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苏州范成大石湖 |
分类: 苏州其他 |
范成大大约出生于昆山,是名门世家。他母亲蔡氏,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孙女,是同平章事(宰相)、书法家文彦博的外孙女。范成大父亲范雩,宣和六年进士,《宋代登科录》介绍:“范雩,字伯达,平江府昆山县人。宣和六年登进士第。高宗朝,由校书郎迁秘书省校书郎。”《玉峰志·进士题名》这样记载:“宣和六年沈晦榜:王葆彦光,监察御史。范雩伯达,秘书郎。”《吴郡志·进士题名》:“宣和六年沈晦榜:范雩。”《昆山县志》记载:“范成大(1126~1193年),南宋诗人。字至能,一作致能,又字幼元,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其先本居苏州,父范雩始徙昆,遂为昆山人。他早年丧父,赖父好友王葆留家塾,于城之荐严寺(今县血防站址)读书,十年不出。”即,范氏本居苏州,范雩始迁昆山,范成大通籍后又迁回祖籍地苏州。期间一段时间,范成大生活在昆山。
范成大出生于靖康元年(1126年)六月初四日,出生地估计在昆山。这一年兵荒马乱了,宋徽宗把皇位让给了儿子,自己逃到了镇江。直到四月,局势暂时稳定了,才回到开封。此后,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宗被金军俘虏而去。高宗即位南下临安。范雩也在江南任职。
绍兴九年(1139年)范成大十四岁,母亲蔡氏去世,后封赠秦国夫人。母亲去世后,范成大兄妹五人就跟随在外做官的父亲到处漂泊。绍兴十年(1140年)父亲范雩到杭州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范成大随行在杭州,住在佛日山寺,从举上人游学。绍兴十二年十一月范雩升任校书郎兼玉牒所检讨官。绍兴十三年(1143年)二月,范雩任祕书郎,六月致仕,当月去世。《南宋馆阁录》卷七记载:“范雩,字伯达。姑苏人。沈晦榜进士及第。治《易》。十三年二月除(秘书郎),六月致仕(按,宋代官员,病势垂危,先请致仕;朝廷诏书,颁发于身后。范雩当卒于六月。)。”当年,范成大十八岁。
父亲去世后,范成大带着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回到了昆山,在荐严资福禅寺读书,刻苦用功,自号“此山居士”。乾隆《昆新合志·寺观》:“荐严资福禅寺,在新阳县治北,昆山县治东三百步。……旁有范成大此山居,称范公亭,即读书处。”绍兴十四年(1144年)他在昆山十年,尽力嫁二位妹妹,无意考科举。周必大《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以下简称“神道碑”)记载“十年不出,竭力嫁二妹,无科举意。”对两个弟弟,也关爱备至。《神道碑》有记载“爱二弟,教而抚之,待(范)成绩尤至,今为朝请郎,通判建康府。(范)成己前卒。郊恩,官群从弟姪五人。”范成大妻子魏氏,承直郎魏信臣之女,后封义和郡夫人。是魏良臣看中了范成大,把姪女即弟弟的女儿婚配给范成大的(按,《神道碑》“绍兴参知政事敏肃公之犹子。敏肃知公深,一见以远大期之。”)。至于,范成大何时结婚,没有记载,待考。范成大和魏氏生有两子两女:长子:范莘,官至承务郎。次子:范兹,官至承奉郎。长女嫁从事郎新监行在车辂院张蒙。次女封孺人,即没于当涂者(引自《神道碑》)。
