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2008-08-01 00:00:56)
标签:

微卫星

摄影

道教

观光

旅游

洛阳

美图

视觉

文化

休闲

影像

娱乐

下清宫

分类: 人文风俗

下清宫亦称古青牛观,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邙山镇史家沟村,相传这里是老子休息就寝的地方,其坐骑青牛就此饲养。晋时为“朝元宫”,受封于唐,以皇家宗庙和七十二福地名扬天下,历经苍桑,历史上多次冠名。宫内有小桥溪水,清幽雅致。正北是混元道德洞,内奉太上老君像;西为龙王洞、青牛殿;东有三宫洞。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原创】洛阳揽胜——下清宫

 

追记:

1、洛阳下清宫 昔日青牛观(孙钦良)

2007年冬,《经典洛阳》刊登了《洛阳上清宫之前世今生》,从《老子:上清宫的奠基人》一直写到《民国时期的上清宫》。今日起刊登《问道下清宫系列》,接着对下清宫进行解读,使读者对这两座姊妹宫观有个全面了解。

  洛阳是老子结庐炼丹之所在,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老子炼丹处被固定在邙山翠云峰后,上清宫之“道源”“祖庭”说,才有了具体的落脚点。  

  道教学说玄妙,道家意象缥缈,邙山翠云峰是道家青色弥漫的花园。

  前年,我写《洛阳上清宫之前世今生》,共6篇。读者反馈说:上清宫的南边,还有个下清宫,下清宫和上清宫到底是什么关系?另外,道教都有哪些忌讳和规矩?其中,有位姓李的老太太说,她因为不懂道教规矩,在下清宫闹过一次笑话——

  原来,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上清宫和下清宫有庙会。每月的这两天是集中进香日,道士会为香客准备一些简单的斋饭。一次,李老太太来到下清宫,舍了一些香火钱,然后留下来吃斋饭。她看到一个老道士,就问人家:“今年您高寿?” 对方笑了笑,没回答。她以为对方没听清楚,就大声说:“我问您今年多大岁数了?”不料这一问,老道士不笑了,扭身就走。

  后来,她才明白“道不言寿”,即道士是不论年庚的。她问人家年龄,是犯忌讳了。

  是啊,我们这些俗人,初进道观,见到鹤发童颜的老道长,往往心存敬意,就问:“老人家今年高寿?”对方往往避而不答,或只是点头微笑。修道之人之所以忌讳被问年龄,是因为道教悦生恶死,追求长生成仙,所以也就“道不言寿”了。

  为了不犯忌讳,我来下清宫之前,特地做了充分准备,不但看了《道教三百题》,连进入下清宫的路线都搞清楚了。

  下清宫的位置,正是洛阳八景中“邙山晚眺”的立足点,整个宫观被揽在邙山镇岳村襟怀之内。其山门南边是建华玻璃厂,其后墙北边不远处就是上清宫。

  由于要引导读者了解神秘的道家文化,我事先通过电话约了道长张信铭。他的办公室在东道院东侧,旁边是一座道士塔。我到时,他正站在道士塔下迎候着我。

  道士打招呼是 “拱手” ,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在外包着。我照着道长的样子,也还了一个礼——记得僧人不是这样的,僧人打招呼时,行的是“合十”礼:两手当胸、十指相合,以示敬意。

  僧、道的区别在哪里?道长解释说:僧人的“合十”礼,有收摄内心的作用,同时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而道士的“拱手”礼,兼有此意而略显洒脱。

  那么,道教的建筑形制如何呢?道长引我从山门看起,我们边走边聊。

  山门前有广场,水泥铺地,甚是阔大,看样子是停车用的。靠广场南侧,新移来一座道士塔,约三层楼高。道长说,这塔本来就是属于下清宫的,后来连同地皮被别的单位圈了去,去年市里进行协调,把此塔移了过来,物归原主。

  山门并不高大,朱门红墙,歇山式,黛色瓦,门洞两层,娇小玲珑,却十分紧凑。当门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紫气氤氲混元洞洞天福地地泽万物;下联:祥云缥缈下清宫宫观传道道济来生。一看对联的用语和用典,便知与老子有关了。

