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微卫星
微卫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583
  • 关注人气:23,0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武陟千佛阁

(2010-02-01 20:23:13)
标签:

微卫星

视觉

摄影

美图

休闲

影像

旅游

旅行

观光

武陟

千佛阁

分类: 人文风俗

    早听说武陟县城有一座千佛阁,很有特色。1月30日上午,乘世广同学儿子结婚,便驱车来到该县县城。看看时间尚早,就先来参观千佛阁了。

    千佛阁位于武陟县城内南大街北端,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咸丰六年(1856年)重修。千佛阁占地约1万平方米,现保留有山门、天王殿和千佛阁三大主要建筑,建筑群既有佛教阁殿,又有道教庙宇,是明清时释道合一的具体表现。主体建筑千佛阁、天王殿、山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即“三不照”建筑,在寺院建筑群中十分少见。更加得体的是千佛阁前的一幅对联:“三间不照因地制宜化圣灵,二教有异殊途同归济众生”。

 

【原创】武陟千佛阁

山门

 

【原创】武陟千佛阁


【原创】武陟千佛阁
天王殿


【原创】武陟千佛阁

天王殿山墙处的砖雕

【原创】武陟千佛阁

    千佛阁为三重檐绿琉璃歇山回廊式楼阁,上层面阔三间,中下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东西长17.4米,南北宽15.7米,绿色玻璃瓦覆顶。上层檐下斗拱为七踩三昂,明间补间铺作两攒,此间斜拱斜昂拱一攒,侧面为土攒,昂嘴刻三浮云,转角斗拱中间昂嘴透雕龙首。


【原创】武陟千佛阁
千佛阁门两边的砖雕(右),可惜的是已经不完整了


【原创】武陟千佛阁
左边的砖雕


【原创】武陟千佛阁

千佛阁后墙根放有几口老钟


【原创】武陟千佛阁

在千佛阁四周不同形状、貌似通风孔装饰


【原创】武陟千佛阁

【原创】武陟千佛阁

    二层供奉千手千法器观音菩萨像。阁内顶部巴砖上绘有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等,脊懔下牵杆“大明嘉靖三十六年岁次丁巳中秋吉旦郑府谨书上梁之后吉祥如意”题记为明太祖九世孙、自然科学家——朱载墒遗存墨宝。

 

【原创】武陟千佛阁

【原创】武陟千佛阁

院落里到处散放的柱础

 

链接:千佛阁——佛与道的栖息地(生活晨刊,2009-12-14)

    本报记者王玮萱实习生 谢超南

 

  在武陟县城南大街北端,有一座坐北面南的建筑,它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重修于清咸丰六年,距今450余年。与焦作地区其他众多文物相比较,这座建筑物的年代并不算长。然而,年代的长远并不是这座建筑吸引人的地方,它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小小庙宇竟包容了佛、道两家的诸位尊神,让他们和谐相处于此。

  这就是千佛阁,2006年6月,被国务院评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型的河南古建筑手法

  千佛阁是明嘉靖三十六年为镇沁河在木栾店(今武陟县城)决口而建,占地约15亩,原建筑有山门、中佛殿、千佛阁、关帝殿、城隍庙、白衣殿等建筑,现仅存千佛阁、中佛殿、山门。

  千佛阁是省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重檐回廊歇山式建筑之一,是中原地区不可多得的大型单体木构建筑。在建筑物上保留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琉璃等附属艺术品,其雕刻刀工娴熟、工艺精美、形象生动逼真,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弥足珍贵。

  走近千佛阁,感受千佛阁,在阳光的照射下,那绿色的琉璃瓦闪闪生辉,那飞起的檐角欲上九霄。站在回廊处远眺,突然感觉周围的喧哗根本无法打扰这片净土的安宁。

  千佛阁的美在于做工十分精细,出檐部分每层均有飞椽,上层阁顶有正脊、垂脊、戗脊、大吻、宝瓶、垂兽,挑角上有狮子、麒麟、飞鱼、海马、天马走五兽,角部挑得较高,转角斗拱刻有精致龙首,整个上层均为明代建筑手法。千佛阁的明间、次间、补间斗拱尾部穿插垂莲柱,顶檩垫枋,既有艺术美,又起到杠杆力学作用。

  千佛阁檐上覆盖绿色琉璃瓦,四周有围脊,四角有戗脊走五兽。下层檐为清咸丰重修时的手法,无论从斗拱工艺还是花牙子及四角龙首,雕工技艺都非常精湛。斗拱昂嘴雕刻浮云,转角斗拱透雕龙首,栩栩如生。明间大额枋正面雕有人物、花卉、动物三组,中间雕有人物、松鹤,传为尧舜义让,东为双狮滚绣球,西为龙凤牡丹。雕刻刀工娴熟,工艺精美,既形象生动,又有艺术夸张。

  檐顶琉璃件与第二层相同,第二层明间稍间正面有六抹四扇的隔扇门,下层明间有六抹四扇隔扇门。墙壁上有琉璃假窗,东为“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寓言故事,西为唐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故事,寓意深刻。

  “三不照”的秘密

  千佛阁纵然有千佛所在,特别是千佛阁的门口还睡卧着一位千里迢迢从缅甸云游而来的巨大玉佛。然而,抬起头来,你会发现,千佛阁顶部的巴砖上还绘制了18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八卦太极图,极为罕见,是明清时期佛道合一在古代建筑上的反映,对研究中原地区古代建筑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据说,唐代伊始,佛、道便已合流。之后历朝历代,佛、道两种教义相融共生。到了明清时期,佛道合流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在统治者的心中深埋下来。因而,儒家也应在合流之列。深究下去,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并非儒家独领风骚。

  主体建筑千佛阁、中佛殿、山门不在一条中轴线上,千佛阁坐子午线,中佛殿、山门依次向西南偏向,即“三不照”建筑。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建筑,不论是佛教寺院还是道观庙宇,其传统建筑形制均从美学角度出发,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南北对应、左右对称的规整布局。千佛阁的建筑格局不同寻常,是典型的最具地方特色的产物。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建筑群呢?或许是体现佛、道既相融又有区别的特点,还是在解释将佛、道众仙一起请来共同为沁河安澜的担忧呢?这样的建筑群里面究竟蕴涵着怎样的哲学思想,现在的人不得而知,但是据传闻,千佛阁创建伊始,沁河从此安澜入黄,从未决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