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标签:
山东曲阜汉魏碑刻博物馆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齐鲁足迹 |


我2017年去过一次曲阜,但是不知道汉魏碑刻陈列馆。它在孔府后门出口处左拐大约50米,一般游客都是随人群从这里右拐出去,朝孔林方向去了。我第一次也当了“一般游客”。第二次去曲阜是2018年,燕鲁古迹群朋友告诉我说,一定要去汉魏碑刻陈列馆,馆址就在孔府出口处左拐。我依言行事,果然有碑刻博物馆。是汉代的碑刻,好多是我在字帖上见到的碑刻,这些碑在文字发展史上,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和价值。当时看了很是震撼。文物珍稀程度可想而知,都是一级文物。虽然是石碑,可安保人员一刻都不离岗。没有上玻璃(非常难得),可以尽情拍照,但不可靠近、触摸。我一天内进去两次,真可谓流连忘返啊。
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汇集了曲阜碑刻的精华部分,现存碑刻131块,石雕6尊,历西汉、东汉、曹魏、北魏、东魏、北齐、隋、唐、宋、金、元、明、清至民国,贯穿整个中国碑刻史。其中有西汉碑刻6块,东汉碑18块,魏碑4块,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北陛石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非常稀有的西汉早期刻石,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五凤刻石是我国著名的西汉石刻之一,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性碑刻,张猛龙碑是魏体的杰作,代表了魏体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
这些都是举世罕见的碑刻,每一块碑都应该是一篇长文,我只是匆匆介绍几方。


东汉孔彪墓前石兽,右为虎形,左边为狮状,皆有似翼纹饰,即后人所谓“神兽”。腹部以下采用镂空处理,表面平整光滑;后肢以浮雕的形式加以表现,线条流畅,具有明显的东汉石刻特点。由于二兽前肢残缺,其形状已不可知,但通体观察皆为坐立作拱前之状。虎通高195厘米,面部夸张变异,后肢细长自然弯曲,颈下有一饰物残不可辨。狮高182厘米,头部残损严重,鼻目漫漶不清,口状犹存,道道浓密的狮鬃毛发清晰可见。原立于孔林孔彪墓前,于1953年移入孔庙,1998年移置于汉魏碑刻陈列馆。




汉石人麃君亭长刻字:此汉石人现立于汉魏碑刻陈列馆院中央的汉石人亭内,两尊。石人元在曲阜东南张曲村南大墓前,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由阮元移入曲阜城内矍相圃,1953年移入孔庙建亭保护。1996年将石人及亭一同移入汉魏碑刻陈列馆。此石人高254厘米,胸围290厘米。腹部刻“汉故乐安太守麃君亭长”。刻字时间不详,当为东汉晚期。



北魏正光三年(522)刻。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高226厘米,宽91厘米,厚24厘米。有额,浮雕蟠龙纹。碑文26行,行46字,记颂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学劝农的功绩。张猛龙,正史无传,熙平之年(516—518)出任鲁郡太守,“治民以礼,移风以乐”,“学校克修,比屋清业”。政绩突出,郡人刻碑赞颂其功绩。碑文之末刻有属官官职、郡望、姓名,碑阴为属官及族望题名。



北魏神龟二年(519)立。又名“贾思伯碑”、“后魏兖州贾使君碑”等。碑通高215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石灰岩质。碑首圆形,深浮雕四龙拱起,龙首在碑侧,额刻“魏兖州贾使君之碑”。正文24行,满行40字,可惜剥落严重。正书,习称魏体,笔法高古。康有为称其为“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楷之极则”,杨守敬以为书体与《张猛龙碑》相似。贾思伯(467—525),《魏书》、《北史》均有传,曾任兖州刺史,颇有政绩,去职离任时,当地百姓立此德政碑。

熹平残碑,东汉灵帝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刻立。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黄易访得于曲阜东关,阮元移置于孔庙,现存大成殿东庑。碑残存中段左侧,残高69厘米,残宽79厘米,厚21厘米,石灰岩质。残文7行,首行存5字,末行存半字,余行存13-14字,隶书,阴刻。残文中可见“熹平二年十一月卒”,当为墓碑,墓主不详。书法淳实跌宕。碑文左边有清阮元、袁庭翔、翁方纲、孔昭薰等人题记。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乙瑛碑》书风颇严谨,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 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

东汉•新富里渎石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年)刻。1992年2月23日发现于曲阜小北关村北104国道西侧,1998年移展汉魏碑刻陈列馆。石长114厘米,宽39厘米,厚18.5厘米,石灰岩质。从出土现场看,该石为汉代鲁城北墙下排水沟的盖石。字刻于向南一侧,横向,文为“建武廿二年十月作渎新富里”。“建武”、“渎新富里”六字为大字,每字一行,“廿二年十月作”六字为小字,每三字为一行。隶书,当为工人所刻,笔势刚健,“建武”二字末笔斜长,尤其雄劲。

王陵塞石,西汉鲁王陵墓封门石。曲阜城南九龙山3号崖墓出土,现存曲阜孔庙大成殿西庑。石长220厘米,宽92.5厘米,厚47厘米,石灰岩质。刻字两处:右上刻“王陵塞石广四尺”;左下刻“二尺”。均隶书,阴刻。带有浓厚的篆意。“广四尺”指石之宽度,“二尺”应指石之厚度。经实测,与汉尺相符,墓中出有“庆忌”铜印一枚,学者认为墓主系西汉第三代鲁王刘庆忌,当武、宣帝(前88—前52)时期。


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刻石。公元前56年刻,此石于金章宗明昌二年重修曲阜孔庙时,得自鲁灵光殿基西南三十步之太子钓鱼池。当时工匠取石维修孔庙,提领修庙的开州刺史高德裔随即移石入孔庙,现存东庑。刻字为“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3行,隶书,仍带有篆书笔意,简质古朴,凿成龛形。五凤二年即公元前56年,鲁孝王三十四年。左侧刻高德裔发现此石的题记。这廖廖十三字成为人们研究西汉书体的重要依据。


北陛石为我国发现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现藏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鲁北陛刻石,简称北陛石。石高19 厘米,宽42 厘米,厚94.5 厘米,石灰岩质。该石阶面浅雕双璧纹,立面阴刻菱纹,一端有卯榫。该石刻于鲁恭王六年,即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 年)。



东汉桓帝延熹七年(164)七月刻立。又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碑圆首,有穿,穿上有晕,有额,题篆书“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两行,行五字,分别位于穿两侧。碑高306厘米,宽102厘米,厚24厘米。碑文有题,题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正文十四行,满行二十八字,记述孔宙生平事迹。孔宙(103—163),孔子十九世孙,任泰山都尉,平定叛乱,死于任上。死后故吏门人共陟名山,採嘉石,勒铭赞颂。碑阴也有额,题隶书“门生故吏名”一行于穿下,开列门生四十二人、门童一人、弟子十人、故吏八人、故民一人姓名籍贯。
碑文书法齐整,波撇并出,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规矩。碑阴书法亦淳厚。朱彝尊《曝书亭集》云:“《孔宙碑》属流丽一派,书法纵逸飞动,神趣高妙。”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孔宙碑阴》笔意深古,昔人以为如蛰虫盘屈,深冬自卫,真善为譬者。”碑现存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