  山门上有匾额,写“下清宫”三字。道长说,别看写的是下清宫,其实旧名唤作青牛观。也就是说,这座宫观问世的时候,并不是什么下清宫,只知道自己的名字是青牛观。

  原来,当年老子担任东周守藏室负责人,一直居住在洛阳城中。公元前520年,周王朝内外交困,发生了争夺王位的内讧,守藏室的图书典籍都被王子朝偷运到了楚国。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大,每每觊觎朝廷。老子见周室日渐衰落,自己又无书可管,只好来到城北邙山上,结庐最高处翠云峰,静心炼丹养生,不再过问政治。

  后来,老子在这里悟道,决定西出函谷关传道化胡。他来到翠云谷,牵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见要离开此地,对着西方吼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来。

  到了唐朝,人们为纪念这位道教创始人,在翠云峰巅建了一座庙宇,称为上清宫,在拴牛处建了一座庙宇,称为青牛观。但是,青牛观后来为啥又更名为下清宫了呢?

  究其演变,相当复杂。

  原来青牛观的建筑规模非常小,而上清宫的建筑规模非常大,所以青牛观的名称,得依照上清宫名称的改变而改变。根据《洛阳史志》第17卷记载:上清宫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距今已有1347年。但现有的文史资料表明,在唐代之前的隋炀帝时期,这里已经有了简易的老子祠(一说为老君庙),有了简易的青牛观。老子祠祭奠老子,青牛观纪念青牛。

  如此算来,两座宫观的年龄还要再增加。不过,隋代建的两座宫观实在太寒碜了,建筑物非常少,而且属于民间集资性质,地位自然不高。到了唐高宗统治的时期,他来了一个大动作,下令“敕建”,动用国帑,把上清宫搞成了“国家级”宫观。据唐朝杜光庭《历代崇道记》上讲,经唐高宗这么一搞,中国道教史上首座被命名的上清宫就诞生了。

  现在有学者认为,老子祠晋升为上清宫后,为配合这个“上”字,青牛观就更名为下清宫了。但我查阅史料之后,不敢苟同这种说法。因为历史上的上清宫曾多次改名,皇帝动不动就要挥动御笔改改名字,以示对上清宫的重视。譬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到亳州老君庙(今河南鹿邑县东十里太清宫乡老子故里)向老子致祭,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回到洛阳后,改上清宫为太微宫,把“太上玄元皇帝”正式扶上神位,其实还是那尊老子像。

  唐玄宗接班后,迷恋道教至甚,三次“敕建”上清宫。第一次在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五月,第二次在次年(公元741年)正月,第三次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正月,这都是《旧唐书》上明确记载的,说明唐玄宗非常重视上清宫。

  唐玄宗三次扩建上清宫,一次也没有忘记青牛观。因为两宫观是姊妹宫观,距离又这么近,所谓“一荣俱荣”,不可能这边搞得金碧辉煌,那边弄得破破烂烂,因此,每次都连带着维修青牛观。

  但这里有个问题:玄宗投入那么多的银子,难道还会沿用高宗时的太微宫旧称?现在一些人捐资建个什么,都要改改名,何况当时的皇帝呢?果然,玄宗把太微宫改成了玄元皇帝庙,简称玄元庙。 

  不过,到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玄宗又恢复了太微宫旧称,不知他是怎么想的。问题是,按照上清宫改名、下清宫呼应这样的惯例来看,在上清宫称太微宫期间,下清宫会不会叫少微宫呢?这一直是个悬念。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朝廷移都洛阳,曾一度改太微宫为太清宫,不久,又改太清宫为太微宫。不知这样改来改去,下清宫的名称变没变?总之,自打青牛观问世,就不讨皇帝们喜欢。啥原因?并非名字不好,而是皇帝们觉得,一头青牛配享香火吗?所以老是给改名字。后来到赵匡胤上台,建立宋朝,又改太微宫为上清宫,从此一叫到底,没有再改变过。这样,下清宫才正式上了户口,就叫下清宫了。