在昆山期间,范成大以父执事王葆,王葆竭力督促他读书。《神道碑》记载:“王公彦光勉之曰:‘子之先君期尔禄仕,志可违乎?’”绍兴十五年(1145年)在昆山东禅寺读书,闭户下帷,十年不出,偶尔来往于昆吴之间。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秋季赴建康府漕试。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二十九岁,中张孝祥榜进士。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任徽州司户参军(按,宋承唐制,诸州置司户参军,掌户籍、赋税、仓库之事。),春天抵达歙县(徽州府所在地),这是他入仕后的第一个官职。在徽州五年,历三任太守:李稙、潘莘、洪适。在歙县五年,范成大游历了新安大好河山。到绍兴三十年(1160年)冬范成大离任,《石湖名贤范成大》一书介绍:“范成大在徽州期间创作了122首诗歌。”可惜,没有见到结集。在徽州期间,范成大得不到上司器重,无所作为的;直到绍兴二十九年,范成大在徽州的第三任上司洪适到任,他才有所进步。《平园续稿·丞相洪文宪公适神道碑》载:“范文穆公时为户橼,一见知其远器,勉以吏事。暇则商榷著述。自是范公宦业文章高一世,每德公云。”可在徽期间,他在诗歌创作上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四库全书·石湖诗集》:“自新安橼以后,骨力乃以渐而遒。盖追苏、黄遗法,而约以婉峭,自为一家,伯仲于杨、陆之间,固亦宜也。”初步奠定了他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地位。

由于官场沉闷,范文穆在徽州诗歌创作内容看,大多是些花前月下,送往迎来。
次韵朱严州从李徽州乞牡丹三首
[宋] 范成大
佳人绝世堕空谷,破恨解颜春亦来。
莫对溪山话京洛,碧云西北涨黄埃。
次韵朱严州从李徽州乞牡丹三首
[宋] 范成大
歙浦烟山蟠万叠,钓台云日拥千章。
两侯好事洗寒劣,宝槛移春入燕香。
次韵朱严州从李徽州乞牡丹三首
[宋] 范成大
阆风苑里司花女,肯作山腰水尾来。
十二玉栏天一笑,只今归路五云开。
送李徽州赴湖北漕
[宋] 范成大
徂徕千丈松,阅世耸绝壁。
高标上霄汉,峻节贯金石。
惟有孤生竹,亭亭附微植。
月夜借清景,春朝分秀色。
托根未渠央,万牛挽山泽。
昂藏转江湖,夷路入王国。
明堂五云上,一柱屹天极。
可望不可攀,清都与尘隔。
依然此清士,空山淡愁间。
悲吟发清籁,摇荡风雨夕。
浣溪沙·新安驿席上留别
[宋] 范成大
送尽残春更出游。
风前踪迹似沙鸥。
浅斟低唱小淹留。
月见西楼清夜醉,
雨添南浦绿波愁。
有人无计恋行舟。
范成大离开徽州后,虽做过许多地方官,在处州、明州、成都、金陵等处。在地方上,无非修个坝,建个亭,造个桥之类的。在朝廷为官,也脱不了“等因奉此”窠臼。业余生活就是会饮写诗,送往迎来,酬唱和鸣。实在爱国心切了,苦心积虑写份奏折,能不能送达皇帝手上还不一定。范成大出使金国回来当过尚书,据《神道碑》载:淳熙四年(1177年)“十一月入对,除权礼部尚书。赐上方珍剂。”第二年,淳熙五年(1178年),范成大五十三岁当上了参知政事。正月,以礼部尚书知贡举。《神道碑》记载:“四月,以中大夫参知政事,又兼权修国史日历。”《神道碑》又载“才两月,御史亟论公,公即出门,明日宣押奏事,引咎而已。上曰:‘朕不忘卿,数月,讯至卿家矣。’除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公请以本官奉祠,诏如所乞,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当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即已奉祠归居石朔。