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碑刻:熹平石经残字

标签:
辽宁省博物馆熹平石经残字旅游历史文化 |
分类: 冀辽内外 |
熹平石经始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1年),成于光和六年(183年)。民国年间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朱圪垱村,原归马衡,后为罗振玉购得,由罗福颐寄赠伪满洲国立博物馆,后由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东汉熹平四年,为规范诸经版本,汉灵帝命蔡邕、李巡等权威学者标定经文,以隶书体镌刻《周易》、《尚书》、《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于46块长方形巨碑之上,立于洛阳鸿都太学讲堂(太学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墙村)门前东侧,供天下学子们传抄、校勘,诵读。熹平石经是中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石刻,因始刻于汉灵帝熹平四年而得名,又称“汉石经”。此石经经文每字只用隶书一种字体镌刻,所以又被称为“一字石经”或“一体石经”。
自宋代以来偶尔有石经残石出土,历代总共发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残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馆(491字),部分藏于洛阳博物馆(24字)、及北京图书馆。
此碑刊立七年后即逢汉末之乱,董卓把持朝政焚烧所有寺院,这46块石碑也被严重烧毁,变成了十不存一的残石。熹平石经以标准的四分体隶书写成,字体方整规矩,结构严谨,是当时通行的标准书体。
《熹平石经》规模浩大,气势恢宏,是东汉时期所产生的文化瑰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熹平石经》对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同时也对其后历朝历代以经典文献为内容的大规模刻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自汉代创例后,又有魏三体石经、唐开成石经、宋石经、清石经。同时,佛、道等诸家也刻有石经,构成我国独有的石刻书籍林。此外,石经精严端庄的字体结构为历朝历代隶书之标准,也是研究汉代书法的珍贵资料。
资料来源:辽宁省博物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