  但是,老百姓敬重的青牛,是不会一下子就消失的。如今,青牛观的名字,还执著地保留在山门门洞的墙上,墙上面镶嵌一方石碑,写“古青牛观”四字,落款漫漶不清,不知哪个朝代所留。这不免使我感动,心想无数的岁月,加上皇家的干预,竟不能抹掉这里原是青牛观的痕迹,而且,山门前还卧了两尊青牛雕像,似乎也在固执地表明这是青牛的地盘。

  是啊,青牛是有功劳的!那时交通工具不先进,有了这头健壮的青牛,老子西行的信心就要增加几分。所以,洛阳人才在青牛吃草处建了青牛观,又把那道峪称作青牛峪,一直沿用至今。据说会看地貌的人,能看出哪里是牛头,哪里是牛尾,能看出牛移动的方向是正西,正是老子出走的方向。 

  下清宫规模不大,占地近40亩,由中院、西道院、东道院三部分组成,庙院东西宽50米,南北长90米。但老香客讲,过去的下清宫可比现在大多了,整个建华玻璃厂都在院内!刚解放时,他们还去那里烧香,那里有石香炉。再往前说,下清宫仅香火地(庙田)就有400多亩,宋朝时有300多名道士,加上上清宫和玉清宫的道士,翠云峰上共有800多名道士。

  经人这么一说,我才知道当初这里有上清宫、下清宫、玉清宫、吕祖庙(俗称吕祖庵)等诸多宫观,建筑群好大一片,上了邙山老远就能看见。 

  中国道教建筑,凡祀神的祠庙,统称为宫观。宫观是“道宫”、“道观”的合称。本来,帝王居处叫宫,城堞可眺叫观。道教建筑中,规模大为“宫”,姓“公”,属国家正式的严肃宗教场所,譬如这个上清宫;规模较小的为“观”,姓“民”,基本是民间自发而建,随意敬些个神,譬如这个青牛观。

  道长告诉我,信仰道教之人有两种,称呼上不能乱:居住在宫观修道者,是在册的“道士”;居家修道者,则称为“居士”。这两种人都属道教徒,与他们交谈时,不要询问年龄生辰,一起宿店时,切忌开着电灯或点着蜡烛睡觉。不要当着他们朝北方撒尿,因为道教徒对北斗星极为敬畏,称之为七元解厄星君。非但如此,所有道教徒都不能怒视日月星辰——对大自然一味热爱并与之和谐,这是道教的宗旨。

  入庙知敬,凡进庙宇,不是买一张门票就可高视阔步了,凡涉足宗教场所,必先问禁忌规矩。道长说,进入道观,应衣冠整齐,注重礼仪,不可光身赤脚,高声喧哗,特别是上清宫、下清宫,都属于全真道,茹素吃斋,决不能夹带荤菜进来。

  其次是烧香敬神,忌用右手捻香,须左手持香,右手护香。有的人正进香时,手机响了,这边掏着手机,那边掉了手套,无奈用嘴叼住香,然后再腾出手来进香,这都是不允许的。烧香要心神专注,心无二用,忌左顾右盼。

  一些讲究的道观,会挂两种牌子,一是“戊不朝真”,即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不进香、不朝神;另一个牌子写“行经女子不跪拜”,有的干脆谢绝行经女子进入道观。

    道长边走边谈,令我受益匪浅。走进下清宫,入眼看见一个大香炉,青烟袅袅;又见一位道士,戴着道士帽,正从香炉前边经过。我问道长:这道士帽可有讲究?答:道士帽唤做“巾”,有9种不同类型,有很多讲究……

2、探微宫观制 分说下清宫  

    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由此揭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帘幕。今天我们涉及的道教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点。

  到了元朝,上清宫的地位变低,成了子孙庙。下清宫的地位更低,建筑规模更小,仅有3个小道院,但从这些有限的建筑构件上,也还能够看出道观的基本形制。

  对于道士们来说,道观是一个栖息修炼之所;而对我们这些俗人来说,道观不过是一种情绪。平时,每当我来到一处道观,便顿生旷达之心,有了逍遥之意,仿佛进入一种青色弥漫的意境。如今,我站在下清宫山门前,感觉到的是这座宫观的衰微气息,那是一种繁华后的疲惫,是一种站在灯火阑珊处的惆怅和失意。