此后,都说范参知政事,其实就当了两个月。 范成大为官期间,做过值得称颂的一件大事,成就了他一世英名。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这年五月,宋孝宗对范成大竭力示好,升范成大任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醴泉观使兼侍讲、丹阳郡开国公。事出反常必有妖,目的是要范成大充任金国祈请国信使,任务是要求金国归还宋朝在河南巩县的祖宗陵寝地,更改宋朝皇帝接受金国国书礼节。
一般认为,要回祖宗陵寝地是正当要求;更改接受国书的礼节也不是大事。其实,真是一件大事。此时,宋朝已经偏安于江南一带,河南是金国国土。要让巩县皇陵归还宋朝,无异于要求对方无故丧失一块领土。今人有名言“主权问题不可讨论!”其次,更改宋朝皇帝接受金国国书礼节,看似不是一件事。当时,宋金两国已经是侄儿和叔叔的关系。宋朝皇帝要称金国皇帝叔叔,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臣的国书,必须对一个普通的使臣起立接受国书。这两件事侮辱性极强,有失国体。但这两件事都已经写在隆兴元年的条约中了,这次实质是要更改条约:回归陵寝地;宋朝皇帝接受金国使节国书时不起立。而范成大携带的国书中只写了要求归还陵寝地,更改接受国书礼节的事另以私信的形式呈递。外交是大事,用私信形式相当于秘密条约,一般情况下,皇帝是不可能接受敌国私信的。更要命的是在宋金两国的外交史上有规定,只有祝贺农历新年或告丧、祝贺新主登基等才能派遣使节,平时无故随意派遣使者被视为挑衅行为,使者非杀即拘,凶多吉少。范成大这次去要回陵寝地和私信更改接受国书礼节都不在上述允许派遣使节的范围内,因此,范成大此行有性命之虞。这项危险使命的第一人选不是范成大,丞相虞允文推荐的是李焘,李焘说“丞相杀焘”,直接推掉了。于是,才有第二人选范成大,范成大毅然接受了。临行前,他安排好家事,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到了金国,范成大不畏强暴,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下,突然出示私书,为争国体,强行要求金国皇帝接受。一旁的金国太子都已经命侍卫剑出鞘了,范成大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生生迫使已经离坐的金国皇帝又回来坐下,接受了私书。范成大的气魄胆量不但受到宋朝廷内外赞扬,也受到金国朝野一致赞扬和尊敬。本来以为不送命也会成为第二个苏武的范成大,竟然从金国全身而退。范成大出使金国的表现得到了孝宗的好感和信任。此後,范成大宦运亨通,步步高升、终至洪适所言的两府大臣。
范成大出使金国,成了大宋的蔺相如,一直为后人称道。《宋史》论曰:成大致书北庭,几于见杀,卒不辱命。有古大臣风烈,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者欤?

“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无异。”范成大《重修行春桥记》。《东皋录·危学士赠渭上人诗序》云:“石湖山水为吴中伟观,昔范文穆公乐而居之,因自号“石湖居士”。至今钓游之迹犹约略可考。士大夫之过吴者必一至焉。”《东皋录·衍道原送行诗后序》又云:“吴郡山水近治可游者,惟石湖为最,山自西群奔而来,遇石湖而止。”龚明之《中吴纪闻》云:“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其地为人爱重,石湖西南一带尽佳山水,作圃于其间颇众,往往极侈丽之观。春时士大夫游赏者,独以不到此为恨,犹洛中诸圃必以独乐为重耳。按:石湖之名前此未曾著,实自范文穆公始,由是绘图以传。”后来,乾隆六次下江南,四次游览石湖,石湖之名声更响亮了。
