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谒吴江名医徐灵胎墓

标签:
苏州吴江徐灵胎墓文化历史 |
分类: 苏州吴江区 |
徐灵胎祖籍江西,明正统年间迁居吴江南麻村,后迁西濛港。明亡后迁居吴江县城。徐灵胎出生于城西下塘瑞毓堂。祖父徐釚(qiú),康熙十八年鸿词科翰林,参与纂修《明史》。父亲徐养浩,号莼村,考授州司马,没有就任。
徐灵胎,名大椿,又名大业,字灵胎。晚年觅得画眉泉,构筑洄溪草堂,又号洄溪道人、洄溪老人。徐大椿以字灵胎行世,据他自己介绍,因为“钦诏称字,遂以字名。”徐灵胎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五月十五日。七岁就学,二十岁考中秀才。后因在岁试中,题诗卷尾“徐郎不是池中物,肯共凡鳞逐队游”,被学使革除功名。
徐灵胎的二弟、三弟、四弟、五弟均患病早殇。他父亲深受打击,得病卧床,终年服药。这些事情,刺激了徐灵胎,他发奋苦读学医,遍览医学经书。他终于在医学研究和实践上取得了成功,他精湛的医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袁枚在《徐灵胎先生传》中记载了徐灵胎的四个医案,颇有传奇色彩:
其一:“芦墟迮耕石卧病,六日不食不言,目炯炯直视。先生曰:“此阴阳相搏证也。”先投一剂,须臾目瞑能言;再饮以汤,竟跃然起。唶曰:“余病危时,有红黑二人缠绕作祟,忽见黑人为雷震死,顷之,经人又为白虎衔去,是何祥也?”先生笑曰:“雷震者,余所投出附子霹雳散也;白虎者,余所投天生白虎汤也。”迮惊,以为神。”
其二:“张雨村儿生无皮,见者欲哎,将弃之。先生命以糯米作粉,糁其体,裹以绢,埋之土中,出其头,饮以乳,两尽夜而皮生。”
其三:“任氏妇患风痹,两股如针刺。先生命作厚褥,遗强有力老妪抱持之,戒曰:“任其颠扑叫号,不许放松,以汗出为度。”如其言,勿药而愈。”
其四:“有拳师某,与人角伎,当胸受伤,气绝口闭。先生命覆卧之,奋拳击尻三下,遂吐黑血数升而愈。”
袁枚对徐灵胎的医学造诣赞叹道:“每视人疾,穿穴膏肓,能呼肺腑与之作语。其用药也,神施鬼设,斩关夺隘,如周亚夫之军从天而下。诸岐黄家目憆心骇,帖帖折服,而卒莫测其所以然。”
袁枚自己也曾两次找徐灵胎治疗过手臂疼痛。第一次,袁枚生怕徐灵胎不接待,一路上还战战兢兢的。袁枚记载了这件事:“犹记丙戌(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秋,余左臂短缩不能伸,诸医莫效。乃拕舟直诣洄溪,旁无介绍,惴惴然疑先生之未必我见也。不料名纸一投,蒙启门延请,握手如旧相识,具鸡黍为欢,清谈竟日,赠丹药一丸而别。”是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袁枚第二次来治疗手臂。后徐燨儿子徐垣拜袁枚为师,考中了举人。
随着时间推移,徐灵胎的名气越来越大。乾隆二十五年,朝廷中贵大学士蒋溥生病,太医束手,乾隆皇帝要大臣推荐名医,大司寇秦蕙田马上推荐徐灵胎。徐灵胎到京诊视后,断言蒋溥立夏过后七日即死,后果然应验不爽。乾隆皇帝想留他在太医院,徐灵胎此时六十九岁了,确实年老了,婉拒了皇帝的挽留。徐灵胎回到苏州,寻访隐居地,筑室画眉泉,构造了一座山林园林。徐灵胎在洄溪草堂这人间仙境般的山坞里,逍遥自在地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徐灵胎自把脉象,知道自己年命不久,恐怕过不了年了。可就在当年十月二十五日,他又接到乾隆帝的诏谕,召他去京师。皇命不可违,他和儿子徐燨带着棺材上路了。一个多月后到京,自知死期将至,自拟了墓前对联。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二月初四日,即到京第三天,谈笑中盍然而逝。能断人断己生死,非常人也。
徐灵胎去世后,乾隆帝赐白金一百两,赠儒林郎。传谕徐燨护丧以归。翌年,徐燨抚榇[chèn]归苏州,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月十六日葬越来溪堞字圩。在此之前,牒字圩已经安葬了徐灵胎的原配安人周氏,继配安人殷氏。徐灵胎墓志铭由兵部尚书、徐灵胎重表兄弟彭启丰撰文,大学士嵇璜书丹,福建道监察御史、年姻家眷姪王增翼撰盖。据《皇清敕赠儒林郎徐徵君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记载“将以卒之明年