  听这里的道长说,在隋唐以及宋、金交叉统治时期,这里的道观都有皇帝光顾。即使在金世宗后的一段时间,上清宫也还是全国道教的十方丛林,下清宫亦属其重要组成部分,来这里传道的都是大师和名人。

  可是到了元朝,上清宫已降为子孙庙,不再享受国家级待遇,与上清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下清宫,处境更可怜,几成一片荒地,如今留下的建筑,不过是些明朝时期的家底。

  但即使从这些“小建筑”上,也还可看出道教宫观与天地人文相谐的建设理念。天人合一,妙造自然,这是道家历来追求的境界。如今虽然繁华远去,毕竟还有道观留存,就让我们走进下清宫,看看她的文化肌理。

  首先是山门。

  山门是佛教、道教建筑不可或缺的构件。出家人远离世俗,走向深山,他们的栖息地必须有山门。山门一立,分界俨然,山门以外是俗界,任你灯红酒绿,车马声喧;山门以内是净地,青灯古经,伴着出家人研磨修炼。

  由此看来,山门是一道门槛,一旦迈过这门槛住进来,你便是一个和尚,或是一个道士了。

  山门后是甬道,顺着甬道走过去,便可看见这里的核心建筑——混元洞。

  有人会问:道教建筑中,明明是些房子或高大宫殿,为什么偏偏要叫什么“洞”?我也是这样问道长的,道长答:过去祖师修炼,为了避开人群,一般都到山里找个天然洞穴,不能去深山的,也要在僻静处挖一洞穴。于是,后来的宫观建筑中便有了“洞”的名称,福地洞天中的“洞天”,也是这样来的。

  而这个混元洞内,敬的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之所以叫混元洞,是因为宋真宗封太上老君为“混元上德皇帝”。那么,什么是“混元”?解释有3层意思:第一,上古时候,人们对宇宙有“盖天”、“混元”两大认识论。其中“混元”表示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但这个“混”字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意思,而是表示有序的混化运动。

  第二,老子本人对“混元”一词也有解读。他认为混元是理,是道,是天地之大道。所谓大,既包含宇宙的运化规律,又隐隐浮现世态人心。总之,“混元”是包罗万象的,是合乎自然的最高境界的“道”。

  第三,道教中有混元派,此派继承了老子的“混元”学说, 在湖北有许多道教徒。

  看看,道教文化厉害吧?仅一个混元洞,就藏着这么多学问。

  再看西边的文昌殿,乖乖!简直令人吃惊:殿内挂满了黄牌牌和红牌牌,整面北山墙都被占满了,上面写的是什么字?我走近一看,原来都是些学生的名字,有男生,也有女生,有读小学的,也有读初中的,但更多的是高三学生。这些学生的名字何以和神像摆在一起?

  见东边走来一个道士,我便迎上去问。

  原来,道教敬奉的诸神中,文昌帝君是管科举考试的,亦称文曲星或文星,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而在洛阳的民间传说中,下清宫的文昌帝君最灵验,说话最算数。只要来这里报上学生姓名,注明其所在学校班级,说明学生想报考的学校,然后制成牌子悬于北壁,燃香祈拜,将来就会实现愿望。

  我站在那里看,只见文昌帝君神像表情和蔼,也很严肃,和高考时的监考老师表情差不多。他身旁还有两尊神像,大约是他的助手,手中各拿一个木牌,分别写着“魁星阅卷”和“魁武点状元”,给人的感觉是在下发大学录取通知书。

  道士说,这纯属民间习俗,并非什么迷信,香客们喜欢,就是个需求,多少年就这样过来了。家长把考生的姓名写在黄牌子上,将来考中了,就把黄牌子换成红牌子。其间道士还要主持个简单仪式,当事人也要表示诚意,给道观施舍些香火钱。我看了一下,上百个牌牌中,大部分已经“变红”了,没有“变红”的,多是低年级学生,有的才读小学二年级,就早早来这里报到了。