范成大对生活非常讲究,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豪华奢侈。于北山《范成大年谱·前言》:“陆游写诗规劝过他:“关陇宿兵胡未灭,祝公垂意在尊生。”他外官至方伯连帅,内官登侍从二府,所以能用多年优俸厚禄,在故乡建造起一座“园林之胜,甲于东南”的石湖别墅;又在宅南开辟了花木扶疏、可以日涉成趣的范村。常与来访朋友诗酒流连,或偕家族团圆尚乐。门客婢仆,奔走应承;花匠园丁,灌畦艺圃。官绅名士的肥遯生活,博得士大夫阶层的咏赞和歆羡。”据说,范成大小时候在石湖生活过。乾道三年,范成大就已经在经营石湖了。乾道八年,石湖别墅已经建成。范成大有诗《与周子充侍郎同宿石湖》:“幽香馥蕙帐,清梦安且吉。萝月堕苍茫,松风隐萧瑟。晓禽啄且鸣,唤我起盥栉。钩窗纳云涛,灩灩浴初日。金钲忽腾上,倒景落书帙。佳晴有新课,晒种催艺秫。从今不得闲,东皋草过膝。”。石湖别墅在《横塘镇志》里有记载:“范成大晚年归隐石湖筑别墅,在越城遗址南,沿“越来溪”之故基,随地势高下而为亭榭,有北山堂、千岩观、天镜阁、玉雪坡、锦绣坡、说虎轩、梦渔轩、绮川亭、盟鸥亭、寿栎堂等,而以天镜阁为第一,植以名花,梅树尤盛。”

宋天镜阁故址

因此,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在朋友圈影响很大,许多人都慕名去游览过。事情自然传到了宋孝宗那里。淳熙八年,范成大将赴任建康,孝宗亲书“石湖”二字以赐,范成大非常感激,上有谢表,阙后立石刊之,并撰《记事御碑》以传扬其事。《神道碑》载:“奏事毕,陛辞,诏明日辞选德殿,近例:赐宰执酒,止傅觞;至是特设几开宴。酒三行,命侍行过西小轩,曰‘此朕清坐处也。’再坐,上曰:‘劝卿一杯,且有以为侑。’公饮讫,二内侍奉缣素来,上有‘石湖’二大字,御墨尚湿。公拜赐,奉觞进酒谢。”据《苏州石湖胜景》一书记载:“宋孝宗在淳熙八年御赐范成大‘石湖’二字,不但镌刻成碑,并建亭加以保护,而且还凿制成摩崖石刻。该石刻在茶磨屿东麓下,为一块2米见方的黄石,面向东方临石湖。楷体‘石湖’二字横置,下有‘赐成大’字样。远远望去,颇为壮观。‘文革’期间拓宽横越公路,摩崖石刻被炸毁,残片不知所踪。所幸有拓片保存于苏州博物馆。”御书镌刻成碑后称御碑,建亭加以保护,称御书亭。该亭原在行春桥西。御碑碑额为穹形,字径1尺5分,中间有“赐成大”三个小字。范成大撰《石湖御书碑记》在碑下方,共471字。金石学家江阴人缪荃孙著录石刻拓本说:“‘石湖’二大字,在苏州。拓本。连额高六尺六寸,广三尺五寸。三截刻:上、额,中、石湖二大字,下、正书谢表。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正书字径四分许;篆额书四字,二行,字径三寸;石湖,正书,字径八寸。原石因年久风蚀,已有漫漶泐损。其拓本原阙之字,可与《吴都文粹续集》参校。”这碑元代还在,元郑元祐《御书亭》一诗中:“御赐宋名臣,宆碑载奎画。至今孤亭中,红光照山白。”明代御书亭重修,郭璘撰《重建御书亭记》,记载了况钟带头捐俸建亭,改称“盟鸥亭”的事迹。

