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逝去的古镇——横塘镇

标签:
苏州横塘镇历史文化 |
分类: 苏州郊外 |
苏州横塘镇在唐代即著名,曾与灵岩山、邓尉山、虎丘、天池山、天平山齐名。文震孟在《横塘普福桥疏》中云:“姑苏之有横塘也,所从来远矣。自孟东野有诗云‘未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而后来韵士名人往往登临咏歌不置。于是横塘之名遂与灵岩、邓尉、虎丘、天池、天平诸名胜等。”孟东野是唐代诗人孟郊。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范成大石湖别墅在横塘镇石湖畔,这湖山园林,冠绝东南。引动当时名士纷至沓来,于是有了“年年送客横塘路"的迎往送来,他经常往来石湖与横塘之间。这首诗是一幅美得令人心醉的横塘春景图。尽管石桥依然在,绿川垂杨画船石塔已无踪迹。我们现在只能从古人的诗词中去寻觅心中的“美丽横塘”了。
“石桥朱塔两依然”中的“朱塔”大概是《横溪录》中的“石塔在兴福左,缘起莫可考。琢石成塔,高可三寻。四旁皆民居,孓然孤耸,其地即名石塔村。”石塔今已无存。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宋贺铸
范成大同时代的贺铸,也在横塘写出了千古绝唱:“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词句表情达意酣畅淋漓,写尽了江南黄梅雨时的情愁,贺铸从此在诗坛以“贺梅子”著称,享誉天下。
此时贺铸就住在横塘,是横塘梅雨时节的秀丽景色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载:“贺铸,字方回。本山阴人,徙姑苏之醋坊桥。……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余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后山谷有诗云:‘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横溪录》记载:“铸墅在东北隅平田中,址今废。”贺铸当时住在姑苏城里的升平桥附近,在横塘还有乡间别墅,应该是在横塘置有土地。只是隔了几百年,到了明朝,《横溪录》作者徐鸣时实在指不清方位了,“东北隅”范围太广,故址无处可觅。
横塘曾有一座著名的亭子桥。亭子桥是俗称,《吴郡志》叫横塘桥,官名普福桥。明朝末年,状元文震孟撰《横塘普福桥疏》;清康熙四十七年状元彭定求亲撰《重建横塘普福桥记》。一座桥明清两代状元留下文字,可见此桥的地位之高。当时从苏州到木渎,都是从亭子桥经横塘老街。康熙、乾隆南巡,每次都要经过此桥。苏福公路是民国22年才建的。徐鸣时在《横溪錄》中记载“洪武(二十)丁卯年(1387年),僧明曌募修,勒石郡治西廊,揆厥肇基,远矣。累石为环,上覆以砖,下穿三洞,盖震泽之水,至此合流北注,势湍急也。广二丈高三丈,有奇长二引,上建亭一楹,供大士,竖七佛石幢,四麓各一井,井各一亭,亭各一颜,东北曰百雉回翔,西北曰万峰耸秀,东南曰玉宇悬河,西南曰宝云拱极。形家言,四井乃四口字,建亭桥上如工字,合之乃噐字形也。岁久亭废,东南、西南二麓地为居民占盖房屋,井亦遂私。东北麓地建室奉大士。惟西北井独存。桥亭倾圮,先是,文湛持先生属疏。”徐鸣时等里中善士倡修,请文震孟撰写《横塘普福桥疏》,吁请各界捐款助建。天启三年(1623年)秋八月落成,文震孟又题写“普福桥”三字,刻在桥亭南侧;赵颐光写“横塘渡”三字,刻在桥亭北侧。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请假闲居在家的兵部职方司员外郎章豫见桥年久失修,该桥又是圣上每次南巡乘船巡幸洞庭邓尉灵岩华山各处的必经要道,“愿捐家财,独成钜工。”,历时十月告成,共耗费银子八百两。请彭定求撰写《重建横塘普福桥记》。
横塘镇老街市面在亭子桥西,桥西堍是南北西三街的四岔路口,桥西堍下就是茶馆;米行、药材店、水产行、糖果店和吃食店鳞次栉比。每逢集市行人如织。如今,横塘镇东街划归姑苏区,西街划入虎丘区。镇上老街已经拆迁一空,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