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拜谒“书圣”王羲之墓

标签:
嵊州市王羲之墓旅游文化 |
分类: 闽浙巡游 |
从嵊州城里坐车到嵊州长途东站,转车到观堂村,再步行两站路,就到金庭村了,这是王羲之墓所在地。
王羲之,山东琅琊人。是我国古代名闻中外的“书圣”、画家和文学家。王羲之永和九年在绍兴兰亭完成了我国书法史上和文学艺术史上的瑰宝《兰亭集序》后,于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时53岁)三月九日,到父母墓前“肆筵设席,稽愿归诚,告誓先灵”,然后称病弃官,随带夫人、儿子和操之乳母毕氏等人“由会稽徒居剡(嵊)县金庭”。遂在金庭定居,直至终老,不复出仕。晋升平五年辛酉(公元361年),王羲之病逝在剡县金庭,终年五十有九。消息传入京城,穆帝哀之,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而操之、献之等“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王羲之的墓就葬在金庭后厂村瀑布山麓。墓前有金庭观,观前古木森森,这地址是有年代感的所在。内部房舍看着都是新建筑,布置了王羲之事迹展览,供奉了王羲之的像。1985版《嵊县志》记载:“ 王羲之墓在金庭乡瀑布山。墓地四面环山,五老峰立于前,放鹤峰拥于后,香炉峰耸于左,卓剑峰峙于右。墓屡经修葺,隋大业七年(611),沙门尚杲撰有《瀑布山展墓记》。“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毁,仅存明墓碑与清墓道坊。墓碑正面镌楷书“晋王右军墓”5字。该墓于1985年重修。”
2002版《嵊州市志》记载“王羲之墓及王氏宗祠 墓在金庭镇后厂村瀑布山麓。墓前尚存明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墓碑及清代碑亭,墓道入口处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氏裔孙秀清所立石坊。墓于1985年重修,1997年修复墓道,植柏绿化。同年,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同年,日本书法团体天溪会在墓前树立王羲之显彰碑。”这段文字,隐去了王羲之墓在“十年”中的遭遇。
按理王羲之墓介绍到此结束了。可《市志》中提到“墓前尚存明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墓碑及清代碑亭,墓道入口处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氏裔孙秀清所立石坊。”两句牵出一点故事。首先是墓碑。笔者到访此墓,仔细观察了墓碑,碑底部有裂痕,曾断裂过后补立。碑后有竖排两行文字,一行是“大明弘治十五年三月吉立;”,一行是“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史司右参议吴
重立。”根据这段文字的意思,这碑原立于明弘治年间,“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史司右参议吴重立”,这个“吴”,应该是指墓道坊上的吴钟骏,因为“浙江等处承宣布政史司右参议”是吴钟骏当时在浙江的头衔。就是说,此碑在道光二十九年前已经倒塌,是吴钟骏拜谒王羲之墓时重新立起来的,碑阴文字记载了这件事情。至于碑是在什么时候断裂的,就不好说了。根据修补的材质水泥看,断裂的时间读者都能够猜测到,不复赘言。《市志》“墓前尚存明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立墓碑。”把“大明弘治”和“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连起来叙述,就把吴钟骏写成明朝人了。

其次,是王羲之墓之墓道坊。据县志记载,这墓道坊是王羲之裔孙王秀清所立,坊上没有见到文字记载。坊两柱单间一楼,正面题“晋王右军墓道”,这字是谁题的呢?背面“道光二十九年己酉年(1849年)冬浙江学政吴钟骏题。”,如果这坊如县志记载是王秀清所建,那么,这坊上题字,是王秀清请状元郎吴钟骏题写的,规规矩矩的馆阁体书法。





《兰亭集序》








断碑,阳面写于弘治,何人手笔?




吴钟骏,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字崧甫,号晴舫。生于清嘉庆三年(1798),卒于清咸丰三年(1853)。清道光十二年(1832)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该科为道光帝五旬庆寿特定恩科。
吴氏为王羲之墓忙着重新树碑,题写牌坊。他自己的墓在“十年”期间被村民私下发掘掉了,具体情况另文介绍。呜呼,哀哉!
韩国人、日本人崇拜王羲之。县志记载:2001年10月22日 韩国前副总理赵淳博士到嵊考察王羲之风景名胜区、经济开发区。翌年10月19日,再次到嵊访问。
前一篇: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访嵊州艇湖塔
后一篇:嵊州金庭观,王羲之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