石湖确实因范成大而著名,宋孝宗助力加持。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人称“范石湖”。作为诗人,他诗里诗外透着对石湖的喜欢,范成大的《将至石湖道中书事》:“水绿鸥边涨,天青雁外晴。柳堤随草远,麦陇带桑平。白道吴新郭,苍烟越故城。稍闻鸡犬闹,童仆想来迎。”《初归石湖》:“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限呜蜩翠扫空。”范成大不但在石湖大兴土木,建了石湖别墅,就是现在越城遗址南边的渔家村一带,现已拆迁。范成大还曾买下王宅七十多间房子,都拆了,用三分之一的地方种梅花,种菊花。他种花是向专业方向努力的,写出了专著《范村梅谱》和《范村菊谱》,俨然是一位植物学家。那么,范成大笔下的范村现在哪里?至今说法不一。姜本红、朱俊霞、白帅敏合著的《石湖名贤范成大》一书《范成大小传·退隐石湖赋闲家中》一章中写道:“除了石湖别墅外,范成大在城中桃花坞还建有范村。”这是桃花坞说。还有孙中旺在《苏州胜迹谈之五·范村韵事》中就范村所在地写道:“范村的修建,是因为石湖别墅稍远,不能日日往返,所以范成大就在城居之南,买下了王氏旧舍七十楹,拆除后建为范村,从此,范成大就悉心建设自己的新家园。”这是城南说。《苏州园墅胜迹》作者认为范村在石湖别墅之南,该书在“范参政府”条记载:“在越来溪畔,西河上。有寿栎堂,范文穆公所居。其南有范村,以唐胡六子涉海所遇为名。中有重奎堂,奉孝宗御笔,旁有便坐。梅曰凌寒。海棠曰花仙,酴醾[tú mí])洞中曰方壶,众芳杂植曰云露,其后庵庐曰山长。具公所撰《范村记》。”范村在西河,这是西河说。《吴都文粹续集》:“范参政府在西河上,文穆公成大所居有夀栎堂,其南有范村。以唐胡六子渉海所居爲名,中有重奎堂,奉孝宗御笔,旁有便坐。梅曰凌寒,海棠曰花仙,荼防洞中曰方壶,众芳杂植曰露云,其后庵庐曰山长,具见公所爲诗。”《姑苏采风类记》:“范村在越城桥东。”范成大在《范村记》中记载:“会舍南小圃适成,辄以范村名之。圃中作重奎之堂,敬奉至尊寿皇圣帝。皇帝所赐神翰,勒之琬琰,藏焉。四旁各以数椽为便坐。梅曰凌寒。海棠曰花仙,茶磨洞中曰方壶,众芳杂植曰云露,其后庵庐曰山长。”范成大的“舍南”之“舍”,应该是石湖别墅。范成大在《范村梅圃》中写道:“余于石湖‘玉雪坡’既有梅数百本,比年又于舍南买王氏僦舍七十楹。尽拆除之,治为范村,以其地三分之一与梅。”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对范村位置有记载:“西行至范村,文穆故里也。气象开张,众山拱揖,笃生贤哲,岂无所自?惟文穆故居海上,某贾据为坟基,可恨已。过杨素桥,返新郭,渡行春桥,桥西建坊,……至先贤范文穆公祠,额潘志万篆书,入门有万历年“荣光奕世”横刻置地上。”这一段行程记载,先到新郭,后到范村,再过越城桥、行春桥到范成大祠。也说明范村在越城桥东,估计是现在农圃堂,余庄西一片地方。王宅就在“舍”之南,即为石湖别墅之南。清《吴趋访古录》作者姚承绪有一首《范村》:“越城桥畔水云屯,两界河山记范村。最忆石湖风雪夕,消寒诗句忏悔魂。”


范成大不仅治园、种花、写诗,还是一位方志学家。他编撰的《吴郡志》,是方志中的名著。从方志的发展来看,《吴郡志》得到了历代方志学者和文献学家的认可,是里程碑式志书。《姑苏志》、《具区震泽志》的编纂者王鏊称赞《吴郡志》“范志竣而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赞扬《吴郡志》:“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中之善本。”《吴郡志》为宋代方志体例定型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样本。从此,石湖周边文人世家见贤思齐,对石湖胜景、人文渊薮不断记载。明代,世居石湖的卢氏和莫氏两大家族,加入志书编写行列,现有卢襄的《石湖志略》和莫震的《石湖志》。前者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后者收入《续修四库全书》。
