行动和思想,赢得几代人的敬仰,在国际上也有极大影响力。他生前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生前一些百姓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颂扬其功勋;他调任时,百姓相送,万人空巷,并向皇帝上书挽留他留任;他去世的噩耗传到各地后,人们扼腕叹息,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赶到祠堂,痛泣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历代仁人志士以范仲淹为楷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

  墓地急需修缮和保护

  遥想范仲淹生前意气风发和声名显赫,相信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身后其墓会陷入如此破败的境地,恐怕这与范氏在海内外的影响格格不入。

  据伊川县文化局长李耀曾介绍,主要问题是经费严重不足,前几年,伊川一直是一个贫困县,虽然近年财政有所好转,但每年对范仲淹墓的投入,也只有两位老人的工资3900元。因为缺乏经费,很多美好的愿望无法实施,“例如,派到范园的工作人员,因交通不便,只能不定期到现场看看,现在也只能找当地两名村民来维护范园的正常运转”。

  据李局长介绍,他们有一整套的规划方案,例如规划后的范园占地100多亩,现在圈起来的只有几十亩,“后边还有几十亩因为没有钱,连一个围墙也建不起来”。按照设想,将前后园打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游人参观,还有利于墓地保护,“但还是牵涉到经费问题,一直搁置到现在也没有结果”。

  2006年,河南省文物设计院也曾想在这里建一个范文正公纪念馆,并已做出规划,需要资金700万元,但是县财政困难,无法承受这笔巨资,他们只好到外地招商引资,到浙江义乌、宁波等地,但他们对建纪念馆不感兴趣,而是想建一个纪念塔,但国家对建塔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最终没有谈成,现在招商还在进行中”。

  李耀曾局长还认为,现在范园面临的问题还有,对外的宣传力度太小,大家都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是范仲淹写的,但范仲淹死后葬到哪儿却很少有人知道,包括园里想印刷范仲淹纪念册和资料,“都因没钱而无法付诸行动”。不过李局长表示:“随着伊川经济的好转,政府会考虑加大对范园的投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