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辩证看待图画的证史价值

(2013-02-04 16:28:33)
标签:

图画证史

分类: 教学研究

辩证看待图画的证史价值

图画,在当前中学历史课堂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图画的种类、形式和表达方式等正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古今中外的图画作为史料的一种类型正在不断丰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图画又以其生动形象直观的外显形式而受到中学历史教师的喜欢和学生们的欢迎,图画在课堂中起着还原历史、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起疑问等重要作用。再者,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目标,运用好图画同样可以在落实三维目标方面大有作为,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图画进行“证史”以及渗透“求真”意识的实践研究,这些探索使图画在历史课堂中得到新的阐释,图画教学的意义也有了质的升华。

图画证史,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课题。归根到底,图画大多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作为艺术作品的图画又如何证史?图画都是有创作者的,而创作者一般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这些认识和思考同时会受到时代的制约或影响,因此,作者的认知和时代的特征会在图画作品中呈现出蛛丝马迹来,这些蛛丝马迹就是用以证史的重要抓手。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认为图画既然是艺术作品,就不可能证史;另一种则认为图画信息完全等同于历史真实。那么,该如何辩证看待图画的证史价值?依据图画的特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图画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关系

图画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品创作时期的历史风貌或时代特征,因此,具有客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其中一些关键要素的分析来探究历史本原。右图是二战时期的一幅漫画,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容貌特点、服装、神态动作和文字提示等信息,了解到该漫画实际上反映了二战前夕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历史史实。该作品以生动的笔触为大家勾勒出希特勒狡诈的个性和二战前夕突变的国际风云。可见,图画也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窗口,客观真实往往也蕴含在夸张的艺术作品中,图画的客观性不容忽视。

——美,1947年

——捷克斯洛伐克,1949年

图画同时又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个体认识或评价,因此,具有主观性。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往往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不同的价值判断,这种不同同样会在作为艺术作品的图画中反映出来。下面两幅漫画都是以二战后美国对西欧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为题材的,但两幅漫画所反映出的作者对该计划的评价是截然相反的,前者将之视为帮助西欧走出战后困境的救命绳索,后者则将之视为加强控制西欧的糖衣炮弹。导致这种不同价值判断的因素有很多,就这两幅作品而言,主要与国家利益、作者立场、创作时间、国际格局等密切相关。可见,从图画中分析出作者的个体认识,并探究导致这种认识的深层原因,是帮助学生形成图画具有主观性意识的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的关系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 指出:图像[1]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可见,从图画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取到许多表层信息,通过对这些表层信息的进一步解读,往往又能探究出不少深层信息。

右图是一幅油画,这幅画是德皇送给俾斯麦的生日礼物,展现的场景是1871年1月18日在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所举行的德国皇帝登基仪式,皇帝希望能够在这幅画中突出俾斯麦的个人形象,所以画师就给俾斯麦画上了白色的制服。总体来说这是一幅写实风格的油画,通过这幅作品我们可以直接获取的表层信息有登基仪式的地点、油画构图所体现出的人物地位、图中人物的着装和配饰特点等。根据这些表层信息,我们又不由思考:为什么德意志皇帝的登基仪式要在法国凡尔赛宫举行?为什么首相被画在了中间而皇帝却被置于边侧?为什么图中人物都着戎装并高举宝剑?依据表层信息去理解上述问题,读图者就会对当时的德意志帝国产生这样一些推测:当时法德关系可能紧张微妙,俾斯麦的地位可能高于皇帝威廉一世,德国很可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德国可能是一个军国主义很强的国家等。通过图片表层信息推测出的这些结论就被看作是潜藏信息或深层信息。

那么,依据表层信息所得出的关于深层信息的结论完全可靠吗?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推论只能被认为是合理但不充分的。究其原因,首先,图画是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许多主观性的因素;其次,孤证不立,光靠一个史料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完全站住脚的,更何况作为艺术作品的图画的史料价值还有待于辩证分析。单点结构式的推理其逻辑链是非常脆弱的,因此,我们在作结论的时候就不能用十分肯定的表达方式,要尽量采用“也许”、“可能”、“大概”、“估计”等程度词,以体现表达的准确性。如果要进一步探究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那么就需要多重史料互证。

 

三、真实性与欺骗性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图画正日益成为研究历史本原的重要史料。然而,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也曾提出警告: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察觉的陷阱。笔者认为,这一“陷阱”与图画的主观性密切相关,因此,图画的创作者、授意创作方,乃至宣传者的用意都不容忽视,否则,我们的眼睛所见很可能欺骗我们的头脑。图画的真实性与欺骗性并存,这就更需要我们在运用图画证史时提高警惕。

照片,这一随着近代摄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图画新形式,素以其能真实记录瞬间历史场景而被许多人认为是史料价值最高的图画形式之一。确实,照片相对于传统的艺术画作而言,给人的感觉更直观,也更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但在将照片信息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之前,建议大家要先打一个问号。且不说当前艺术摄影已大行其道,也暂不考虑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伪造照片的盛行等因素,我们单从拍摄者和宣传者的角度对照片信息的真实性作出质疑。下面我们提供了有关希特勒的两组照片,通

照片组一

照片组二

过对照片组一的观察,我们很容易得出希特勒是一个富有英雄气概、深受民众爱戴和富有爱心的领导者的结论。然而照片组二给人的印象则截然相反,这是来自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博物馆中的照片,一幅是被屠杀者堆积如山的鞋子,一幅是被关押等待死亡的犹太孩子,这些照片令人触目惊心无限悲凉,透过它们我们能感受到希特勒作为法西斯头目的残忍和冷血。两组以同一历史人物为主题的照片,却给人两种悬殊甚远的结论,为什么,这就要探究拍摄者和宣传者的意图。前一组照片呈现出对被拍摄核心人物的褒扬之意,而后一组照片则呈现出对事件制造者的痛恨之情。前一组照片的拍摄者为了褒扬这位政治人物,不仅在选材上非常用心,而且不惜运用了仰拍、摆拍等拍摄手法,而宣传者选择这些照片进行传播其用意也非常明显。历史人物本身是多面的,我们不能对其脸谱化,历史人物自身也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只以其一个时段内的表现来代替对其一生的评价,因此,运用照片证史时,我们要尽量选用不同时段、不同视角的照片以作出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通过对以上两组照片的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不对拍摄者和宣传者的主观用意进行深究的话,读者很可能就被照片呈现的表层信息所蒙蔽,看似真实的信息实际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所以,在图画证史的教学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图画教学,给中学历史课堂带来生机和活力;图画证史教学,则为中学历史课堂注入了“求真”的新鲜血液。教师在引导学生运用图画史料探究历史本原的过程中,树立辩证认识图画证史价值的意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既充分挖掘图画的历史信息,又不被图画的假象所迷惑。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从辩证看待图画证史价值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养成多重史料互证的史学方法意识。

 

注:本文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20115

 



[1] “图像”一词,原文是images。按照作者的界定,它不仅包括各种画像(素描,写生、水彩画、油画、版画、广告画、宣传画和漫画等),还包括雕塑、浮雕、摄影照片、电影和电视画面、时装玩偶等工艺品、奖章和纪念章上的画像等所有可视艺术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