《吴郡志》是研究苏州地区历史及其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献资料。采用门目体,分沿革、分野、户口税租、土贡、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仓庾、坊市、古迹、封爵、牧守、题名、官吏、祠庙、园亭、山、虎丘、桥梁、川、水利、人物、进士题名、土物、宫观、府郭寺、郭外寺、县记、冢墓、仙事、浮屠、方技、奇事、异闻、考证、杂咏、杂志39门,共计50卷。《吴郡志》横空出世,后人纷纷效仿。直至延续到民国,方志都是摹仿《吴郡志》的体例。范成大于绍熙三年(1192)完成这部皇皇巨著。第二年就去世了。经历二十年左右的曲折,绍定二年,经过经汪泰亨等人增订,《吴郡志》开始刊刻付印。《四库全书》著录。
南宋绍熙四年,范成大六十八岁。他写了一首《梦觉作》:“年增血气减,药密饮食稀。气象不堪说,头颅从可知。忽作少年梦,娇痴逐儿嬉。觉来一惘然,形骸乃尔衰。梦中观河见,只是三岁时。方悟梦良是,却疑觉为非。”感叹身体衰弱“年增血气减,药密饮食稀。”这一年他夫人魏氏去世了。《神道碑》记载:“妻和义郡夫人魏氏,前公几月薧,至是祔焉。”九月,范成大疾病加剧,九月五日去世。《神道碑》记载:“(绍熙)四年九月,公疾病,语门人曰:‘吾本不待年告老,今不济矣,亟为我剡奏!’诏下,而公以是月五日薧。积官至通议大夫,爵自吴县开国男累封吴郡公,食邑三千一百户,实封一百户,享年六十有八。遗奏闻,赠银青光禄大夫。”同年,十二月十三日下葬,友人龚颐正经办丧事。《神道碑》:“自公曾祖葬吴县至德乡上沙之赤山,少师尝戒子姪:‘他日葬我,毋远先茔。’后葬稍南小丘。公尝寿藏百步间,以十二月十三日归窆。”《清一统志》卷五十五《苏州府·陵墓》:“范成大墓,在吴县西天平山南上沙村。”范成大后累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

后人没有忘记范成大。石湖行春桥西有范成大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卢雍建石湖书院,祭祀范文穆。据《横溪志》记载,卢雍“尝出数十金,于茶磨山右购里民张姓地数亩,建石湖书院,祀范文穆公,规制甚详,王文恪公为记。雍卒,有司奉其主以配。”卢雍死后配祀祠中。王鏊在《范文穆公祠堂记》中写道:“正徳庚辰(1520年)三月庙成,肖公像于中,移孝宗宸翰陷诸壁间,以避风日。有司嵗时享祀如仪,间属予纪其事。”范成大祠有《四时田园杂兴》碑,出自范成大手书,非常珍贵。范成大祠建成的第二年,正德十六年辛巳,卢雍购得范成大手书的《四时田园杂兴》,摩刻上石。《横溪志》记载卢雍弟卢襄口吻叙述的这一段往事:“淳熙丙午,公罢政居石湖,作《田园杂兴》六十首,手书寄同年抚州使君和仲。周伯琦跋尾,流入浙中,正德辛巳,余兄购得之,手摹入石。王文恪、都太仆、文待诏俱有题识。嘉靖戊子,余复从海虞赵君之履得公所作《蝶恋花词》行书,刻石并陷堂壁,赵尝得之湖中者也。”几百年辗转之后,手卷最终被卢氏收藏,亦是一段佳话。叶梓说,当时王鏊感叹道:“独念兹卷始藏卢氏,复数百年兵火乱离,几经变故而以归焉,复归之卢氏,其不有数乎!岂文穆冥冥之中来歆庙祀,鉴侍御之诚,特以其家故物完璧归之乎?”田园诗碑、宋孝宗御书“石湖”碑和范成大像是当时祠堂的三大镇祠之宝。范成大的母亲是著名书法家蔡襄孙女,书法家文彦博的外孙女,书法家学渊源。范成大亲得其母教导,深得真草行之秘诀。南宋时期,人们就争相收藏范成大的书法作品。周必大在《神道碑》中记载:“公,蔡氏所自出,故书法兼真、行、草之妙,人争藏之;寿皇尤爱赏,相与极论古今翰墨,数被赐予。”时光流转,范成大祠只有诗碑历经磨难没被毁坏,得以保存至今。其中卢襄收到的《蝶恋花词》碑,现已不知所踪。在明代,范成大祠是沈周、唐寅、文徵明等文人才子的读书作画之地,但由于卢氏后人家道中落,无财力管理,书院就全靠和尚维护,于是逐渐走向荒芜。


