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2021-05-11 10:24:53)
标签:

绍兴市

旅游

大禹陵

金石

文化

分类: 闽浙巡游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这里曾有村子,专门为大禹守陵的,被拆*迁了?

上文直奔主题介绍大禹陵。大禹陵内还有许多景点值得细细玩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绍兴大禹陵内有咸若古亭,建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距今已有850多年历史了。古亭为全石材建造,六角,重檐三层,攒尖,镂空雕饰,极具绍兴地方特色。可能是绍兴唯一仅剩的宋代建筑了。
  “咸若”二字( xián ruò),《书·皋陶谟》:“ 皋陶 曰:‘都!在知人,在安民。 ’ 禹曰:‘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后以“咸若”称颂帝王之教化。谓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当年建此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是对大禹的教化之德予以颂扬。
  亭子内还刻有“好生遗化”四字,意思是大禹留下非常好的教化。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秦始皇嬴政也曾祭拜过大禹陵。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帝巡视东南,到会稽(今绍兴),祭祀大禹。立石刻以称颂秦国之盛德。直到今天,重大事情都要勒石以记之,认为刻上石就可以永垂不朽的。这件事情就交给李斯去办了,因为泰山石刻、峄山石刻都是李斯的作品。李斯亲自撰文,亲自书写。完毕后,交给石匠上石,石刻立在鹅鼻山。《会稽石刻》现在大禹陵内,不在鹅鼻山上了,原石刻已经不知去向了。到了元至正元年(1341),绍兴路总管府推官申屠駉以家藏旧本摹勒,置于府学宫之稽古阁( 今绍兴市稽山中学)。碑高230厘米,文小篆,与《史记》所载字数也不全一致。清康熙(1662-1722)年间又被“该死”的石工磨去。乾隆五十七年(1792) 知府李亨特嘱钱泳以申屠氏本双钩上石,刘征刻,立于原处。现移到了大禹陵碑廊。
咸丰十一年(1861年),俞樾老先生避长毛之乱时得二十七字摹本。俞樾老先生见“字体严重之中有飞动之致,非近人所能为。余因有黔首字,疑是秦碑,又因有卅七字,忆秦本纪始皇帝三十七年上会稽立石颂德。疑此乃会稽残石。”于是,把篆字影写(临摹)下来。回苏州后,在《史记》查找,二十七个字都在《史记》记载的会稽石刻中。这下把俞樾老先生吓着了:“抑会稽一石尚有拓本在人间也?”那么,这二十七个字究竟是哪里拓来的?碑在哪里,何时所拓?这就给俞樾留下了一个重大的疑问。俞樾也没法解开这个疑问,就把这件事写成文字记录下来。把记录文字和影写下来的二十七个字一起摩勒上石,留在曲园墙上。现在,苏州曲园里保存有这两方书条石《秦会稽刻石残字》。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在古建筑禹陵之侧的石亭中,有一通石碑称“岣嵝碑”, 碑身挺拔,浑厚朴拙。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2007年7月重新被发现。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绍兴的这通岣嵝碑,是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由绍兴知府张明道根据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于大禹陵庙中;亭为清咸丰年间所建;由明代大学者杨慎的释文。岣嵝碑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杨慎考译的释文注解,全文如下: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
洲渚与登,鸟兽之门。
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
久旅忘家,宿岳麓庭。
智营形折,心罔弗辰。
往求平定,华岳泰衡。
宗疏事裒,劳余神。
郁塞昏徙,南渎愆亨。
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有窆石,窆石是禹穴的标识物。《辞源》释“窆石”曰:“窆石,古用以引棺下隧之石”。又引《嘉庆一统志》云:“浙江绍兴禹陵有窆石,形长椭圆,上有穿孔,为禹葬会稽时所遗。”《周礼注疏》:“执斧以莅匠师。”注曰:“窆,谓葬下棺也。”《嘉泰会稽志》卷六:“大禹陵...是山(指会稽山)之东,有陇隐若剑脊,西向而下,下有窆石,或云此正葬处,疑未敢信。然《檀弓》注:‘天子六繂四碑,所以下棺。’则窆石者,固碑之制度。...窆石之左,是为禹庙...固有依丘陇而立者。”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大禹陵里的著名金石

窆石之旁还有两块石碑,一书“石纽”,一书“禹穴”。石纽为大禹出生之地——西羌石纽,禹穴即为大禹死葬之地。这两块碑表达了后人对窆石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窆石是大禹墓葬的标志。
禹陵的窆石就是碑,是石为之。其形制是上有穿孔,以为鹿卢贯之绳而下棺也。作为石,又可为夯土实墓之用。所以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墓碑。
窆石还具中国书法史上的价值。窆石本无字,自汉代以后,随着中国祭祀制度的发展,窆石上有了题字,窆石题字是甚为罕见的题刻,在绍兴富盛跳山上的大吉碑为汉字,是一处摩崖。在鹅鼻山上有秦会稽刻石,已是明代复制品了。真正在碑石上原始题字,应该就这一窆石了。
浙江图书馆古籍部《馆藏浙江金石拓片目录》卷下《禹陵窆石题字》:“分书、正书。传禹葬以此石为定。汉永建元年五月始有题字。”永建元年为公元一二六年,《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碑刻》:“禹庙窆石刻字,直宝文阁王顺伯复斋金石录定为汉字。”窆石上又有许多题名,上书拓片目录说:“汉至清各家题记题名,宋会稽会赵与陛题名隶书;元员桥真逸题名行书,清钱泳题名隶书,清顾沅题名正书,清绍兴知府徐荣题名正书。见《越中金石录》。”秦代石刻,如今在全国就几方了,弥足珍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