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齐云塔院

标签:
河南洛阳白马寺齐云塔旅游历史 |
分类: 大象中原 |
齐云塔院位于白马寺山门外东南200米处,有东白马寺之称。
有关齐云塔的传说,据白马寺内保存的《释源白马寺舍利塔灵异记》中说:己巳年二月八日,孝明皇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二位印度高僧。当时摄摩腾问道:寺之东南是什么馆室?汉明帝答道: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一丈有余,人们把它铲平了,接着又很快隆了起来。土阜之上,经常放出光芒来,当地百姓感到奇怪,都称它为“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把它看成是“洛阳土地之神”。不知这是为什么?摄摩腾答道:在如来佛灭度后一百余年,印度有一位阿怒伽王,安放佛舍利(指释迦遗骨)于天下,共计有八万四千处(据说保存到今天,以北印度的桑奇大塔为最好)。东土中国境内则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者,即十九处中之一处。汉明帝听到这里就协同二高僧、百官臣僚等一同去观看“圣冢”。当他们走近“圣冢”时,只见上面涌现出一个圆影,汉明帝和二高僧三人现身圆影之中,如鉴照容,分明可见。见此情景,众人皆叹:真是从未经过这样的事。汉明帝十分感慨地说:我要不是遇到你们二位大师,怎能知道佛在保佑我呢?于是便诏令主管衙署,在“圣冢”之上,依腾、兰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兴建佛塔。当年三月一日动工,次年十二月八日完成。塔九层,高五百余尺。“珠宫幽邃,遥瞻丈六之光,窣睹凌云,依稀五尺之上”,“岌若岳峙,号曰齐云”。
到了后周二年四月八日,齐云塔上现出一团五色神光,自神光中间又伸出金掌一只,端着一座宝塔。那宝塔约高一尺余,色如琉璃,内外透明,自午时至申时(上午11:00——下午5:00)方才慢慢隐去。其时皇帝、大臣和老百姓皆来赏玩。白马寺内所住的九个梵僧说道:这正和当年阿怒伽王所造的佛塔一模一样。
今齐云塔旁有近代李中孚所撰之《大金国重修河南府左街东白马寺释迦舍利塔》碑石,按它的记载可知:五代之后,“庄武李王,施己净财,于(白马)寺东,又建精蓝一区,亦号曰‘东白马寺’,并造木浮图九层,高五百余尺……又一百五十余季至丙午岁(当指公元1126年——宋代靖康元年),遭劫火一炬,寺与浮图俱废,唯留余址,鞠为瓦子堆、茂草场者,今五十载矣……彦公大士……自浊河之北底此,覩是名刹荒榛丘墟,彷徨不忍去……因塔之旧基,剪除荒埋,重建砖浮图一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此外还“徘徊界宇,洞并龟头一十五所,护塔墙垣三重,甘露井又立古碑五通,左右焚经台两所”。以及修建屋宇二十八间,大小门窗三十七座等。
此碑记下了今齐云塔重建的确切年代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故又叫“金方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古建筑。
现存之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叠涩密檐式的砖塔。下部正方形须弥座,底边长、宽各7.80米,束腰处长宽各约6.76米。塔身上、下共十三层,通高约25米。第一层塔檐之下,砌以仿木构式普柏枋与斗拱(一斗三升),再向上每层均用多层小砖叠涩砌出塔檐。每层塔檐之第一层砖下,皆饰砌以菱角牙子。自第六层起,逐层内收,塔顶覆以宝瓶式塔刹,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外轮廓略作抛物线状,线条柔和流畅,造型别致,玲珑挺拔,古雅秀丽。齐云塔中空,有踏窝可以攀登而上。至第十层,向南有门,俗称“南天门”。出南天门由塔外向上再三层,可直达塔顶。此时举目四望,邙山洛水,尽收眼底,洛阳古城,一览无余。
齐云塔须弥座所用之大砖,大小不尽相同,长在0.45米,宽在0.22米,厚在0.11米左右,塔身所用之砖,则比塔座之砖要小得多,可能塔座和塔身不是同一时期、用一次修建的。另在塔的四周保存有六块巨大的石柱础,其中最大的一块,长约1.65米,宽1.60米。这六块石础,分布的很有规律。就其分布和间距推断,原来的石柱础当为八枚,略作八角形分布,可能即为原来木塔之柱础。
据《释源大白马寺舍利塔录异记》说:现存之齐云塔,就是东汉明帝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创建的释迦舍利塔。此外寺内现存宋碑《摩腾入汉灵异记》和佛籍《历代三宝记》也有关于汉明帝修建佛塔的记载。那么不是应当授于齐云塔“中国第一古塔”的桂冠吗?“西去东来洛阳城,千尺浮图了送迎”。第一古刹白马寺,第一古塔齐云塔,可称得上是中国佛教及其建筑艺术长河之源头双泉了。
齐云塔另有一奇。如果站在齐云塔南面(其实东、南、西、北四面皆可)大约二十米远的地方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那里发出“哇哇”的叫声,和田野里、池塘里青蛙、蛤蟆的叫声十分相似。故当地人都传说,在齐云塔上原来住着一只金蛤蟆。常常有不少游人问及此种现象产生的原意。所谓蛤蟆叫,是由于齐云塔独特的结构造型而形成的。我们知道,当声源发出的声波,在碰到障碍物(例如大山、墙壁)时,便会被反射回来,形成所谓的“回声”。齐云塔塔身高大,塔砖镶嵌严密,故能对声波形成较强的反射面,当人们拍掌之后,便很容易听到“回声”。但不仅如此。齐云塔的塔面,不是平板一块,而是屋檐迭出,它的每层塔檐的底面都斜对着地面,但和地面水平面之夹角并不相同。根据声波反射原理中“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原理,故各层塔檐(或者说很多层塔檐)都会将声波反射回来;又因塔檐底面略作凹曲面状,在反射声波时又会产生“聚焦”现象。人们听到的“回声”已不是掌声的简单回声,而是塔身底部和各层塔檐所产生的回声的叠加和延续,是一种“综合回声”。而这种“综合回声”的响度、音色等较为接近蛤蟆叫声,于是人们便听到这种奇特有趣的声音了。这也和北京天坛的回声壁一样,是自然界里的一种普通的声学物理现象。而且齐云塔早过了回音壁(公元1530年)三百五十多年。
总结一下,齐云塔是东汉明帝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创建的释迦舍利塔现存的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故又叫“金方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第一古塔齐云塔,可称得上是中国佛教及其建筑艺术长河之源头双泉了。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保存下来最早的塔。
由于是雨天,拍照很不方便,也不清晰,网上有更好的图,我这里只能说是示意图了,抱歉了。
资料来源:白马寺官网:释源祖庭→齐云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