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歙县牌坊之五十:郑氏宗祠坊和郑玉

标签:
歙县郑村镇郑氏宗祠坊旅游文化 |
分类: 徽州牌坊 |
郑村是歙县大镇,歙县城内有公路经郑村到棠樾古村。《歙县志》载,镇内有堨田、稠墅、潭渡、槐塘、郑村、棠樾等古村落。郑村的著名人物:堨田有新安内史吕文达;槐塘有丞相程元凤,状元程扬祖、唐皋、唐仲实;棠樾有工部尚书鲍象贤、盐纲总商鲍志道;郑村有贞白先生郑千龄,名画家汪采白,喉科郑氏世家;稠墅有盐纲总商汪廷璋;潭渡有国画宗师黄宾虹。民俗文化活动有农历二月二牛王醮、四月初八观音堂庙会、端午节跳钟馗、六至七月保安会、九月龙会等。境内名胜古迹有郑氏宗祠、和义堂、贞白里坊、棠樾牌坊群(全镇有牌坊
郑氏祠堂在郑村镇郑村村,郑氏宗祠坊在郑氏宗祠前,郑氏宗祠始建于成化丙戌(1466年),宗祠占地1856平方米,规模宏大,为典型的徽州廊院式祠堂。万历乙卯(1615年)大修,康熙已亥(1719)重修,1995年美国友人安思远先生捐资又修一次,被县文化局列为景点,对外开放。郑氏宗祠又为纪念元末学者品行高洁的郑玉,故又称忠贞祠,祠前“奕世忠贞”石坊,三间四柱五楼,梁柱枋额遍饰锦文浅雕刻,典雅工丽。原坊上正面额枋镌“奕世忠贞”四字,背面镌“名宗孝祀”,“直隶江南徽州知府洪有助、同知嵇汝沐、通判郭钟秀,知县,万历乙卯(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孟秋同题”,“裔孙允中、学诗同立”等字,“文革”中文字被凿没。凿字工匠工作过于认真,以致现在无一字可辨认。此坊是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祠堂大修时加造,没有圣旨牌,是郑氏祠堂自建门坊。现在是作为郑氏宗祠附属建筑一起进入国保。
郑氏宗祠1998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国六)。

史载,郑玉(1298—1358),元朝,徽州歙县人,字子美,号师山。博究五经,于《春秋》尤精,绝意仕进,讲学于师山书院,受业者众,学者称师山先生。顺帝至正中,征为翰林待制、奉议大夫,不起,以著述为事。朱元璋将邓愈至,强之出仕。不从,被拘囚,自缢死。有《春秋经传阙疑》、《师山集》。
关于郑玉,元史有传,《元史·列传第八十三·忠义四》:“郑玉,字子美,徽州歙县人。幼敏悟嗜学,既长,覃思《六经》,尤邃于《春秋》,绝意仕进,而勤于教。学者门人受业者众,所居至不能容。学者相与即其地构师山书院以处焉。玉为文章,不事雕刻煅炼,流传京师,揭徯斯、欧阳玄咸加称赏。至正十四年,朝廷除玉翰林待制、奉议大夫,遣使者赐以御酒名币,浮海征之。玉辞疾不起,而为表以进曰:“名爵者,祖宗之所以遗陛下,使与天下贤者共之者,陛下不得私予人。待制之职,臣非其才,不敢受。酒与币,天下所以奉陛下,陛下得以私与人,酒与币,臣不敢辞也。”玉既不仕,则家居,日以著书为事,所著有《周易纂注》。十七年,大明兵入徽州,守将将要致之,玉曰:“吾岂事二姓者耶!”因被拘囚。久之,亲戚朋友携具饷之,则从容为之尽欢,且告以必死状。其妻闻之,使语之曰:“君苟死,吾其相从地下矣。”玉使谓之曰:“若果从吾死,吾其无憾矣。”明日,具衣冠,北向再拜,自缢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