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牌坊之一,大宪伯坊

标签:
祁门县六都村大宪伯坊旅游历史 |
分类: 徽州牌坊 |

祁门县六都村是程氏宗族聚居地。大宪伯坊建于明代嘉靖年间,上题:绣衣,戊辰进士程昌,四川按察使程昌。显然是纪念程昌的。古时,负责提点刑狱的按察使又称“宪臣”,“大宪伯”即对按察使的尊称。
关于大宪伯坊,祁门县政府网站介绍:“宪伯坊(程昌牌坊)位于祁门县祁山镇六都村,座北朝南,明嘉靖年间为正德三年(1508)进士、四川按察使程昌建。牌坊四柱五楼式,高9.1米,宽6.5米,紫砂石材质。正面上枋刻有“大宪伯”三字,下枋横额为“四川按察使程昌”,背面上下额枋分别刻有“绣衣”、“戊辰进士程昌”字样。两边上中二层嵌有镂空浮雕,镌有龙凤花鸟图案。整个牌坊气势雄伟,古朴豪放。2008年3月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经修缮保存现状较好。”
大宪伯坊,又称程昌牌坊。坊主程昌(公元1475-1551年),字时言。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进士,授蕲水知县,在任政绩卓著,历任历任湖广四川按察使,所到之处,皆不惧奸佞,执法严明,甚得众望。武宗嬉于政事,四处游逛,曾到南方,程昌和同僚伏阙二日,力谏武宗北归。刘瑾当政时,官场腐败,敲诈勒索频繁,程昌不为所惧。当时朝廷,军备废弛,程昌上奏陈述其弊端。他还上奏 “时政十事:一收智勇,以求将才;一严选练,以震威武;一广设险,以卫民生;一去沉滥,以足财用;一通海道,以存旧迹;一处守巡,以责功效;一厚储蓄,以防灾患;一慎蠲免,以溥实惠;一重守令,以立政体;一惩贪墨,以阜穷民。”巡按福建,讨平南靖群寇;巡按广东,又殄灭新会新宁州巨贼。辞官回家乡后,著有《和溪文集》、《发蒙近语》、《大学古本注释》、《祁阊志略》、宗谱、家规等书。死后入祀乡贤。
传说,程昌家居期间,上下仰其德望,上至徽州知府,下至乡梓士绅,皆纷纷前来拜访,求政问难,莫不以其一言而定夺。一时间,往返县城与六都间的乡道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小小祁门县,大大六都村”的说法由此不胫而走。
程昌还是 “官二代”,其父程泰,也是进士,官至布政使。有介绍:“程泰(1421——1480),字用元,号竹岩。早年随父学春秋,又旁通诸经史。正统十二年(1447)中举,景泰五年(1454)登进士第,授户部主事。后任户部江西司主事、福建司员外郎、广西右参政。其时,安南(注:古又称交趾,即今越南)以边界不定为由,屡犯边境。程泰冒险前往,勘明边界,制止侵扰,南疆得以安定。后升任河南右布政使,次年改任左布政使,因病发而卒于任。”
送笔者进村和出村寻访牌坊的一位老乡告诉笔者,六都村曾有八座牌坊,现在就剩下三座。浩劫时期,都被推到了,他也是参与拉倒牌坊的一员,而且在大家面对牌坊这庞然大物都束手无策时,是他出的主意,才推倒那五座牌坊。石材用作水利工程材料了。这剩下的三座牌坊怎么会留下来的呢?他告诉笔者说,实在是不能弄了,如再推倒剩下的三座牌坊,就会压塌牌坊附近村民住宅,因此保留了下来。徽州的好多牌坊可能都是这个原因保留下来的吧。
同治《祁门县志》载:“程昌(公元1475-1551年),字时言,(程)泰之子。正德戊辰进士,知蕲水县。时刘瑾用事,官校络释征索,昌不为怵,徵拜御史。时军废弛,马额多虚。昌陈其弊,又条时政十事:一收智勇,以求将才;一严选练,以震威武;一广设险,以卫民生;一去沉滥,以足财用;一通海道,以存旧迹;一处守巡,以责功效;一厚储蓄,以防灾患;一慎蠲免,以溥实惠;一重守令,以立政体;一惩贪墨,以阜穷民。上南幸,昌极谏,率同官伏阙二日。巡按福建,讨平南靖群寇,诏慰劳之。后巡按广东,又殄灭新会新宁州剧贼,赐白金綵币及大礼。议起与张璁、桂萼力争在台九年,独持风裁,历湖广四川按察使。谢政归,著有《和溪文集》、《发蒙近语》、《大学古本注释》、《祁阊志略》、宗谱、家规等书。卒祀乡贤。”
六都村关于程昌的传说很多。程昌是程泰第四子,五岁时父亲过世,自汴梁扶梓归乡。时督学使者江西上饶的娄谦、河南新蔡的曹凤年前来吊唁,二人分别出对一试程昌,谁知对立就,聪慧敏捷,两人俱叹:“此子奇哉,程泰不死矣。”稍长,从学于兄程杲,因其兄公务繁忙无暇,只好受业于乐平程楷(族兄,会元,即会试第一名)。明弘治十七年(1504)秋乡试获第九名。正德三年(1508)春中进士,名列金榜三甲第24名,当上了蕲水知县大老爷。
明嘉靖二十年(1541)十月,程昌进京觐见皇帝,部檄以其节制边都,天子将倚为长城。谁知途中次子程锜死了。因为这孩子自小颖异,程昌疼爱有加,突遭变故,伤心欲绝,为之恸哭。此时,程昌三子、四子尚幼。于是,程昌上疏抚幼归故里。程昌回到了故乡,居住在六都村的凤山之麓、和溪之滨。筑“活水亭”,自号真闲子。布衣疏食,足迹不入公门,只是早晚教授子女,闭户修书,度过了悠闲的余生。
程昌留下了这座牌坊,让他的后世子孙,时时想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