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大佛寺,寻觅支遁和尚墓

标签:
新昌县大佛寺旅游文化 |
分类: 闽浙巡游 |
千佛院下来,来到大佛寺门口,里面是石城山。大佛寺是东晋永和(345 ~ 356)年间,昆山人高僧昙光创建,号曰隐岳寺。昙光,是佛教入浙“习禅之祖”,他驻锡石城寺53年,世寿110岁。今石城内有昙光尊者舍利塔,1994年为纪念昙光法师而建。
言归正传,《绍兴市志》记载:“大佛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宝相禅寺”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称“石佛寺”。十年期间,大佛寺几遭损毁,大部分寺产被占。1978 年,寺产渐次归还。其后,政府拨款并劝募百余万元,按“修旧如旧”原则,重修弥勒大殿,增塑文殊、普贤,重塑十八罗汉,建天王殿、朝阳亭、棋盘亭、智者法塔、南明山房、无量桥及疏浚放生池。1983 年 4 月,国务院确定大佛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1987 年 10 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新昌县谒大佛寺,亲书大佛寺、宝相庄严、祖师堂、弥勒内院等额。至2010 年,寺院占地 8.67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4.7 万平方米。
“寺内又有晋代高僧支遁墓,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纪念塔,大佛寺深藏于南明山峡谷中,东晋永和年间高僧昙光始来石城,坐禅半山石室,首创隐岳寺(大佛寺前身)。寺内石窟中石雕弥勒像系南朝齐梁年间凿成。石窟弥勒大佛齐永明四年(486),僧护入住石城隐岳寺,靓仙髻岩,时闻岩间仙乐之声,又现佛像之形,遂立愿造百尺弥勒。建武中开凿,积年仅成面璞。护终,僧淑继事,亦因资力莫由而未果。梁天监十二年(512),建安王萧伟请定林寺僧佑专任像事。集 300 工匠,深入铲进岩壁五丈,天监十五年(516)终于镌成旷代之鸿作——弥勒石像。佛像通高 16 米,两膝相距 10.6 米。石佛头高超过石佛身高三分之一,造像年代与云冈、龙门相捋,为江南最古最大的室内坐像。像成后,文学评论家刘勰为此而作了留存千古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称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命世壮观,旷代鸿作”,历代誉称“江南第一大佛”。”
前文已述,大佛装金不得面谒,缘分未到也。大门紧闭,不留一丝缝隙,缝中窥佛不雅之举可免。拍完外面楼阁建筑和文保碑就离去了。
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纪念塔在两放生池间的山坡上,为纪念智者大师智顗而建。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应晋王杨广之请,自天台赴扬州,途经石城寺。因病于十一月二十四日圆寂于此,后移葬天台山塔头寺,在圆寂处建有衣钵纪念塔。因天台宗在日本流传甚广,新昌大佛寺也就成了日本游客经常观瞻朝拜之地。清代倒坍,民国廿一年,寺僧汝愚等迁塔于大佛岩之北,塔前建立牌坊,改名《智者大师纪念塔》,请印光法师撰联,弘一法师书丹。塔、坊并毁于十年。1983年重建,塔址较前稍上移。牌坊柱上仍用旧联,由邑人徐绍祥补书,文曰:“教判五时,化仪化法双诠,灵鹫亲承诸善逝;佛明六即,心作心是并阐,支那弘道无二人。”塔高6.4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六面刻“隋智者大师传”。
大门口介绍牌上介绍有支遁墓,于是开始寻找支遁墓了,放生池两边及山上都找了,连纪念孙中山的植树林碑都找出来了,凡是可疑之处都找了,没有找到。回到景点介绍牌前,上面记载是有支遁墓的。天色向晚,于是致电景区咨询,不知道,帮我去问。于是没有下文了。我等了一会,天黑了。走吧,连景区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今天肯定找不到了。第二天,又致电景区,工作人员回答曾经是有支遁墓的,至于后来怎么没有了,电话里没有听清楚。说现在建了纪念塔之类的。工作人员口气和潜台词似乎是“求求您,别找了!”
回来查找资料,《绍兴市志》对支遁有详细记载:“支遁(314~366),字道林,世称林公或支公。本姓吴,东晋陈留(一说河东林虑)人,后长住会稽剡县。出生于事佛之家,幼有神理,聪明秀彻。年二十五,投洛阳白马寺出家。后至建康,与当世高士王洽、刘恢、许询、郗超、孙绰等交往甚洽。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系之以各适性为逍遥,支遁谓:“不然,桀与跖以残害为性,如适性为得,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作《逍遥游注》。见解独到,自成一家,群儒旧学,莫不叹服,称为“支理”。后还吴,立支山寺。未几,欲入剡。时谢安在吴兴,遗书相邀。王羲之在会稽,闻遁赴剡,特往拜访。邀住山阴灵嘉寺,与王宅近,可朝夕晤谈。未久,遁入剡山,在沃洲小岭立寺行道,僧众百余,常随禀学。著《释矇论》。晚年移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食涧饮,浪志无生。注《安般》、《四禅》诸经,著《即色游玄论》,创般若学即色义,宣扬“即色本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又著《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诫》等。后又至山阴,讲《维摩经》。哀帝连遣两使,召至都。至东安寺,讲《道行波若》,朝野悦服。留京三年,上书乞求归还东山。诏许,资给发遣,事事丰厚,一时名流与之饯别。于是收迹剡山,毕命林泽。以废帝太和元年(366)闰四月四日卒,年五十三岁。《世说新语》引王珣《法师墓下诗序》、《建康实录》、嘉泰《会稽志》并云墓在石城山。”
志书上言之凿凿,墓在石城山。太和三年,支遁殁,葬石城山。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有记载支遁墓葬地,“ 戴公见林法师墓,曰:‘德音未远,而拱木已积。冀神理绵绵,不与气运俱尽耳!’”《新昌县志》载,支遁墓在大佛寺内,遗址待考。支遁墓确实在大佛寺,但究竟在寺内哪里?已经不知道了。是景区介绍出了问题,应该用过去时,曾有支遁墓。唉,瞎折腾。
支遁和尚曾在苏州城里城外出没,在苏州宗教界也很有名。至今,苏州地名中还有支遁和尚踪迹,如饮马桥,传说是支遁和尚饮马处。白马涧,说是支遁养马的地方。花山、中峰寺曾是支遁驻锡之地……在新昌县大佛寺看到介绍有支遁墓,岂有不寻访之理。
民国十九年的中山纪念林碑
到新昌县大佛寺,首要的应该是瞻仰著名的“新昌大佛”,居然寻访起支遁墓来,还是忘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