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雨中绵山

标签:
微卫星休闲艺术影像视觉摄影旅游旅行观光风光绵山介子推大罗宫 |
分类: 人文风俗 |
云雾中的关帝庙
大罗宫中的石碑
攀127级石阶便是绵山中心抱佛岩。
后在岩中建寺,称抱佛寺,即云峰寺
寺内有殿宇20余间,为初唐遗物。
有人说此匾额的“抱腹”写成“捋腹”了,反正咱不太懂篆体字,留人考证吧
此处是通往山顶正果寺的云梯栈道,当天由于下雨禁止行人通过。
附录:寒食节的由来
晋文公当了国君以后,赏赐有功之臣,竟然漏掉了介子推。原来介子推不追求高官名禄,与自己的老母亲隐居晋西部的绵山。后经人提醒,晋文公才恍然大悟。晋文公哪里能忘介子推的救命之恩,于是就派人请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不图富贵,不肯出来做官。有人给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一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为了救老母亲,一定会与老母亲一起下山的。于是晋文公乃下令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大火三日不息,结果介子推与母亲一起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在山中。
晋文公本来是想逼介子推出来,而烧山的结果却恰如其反。文公伤心之至。就把介子推和其母亲葬在了那棵大柳树下,改绵山为介山,修庙立碑,以寄哀思。为使后人永远铭记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介子推遭焚之日,(即清明节的前一天),举国插柳,禁火三日,人们只能吃早早就准备好的饭菜,后相沿成俗。从此,便有了后世沿袭下来的寒食节了。
但据今人考证,所谓寒食纪念介子推被焚仅是一种附会,事实上早在此之前就有禁火习俗了。在西周时期,由于人们还不能解释大自然的许多现象,认为春天见于东方的苍龙七宿属木,而季春三月黄昏时见大火(即火星)从东方升起,“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后汉书?周举传》李贤注),也许这才是寒食节的真正原因。
寒食节大部分习俗是围绕着吃冷食之事展开的。有关寒食食品的记载,首见于晋朝的《邺中记》和《荆楚岁时记》,其传统冷食为“饧大麦粥”,制作方法就是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碎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浇上糖稀即可食用。这种食品直到现在还是人们喜食的食物。
另一种寒食食品,叫“子推饼”,其实就是枣糕。宋代时就很流行这种食品。制作方法就是用面做成蒸饼的样子,团枣附之,名曰子推。然后用柳条穿起来,插在门楣上,称为子推燕。
“糗”(qiu又名干粥),就是我们春天喜食的炒面,也是寒食节常吃的食品。
另外还有一种食物叫馓(san)子。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它大约起自魏晋南北朝时代,据咱们山东潍坊寿光北魏时期的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环饼一名寒具,……以蜜水调水溲(和)面”,然后用油炸熟食用。目前青州、寿光一代仍然流行此种食品。南宋诗人杜和清《山中寒具》诗云:“方塘波静杜蘅青,布谷提壶已足听。有客初尝寒具罢,据梧慷复散幽径。”由此可见宋朝时寒具已经是人们过寒食节较为常见的食品了。
过寒食节还有扫墓的习俗。唐代以前北方扫墓,都在寒食节期间。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732年)下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应该允许,使之永成常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就是描写寒食节扫墓的情景。南宋洪迈《夷坚志》“毕令女”篇中,也有“当寒食扫祭,举家尽往”的记载。到清代,大多数地方寒食节已融并为清明节的节日活动了,并渐为清明节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