到了万历四十年(1612),范仲淹十七世孙参议范允临来游石湖时,范成大祠已经荒芜倾圮。他寻“得一穹碑于丰草萦蔓之中,宋阜陵手书‘石湖’宸翰岿然在焉。于是始复故址。”范允临重修范成大祠,命工匠修复后将宆碑置于堂前。后来,崇祯、嘉庆年间均有修缮。范成大祠最终彻底毁于长毛期间。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第一次南巡幸临石湖,题写《石湖霁景》:“吴中多雨难逢霁,霁则江山益佳丽。佳丽江山到处同,惟有石湖乃称最。楞伽山半泮烟轻,行春桥下春波媚。南宋诗人数范家,孝宗御笔留岩翠。”。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第四次南巡游石湖,也题写行草“石湖”二字,后摩崖刻于崖石涧上。民国十五年李根源见到了这方摩崖,他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记:“至海潮寺,古名妙香禅院,额潘遵祁书。旧寺毁,新建数楹,有乾隆丁丑御书《罢渔诗碑》,普陀岩摩岩三段,一清高宗诗,余剥泐不明。又行草“石湖”二大字,为乾隆乙酉南巡书。”李根源还见到了宋孝宗的御碑,他记道:“至先贤范文穆公祠,额潘志万篆书,入门有万历年“荣光奕世”横刻置地上。二门壁砌二石,左石分三层,上刻篆额,仅见“皇宋”两篆文,中刻宋孝宗赐文穆“石湖”两大字钤御印。下层模糊,惟“成大拜手稽首谨记”数字尚明,必为文穆自记御书之文。”鼎革后,范成大祠曾作为自行车厂材料转运仓库,仅存正堂三间,宋孝宗和乾隆的两方“石湖”摩崖以及宋孝宗题刻的御碑都没了。现在茶磨屿东崖石壁上的宋孝宗“石湖”摩崖石刻,是“文革”后,苏州石湖风景区管理处用历史上藏的拓片摩崖上石的。
范成大的《石湖集》,《宋史·艺文志》著录《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范成大文集在明代的《永乐大典》多所采录。可惜,《永乐大典》已毁大部分,现在只有《石湖诗集》三十四卷,仅为全集的四分之一。重要文献如奏议、政论、序记、题跋都在文集部分,已经没法看到了,留下许多遗憾。
《罢渔》
弘历
石湖略观鱼,少观旋即罢。西湖并弗观,意亦故有在。
彼非出本浦,移放由官买。其利仍民得,略观当无碍。
究以事弗实,作歌戒寮寀。此则湖中物,民业各分宰。
闻为备水虞,数日禁捕采。厥牛未蹊田,夺之固无罪。
长官在爱民,此事吾弗解。敖汉瀑摐摐,吉林流浼浼。
何渔曾未经,藉此区区乃。罢禁付之民,网鬻资三倍。
《观打鱼歌·地方大吏备观打鱼因事已成略观辄罢之而作是歌》
弘历
江乡本以渔为业,烟水冲寒应不怯。而我行时欲物熙,人跔鱼毙非所悦。
施罛连网围周遭,大鱼掉尾小鱼跳。烹烝充俎供一嚼,宁如嘘浪听逍遥。
木兰每岁秋围即,他他藉藉曾弗惜。何慈于鱼弗慈鹿,春秋温肃殊南北。
湖鱼宁实繁如斯,我惟务实命罢之。悠然而逝诚逝矣,怀哉里革与臧僖。

资料来源:于北山《范成大年谱》;徐鸣时《横溪录》;《吴都文粹续编》;秦益范《苏州石湖胜景》;《横塘镇志》;《石湖上方山》;《石湖诗文选》;《石湖名贤范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