  这个现象看上去很有趣,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鼓励。文昌帝君等于一位心理咨询师,他的威信和“灵验”程度,令学生和家长感到信服。于是,一个要许愿,一个要保佑,人神之间以相互承诺的方式,向应试教育表明了期待,同时也是一种诘问,让人想想就会觉得高考的压力无处不在。

  出了文昌殿,来看药王殿。

  药王指孙思邈,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陕西耀县人,活了100多岁,医术高明,对后世影响很大。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资料,说他本来就是隐居炼丹的道士,炼丹之余为百姓治病,成道后被封为妙应真人,百姓感念其恩,尊为药王。

  但是,正史上并不见他是道士的记载,只说他喜欢隐居,厌恶做官。所以,他似乎只是喜欢道教而已,或为散淡江湖、悬壶济世的潇洒人士,但确实懂得道教。一次卢照邻问他:“名医能治愈疑难疾病,是什么原因呢?”他回答:“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天道之气,和顺为雨,愤怒起来,化为大风;凝结之时,或霜或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就是天道规律。相对应于人,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则成瘤,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由此看来,道教供奉他是有道理的,谁让人家把道家学说理解透了呢!我看了看,药王殿有副对联,对仗很工整,但内容像广告:“一粒仙丹照日月,万年妙药济生民。”据附近村民说,不时有人来药王殿求药,治疗一些小病症,尤其腰疼和腿疼病,来拜拜就能减轻许多。我有些不信,问到底灵不灵,他们都哈哈大笑,说你信了就灵,不信就不灵,这等于没有回答。显然,来药王殿求药治病多半属于心理治疗,病症减轻就觉得灵验,也是出于对神仙的敬畏吧。

  道院里有一棵桂花树,说是已有千年,围观的人都怀疑,悄悄说“不像,最多有两百年”,但我不计较这些,只要是桂花树便好。因为,我知道道士喜欢桂花,如果秋天你去武当山,就会看见那里有很多桂花树。但下清宫除了桂花树,还有牡丹花,道士说这牡丹是武则天亲植的,王城公园里的牡丹也是从这里引过去的。我看了看,这里的牡丹确实露着老根,有些年头了。

  紧挨药王殿的是圣母殿,门口贴有对联,上联是“送子送孙送福禄”,下联是“降文降武降吉祥”。不用说,这是专管“计划生育”的神了。进去一看,果然神案右侧有好多娃娃,有泥捏的,也有瓷的,盛了3篮,地上还有一大堆。看来,这里的“生育指标”够多的。

  很多地方都有一个风俗,就是到圣母殿“起娃娃”。想生孩子的妇女可以亲自来,也可以让家人代领。娃娃分男分女,大小和模样都差不多,不过男娃两腿间多出一点点泥巴而已。想生男就拿男娃娃,想生女就拿女娃娃,若想生双胞胎,那就两个都拿。

  待到怀上了,自然要来报喜,上上香,让圣母照看保胎。生产后,全家高兴,马上来“还娃娃”:原来拿走一个娃娃的,要还一篮子;原来拿走两个的,要还得更多些。总之,你自己幸福了,也得替那些没怀上娃娃的着想,继续准备“生育指标”,让人家和自己一样幸福。

  道教中的圣母有12个之多,分工各不相同。其中有个顺天圣母,专门救助难产妇女。这使我想起一句哲语:人世间的一切,皆为繁衍而来。从植物到动物,从国家到种族,无不如此。难怪鲁迅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抓住了繁衍,也就抓住了自然,算是抓住了根本。

  那边还有个财神殿。凡庙宇都有这种殿,不过为迎合游人想发财的心理,所以我就不看了,倒是俭省了笔墨。而西道院是不能不去的,那里正在做斋饭,已经飘出了香味。过去一看,一大锅面条快煮好了,几位香客也在帮厨。原来,这天恰是农历十五,而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下清宫要舍斋饭,让老香客吃上一顿。

  这便看出道教的人间烟火味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