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虎丘:千人坐摩崖石刻

标签:
苏州虎丘千人坐摩崖石刻旅游文化 |
分类: 苏州城里 |
虎丘摩崖石刻比较多,上至北宋,下至现当代。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千人坐,二是剑池,还有第三泉处有少量的。民国时期李根源著有《虎丘金石经眼录》一书,记载虎丘地区的摩崖石刻和碑刻。


马之骏题跋正书七行 “虎丘剑池”四字为颜鲁公书,旧石刻二方,方二字,龛置剑池傍壁间,年久剥蚀,“虎”字亦中断矣。予求章仲玉氏钩勒镌之别石,出旧“剑池”二字于土中,与新摹“虎丘”字,并益以石座,庶可传久。“生公讲台”篆书四字,传为蔡忠惠公笔,一云李阳冰笔,“讲”字亦残毁,如“虎丘”新例建之。其二旧断石,俱着之壁间,以备后之考古者。仲玉,吴中名手,为王弇州先生所赏识,摩此石不一月即化去,盖绝笔也。万历甲寅二月,户部囗囗[5]新野马之骏识。之骏,字仲良,少年登第,出榷浒关,年才二十有四。天启乙丑,卒于顺天通判任,年三十有八。则此刻为仲良二十六岁之作。高约二尺,广约五寸,镌“虎丘” 二字石刻之右上隅。

黄安仁等题名 正书四行 “黄安仁、史之道、陈嘉会同挈家游此,绍圣四年。”高七寸,广一尺,在二仙亭下。前二行凡十字,外线,后为亭檐柱石压蔽。余凿孔观之,后二行镌八字,都十八字。方凿孔时,伤余食指,血流如注,欣喜之余,亦不自知其疼楚也。按:李根源为找这方摩崖,流血了。
本次介绍已“千人坐”周边的石刻为主。阅读底本依然依据李根源先生《虎丘金石经眼录》。时代久远,好多漫漶不清,无法辨认。这次是把能够看清楚的介绍出来。已经看不清,或者本人辨认有困难的,专门发一博,和博友共同探讨。


马之骏题跋正书七行 “虎丘剑池”四字为颜鲁公书,旧石刻二方,方二字,龛置剑池傍壁间,年久剥蚀,“虎”字亦中断矣。予求章仲玉氏钩勒镌之别石,出旧“剑池”二字于土中,与新摹“虎丘”字,并益以石座,庶可传久。“生公讲台”篆书四字,传为蔡忠惠公笔,一云李阳冰笔,“讲”字亦残毁,如“虎丘”新例建之。其二旧断石,俱着之壁间,以备后之考古者。仲玉,吴中名手,为王弇州先生所赏识,摩此石不一月即化去,盖绝笔也。万历甲寅二月,户部囗囗[5]新野马之骏识。之骏,字仲良,少年登第,出榷浒关,年才二十有四。天启乙丑,卒于顺天通判任,年三十有八。则此刻为仲良二十六岁之作。高约二尺,广约五寸,镌“虎丘” 二字石刻之右上隅。
左上:“武陵陈钧婺源游钟骧游冕游志阳湖蒋毅观。”
“生公讲台”四大字篆书
横刻
无书人名,分刻四石,“生公”二字残,广约三尺,全广约一丈一尺。据马之骏记云,”生公台”三字为古刻,“讲”字马补刻也。

黄安仁等题名 正书四行 “黄安仁、史之道、陈嘉会同挈家游此,绍圣四年。”高七寸,广一尺,在二仙亭下。前二行凡十字,外线,后为亭檐柱石压蔽。余凿孔观之,后二行镌八字,都十八字。方凿孔时,伤余食指,血流如注,欣喜之余,亦不自知其疼楚也。按:李根源为找这方摩崖,流血了。
王英孙题名正书 七行
“岁戊子夏五,山阴王英孙偕囗嘉陈观国、郑栩翁,嘉囗赵自明游,侄性之从。又四年秋季下浣,子润之偕囗囗、胡侨川、吴良囗囗囗周囗扬来游,弟囗囗性之重到。”
高约二尺四寸,广约二尺,摩生公讲台石壁。
【二仙亭】
昔日岳阳曾显迹;
今朝虎阜再留踪。
——佚名题虎丘二仙亭
梦中说梦原非梦;
元里求元还是元。
——佚名题虎丘二仙亭
放生乐土、鱼跃鸢飞
咸德题名 以垂久远_
乾隆甲寅
慈度常庆
超拔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