徐灵胎墓在吴江大兢圩乌金浜(按:今八坼镇凌益村田心里),墓基占地六亩多,有莲花柱八风一座,金门槛两条,四柱三间牌坊一座,额“名世鸿儒”,为兵部尚书彭启丰题。墓联二副,其一:为徐灵胎自撰联。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其二:魂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万季利济在人间(按:此联出自何人之手,不得而知。)。墓道坊(大约是背面)上书“徐征君墓道”。
吴江文化馆根据《吴江县续志》“处士徐灵胎墓在二十七都副八图大兢圩”的记载,于一九五八年在八坼镇凌益村田心里自然村,找到了徐灵胎墓。此时,徐墓前两幅石柱对联尚完好。墓地坐北朝南,是徐灵胎和三位夫人的四穴合葬墓。墓地临河(乌金浜),长四十米,宽五米,占地九分。当时墓已经被生产队挖掘过,棺椁被取走。遗物尸骨,仍然就地葬在墓内。传说,文化馆仅征集到两只明中期青花瓷碗。
一九六三年,吴江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墓前立碑“清名医徐灵胎墓”。经历了“文革”浩劫后,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吴江县文化馆吴国良先生再访徐灵胎墓,进行文物调查。发现墓地已经成为公社社员自留地,坟墓形制已经荡然无存;墓前联石已经移作他用。但发现社员开垦自留地时挖出的徐灵胎墓志铭一盒,仅志盖缺一角。又在志盖左下发现补刊的两行小字,确定了徐灵胎墓迁葬一事(引自马云翔《徐灵胎事状考略》)。
一九八四年由省文管会拨款,吴江县文教局重修墓地,现有墓地二亩,墓前有按原貌重建的四柱三间牌坊一座,筑以墓道,墓添封土,现高2.3米,直径10米。同年新立《徐灵胎先生墓重修记》碑,以资纪念。碑高150厘米,宽70厘米。蒯伟勇撰文,沙曼翁书丹,方耀明刻石。
二零一六年年七月初,访徐灵胎墓,到八坼附近凌益村田心里。进入已经拆迁完毕的凌益村,放眼望去,千亩土地荒芜,渺无人烟。仅剩一变电站和一水闸泵房。田地中间有一树木茂盛处,估计是墓地所在。遇见一农民骑电瓶车过来,赶紧上前拦住询问:徐家大坟(问徐灵胎墓,多为不知)。很客气,用电瓶车载我至徐灵胎墓地。途中对我说,这地方少有人来。进入墓园,墓碑还是1963年立的碑。牌坊距离乌金浜太近,没有拍全。看文保碑,墓是1995年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墓地似洒扫频次较少。
徐灵胎墓虽历经磨难,棺木已无,可遗骨毕竟保存下来了,较之于“文革”中毁掉的万千名人墓,还是幸运的。这得益于吴江县人民政府、吴江县文化馆的重视。同样遗骨尚存的状元吴钟骏墓,就没有徐灵胎幸运了。棺木被“拿”走了,遗骨至今仍然埋在原墓地的一片小树林里,无人问津,无人知晓。
徐灵胎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会武艺,年轻时练过武功。二十岁的时候练习举重,可举三百斤。后又学习散打和枪棍,能够以弱胜强。不过,徐灵胎的武艺不是童子功,纯粹是为了强身健体。徐灵胎对《道德经》独有心得。他还懂得水利,多次向有司提供有益建议。雍正二年,修浚塘河,徐灵胎建议离开塘岸一丈八尺起土,省工而塘得以保全。乾隆二十七年,江浙大水,巡抚欲决七十二港,以泄太湖水。徐灵胎建议近城港是入江故道,当开浚。有司采纳,几万民宅坟丘免于洪水冲毁。徐灵胎还精通音律,达到了专业级别,撰有《乐府传声》,对唱法的分析和研究非常详密,颇受戏曲界重视。
徐灵胎医学造诣最深,平生著述甚富,主要有《难经经释》、《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医贯砭》等存世。
袁枚赞曰:“先生生有异禀,聪强过人。凡星经、地志、九宫、音律,以至舞刀夺槊、勾卒、嬴越之法,靡不宣究,而尤长於医。”(引自《徐灵胎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