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2009-03-02 22:11:38)
标签:

微卫星

图片

贴图

视觉

摄影

美图

洛阳

旅游

休闲

影像

观光

人文

灵山寺

宜阳

分类: 人文风俗

    洛阳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位于洛阳市西南40公里,今宜阳县城西8公里的灵山北麓,背依山崖,面临洛河,座南朝北,和多数中国佛寺方向迥异。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二月十五日是灵山庙会,此时四周香客云集,摩肩接踵,寺内烟雾缭绕,四外不时传来阵阵锣鼓,鞭炮则噼噼啪啪响个不停。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山门外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鞭炮炸响满地红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寺内香客云集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香客们围着香炉不停地唱着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外专注地做着自己的事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香火之盛烧红了炉膛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贴硬币一枚祈求好运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燃香一柱祈求幸福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诵经一曲保全平安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摸古树一把健康成长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到了中午寺院里准备了斋饭,原来免费供应的由于人太多只能购票了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能得到一碗斋饭,吃起来滋味是不一般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寺院东侧的水上游乐场,貌似由僧人经营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寺院东边是塔林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这是两个年代稍微久远的砖塔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寺院的东南侧是老母洞,里边也是香客如云

 

【原创】洛阳览胜——灵山寺

寺院的西边则是千手千眼观世音

 

附录:

1、灵山寺

    灵山寺准确始创年代不祥,据有关专家推断,大约在隋唐时期。据旧县志及碑刻记载,现存建筑应建于金太宗大定三年(1163年),另从宋代司马光、邵雍、张耒等历史名人记游灵山寺的诗文来看,该寺在北宋时期就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豫西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力。灵山寺地处灵山风景区中心,是豫西地区唯一集名山、名寺、名树、名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据《宜阳县志》中“报恩寺图”所示,寺内主体建筑有山门、前殿、毗庐殿、大雄殿、藏经后楼,以及左右配殿六座。毗庐殿和大雄宝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拱等保留有金朝遗构。后遭天灾人祸,寺院毁坏,民国八年,心空法师募资重修灵山寺。现存建筑有山门阁、中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祖师楼等。灵山寺最独特的建筑为山门阁楼,此阁楼坐南朝北,下部为一砖筑平台,风格独特。
  灵山寺大雄殿内有明朝佛像三尊,即“三世佛”,栩栩如生,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泥塑作品,被列为河南省重点保护文物。灵山寺镇寺之宝为七级四面石砖塔,为明成化十七年所建造。寺门有千年银杏树,苍老挺拔。
  灵山寺内碑刻林立,有57块,是研究书法艺术、佛教历史的珍贵资料,寺内珍藏佛经三百余部,内有珍贵的《大藏经》。寺东北有塔林,计有寺僧砖石墓塔二十们座,是最古老的是宝公峰寿塔,最重要的是良卿和尚寿塔。寺东南有凤凰泉等景点,原有“息机轩”、凤凰亭等,今已不存。寺西有僧院。

    寺东有泉,名曰凤凰泉。水深30余米,泉水清澈,味甘可口。泉水向北流,水声淙淙,悦耳动听。在它的下方,如今修建了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泉水经游泳池顺山而下,灌溉稻田。

2、吃斋饭(作者:胡正清,http://www.chinawriter.com.cn/zp/ycwc/ycsw/135_126298.htm

    家乡有一寺,平时香客寥寥,但正月初一这天总是人山人海。我家在公路边,总能看见吃斋饭的人成群结队,不绝如缕。据说远在百里之外的城里人也赶了去。他们自驾一车,一家人或两家人结伴而行。眼见得平时冷冷清清的乡村公路一下子成了车水马龙般的街市,我的感觉总是有些异样。望着他们来去匆匆,风尘仆仆的阵势,我不期然成了名副其实的目击者。以下则为目击者兼旁观者言。
    “吃斋饭”也即“吃斋”。吃斋也就是吃素,“斋”专指僧人之素食。但是吃斋不是简单的吃素,因为“斋”还有“斋戒”之意,吃斋乃非常正式、十分严肃之事,吃素则可以随意,想吃就吃,想不吃就不吃,不构成“戒律”。和尚、尼姑要吃斋,善男信女可吃斋,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吃斋的“资格”。显然,现在很多人误把吃素当成了吃斋,动辄兴师动众,乘兴而去,尽兴而返,图一个热闹,与“斋”字全不相干,却要堂而皇之地称之为“吃斋饭”。
    吃斋是一种习俗。说到“习俗”二字,一种敬意本应油然而生,因为习俗具有文化的内蕴。但是且慢,这种习俗何以成为习俗呢?是什么人汇成了吃斋饭的洪流?又是什么人在施予斋饭?如果是一群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动了吃素的雅兴,又正好借节日之盛况来一次轰轰烈烈的“素食行动”,我们又当如何看待习俗之形成?在物质生活十分丰富的今天,大鱼大肉已腻,山珍海味不奇,人们的口味需要一再调节,于是吃素成为一种时髦。从健康的角度提倡素食无可厚非,但对“吃斋饭”趋之若鹜的吃素者显然是另一回事。他们既非出家之人,也非善男信女,充其量只是凑热闹的人,赶潮流的人。他们并不知道吃斋与吃素的本质区别,却轻率地把吃斋饭当成一种时髦,于是洪流形成了。我猜想,这浩荡之洪流荡起了每一个游客(只能叫做游客)“游食”之激情。这种激情相互感染,在盛大的节日推助之下,足以将一种时髦深入人心,于是“习俗”得以成其为习俗。
    我母亲年年初一都要去吃斋饭,村里人相约同去,老老少少,有说有笑,好不热闹。今年吃斋饭盛况空前,坐到了一百几十桌。吃饭的人和等着吃饭的人把寺庙渲染成超级大食堂。对于这样的超级大食堂,出家之人会有何感想呢?真正的善男信女会有何感想呢?这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不清楚。所有奔赴而去的吃斋人也不清楚,他们或者漫不经心,或者行色匆匆,闲适,随意,尽兴,这就够了。谁来管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呢?这样,悬而未决的问题总是被消解在无形之中,成为潜伏着的恐怖杀手。我隐约听到了这些杀手的笑声。于是我总在心里发问:这样的时刻,出家之人在哪里?真正的善男信女在哪里?
    我没有吃斋饭的雅兴,但对寺庙向来敬畏。我心中的寺庙,藏于深山,诵经与敲钟之声不绝于耳。庄严,静穆,神圣,所谓六根清静之地。在这样的地方吃斋而不是“吃斋饭”,才是相宜的。吃斋的场面归属于六根清静之地,自然只与六根清静之人相关。集市一样的超级大食堂只能滋生“吃斋饭”之人,他们与寺庙的本质格格不入。他们“打扰”了寺庙。“打扰”是一种侵占,一种掠夺,一种破坏。太多的“打扰”正在弥漫。面对来势凶猛的“打扰”,我们只能做目击者和旁观者吗?
    2007.3.18于心远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原创】梅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