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村位于素有“九山三水十八弯”之称的汝阳县十八盘乡,距乡政府4公里,北与刘沟村相邻,南与干里村相接,总面积1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93.7亩、林地面积9105亩、村庄占地279.2亩。全村总户数194户、614口人、9个村民组、28个自然村分布在几道沟岭之间。20世纪60年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农业学大寨"高潮之时,以赵春兰为核心的登山村党支部不辱使命,发出“宁愿苦干改山河,不甘苦熬度岁月”的誓言,凭着改天换地、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凭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凭着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革命干劲,经过十年改土,八年治水,七年综合治理,在十几个自然村修建了2000多亩的石嶙梯田,终于使原本“山高坡度大,地在墙上挂,旱涝都成灾,要啥没有啥”的穷山沟变成了“层层梯田连成片,条条水渠绕山转”的秀美画卷,赢得了“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河南省水利建设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同时也创造了曾与红旗渠精神齐名的“登山精神”。










附录:赵春兰及其事迹
1、赵春兰是登山村的原党支部书记。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战士,他从1964年就开始带领群众开始了改山治土工作,把几乎是“挂”在陡坡上的1500块支离破碎的小块坡地变成道道梯田,并修建了小水电,开挖了盘山渠,使登山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与时同时,他还发动群众封山育林、栽种果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第一次向人们露出笑脸。家家面貌变了,但春兰同志却倒下了,即便在病床上,他仍然惦记着登山这块他曾经为之奋斗的土地!
2、十年改土是登山人民战天斗地跨出的历史性一步,他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行动的方案,三战登山洼、五战滴水沟、搬倒小山丘120座,造出小平原550亩。在革命生产的实践中,他们培养了一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钢铁队伍,培育出了一位钢筋铁骨民兵突击队队长——全国四届、五届人大代表李维新,总结出了建造双曲拱石磷梯田“弯、厚、拱、长、平”的宝贵经验,留下了“干部干部,要先干一步”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登山精神。
3、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于登山这样的自然条件来说,水利尤其显得重要。在十年改土修建梯田的基础上,登山人又在治水上花了八年时间,为了把“天上的水蓄起来,沟里的水引出来,低处的水提起来,地下的水挖出来”,让小水发挥大作用,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他们一镐一锨一石一砖,先后开挖盘山渠14条,建压力池57个,水塘11座。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他们还推广自压喷灌技术,探索出山区水利化建设的一条新路。绕山腰的层层梯田,盘旋蜿蜒的石渠,像雨像雾的自动喷灌,还有那脚下碧绿的庄稼,这一切的一切,给这块曾经贫脊的土地带来了丰收,给曾经是饥饿的人带来了笑声。这笑声一直回荡在山间,我们今天似乎还能听到、更能感觉到……
4、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登山人不仅为了粮食,为了温饱,他们还特别重视荒山、荒坡、荒沟、荒滩“四荒”绿化,重视栽培经济林果树木。当然,那个时代,人们不可能有“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但对家乡的挚爱使他们特别珍爱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七年综合治理,登山人在本村的沟岭之间遍植梧桐、核桃、红果、柿树、花椒树等达50多万株,绿化荒山3400亩,植被覆盖率达66%。如今的登山的地平了,山绿了,水青了,人富了,是综合农业旅游、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沿着这一级级台阶去寻找当年登山人的足迹。大家也许会感到这些台阶有些太高、太陡,在这时顺便向各位解释一下,“登山村”名字即起源于对这种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敢于拼搏的纪念。这一级级的台阶,勾通着过去与现在,也勾通着登山人美好未来。这一片有许多小杂果,象杏树、桃树、梨树、花川、二花等,这些都是登山人民发展经济林的硕果,一到春季,满山遍野、鸟语花香;到了秋季,硕果累累,一派丰收景象。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到秋季来分享这一成果。赵春兰纪念亭是1991年10月15日,中共汝阳县委、县人民政府为表彰赵春兰对登山人民作出的卓越贡献而建造的。赵春兰同志生于1925年,1948年参加革命,1953年任登山农业合作社社长,人民公社后任登山大队党支部书记,从1960年起,他带领全村干群开始了改山治水的艰苦创业,为登山村的面貌改变立下了巨大的功劳,曾兼任十八盘公社党委委员、副书记,中共汝阳县委常委、洛阳地委委员、省农业劳动模范。由于积劳成疾,于1981年2月28日病逝,年仅56岁,生前他坚持
"五不 "原则:不转户口、不要工资、不定级别、不脱离劳动、不离开登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