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2018-02-27 18:48:04)
标签:

苏州市

虎丘

摩崖石刻

旅游

文化

分类: 苏州郊外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发虎丘的帖子,真难啊。古迹繁多,附会的历史典故加民间传说也太多。有博友说游虎丘,压力山大。我尝试着发吧,尽量不出错,有错请指正。
出虎丘二山门,继续向上走,沿途景观看点很多,特别是摩崖石刻,一不留心就漏掉了。有位访古大侠,竟然漏掉了憨憨泉,情理之中,又不可思议。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首先看到的是憨憨泉,在虎丘上山路西侧,相传,梁代天监中,神僧憨憨所凿,此井泉至今清冽甘淳,有“井底泉眼潜通海”之说。旧时,寺僧在此汲水,沏虎丘白云茶,以奉佳宾。
憨憨泉井。井栏圈上和井后壁上都刻有“憨憨泉”三个字,传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升卿所书。
右侧铭文:“康熙四十四年六月,上海县信士杨天玑,同男麟选、孙和郎喜助。吉旦。”
一勺试清泉,此邦故老相传,都道是谽师卓锡峰头遗迹;
数椽营胜地,我辈闲人游览,勿徒向真娘埋香冢畔题诗。
——俞樾题虎丘憨憨泉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道路东侧有试剑石。“试剑石”三字题刻引出两则传说:一传吴王阖闾得到干将所献的“莫邪”剑后,挥剑试石,将大石一劈为二;又传秦始皇来虎丘,掘得为吴王殉葬的鱼肠诸剑以后,在此试剑所致。一说秦皇到苏州寻找吴王墓中剑,不得,怒而将大石劈为两瓣;又说秦始皇方欲掘墓挖剑,却见一白虎当坟蹲踞,遂拔出身上之剑奋力向白虎砍去,未中虎身却误砍了石块,留下此痕。今试剑石旁刻有元代顾瑛的一首诗:“剑试一痕秋,岩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针对始皇帝试剑石的传说而作,略带调侃语气。“试剑石”传初为宋代大书法家吕升卿所书,后毁。现在题刻是僧人逸溪所题,什么时候毁的,什么时候又题的,不得而知。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民国十五年梅州李维源游虎邱题。
此题刻在试剑石路对面,此石背面。李维源(1868-1948),字松圃,号沤舫,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是著名京剧大师李世济的祖父。清末民国年间长期在安徽为官,合肥县知县、宿州知府,官至代理安徽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获授军衔,上世纪40年代后期逝世于上海。他在苏州游览,我看到两处题刻,还有一处在穹窿山朱买臣读书台上。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枕石”在试剑石路对面,正面有题刻:“德佑乙亥,天台戴觉民、须庚幙,古汴赵崇炎、赵时鍒、赵崇奭,古岷邹良仲,东嘉王继孙,四明刘经,天台陈将,以仲丁舍菜于和靖尹肃公。既竣事,小憩于虎丘。郡人徐孔霖偕来。期不至者,赵必达、童斯咏、郭梦良、杜文甫。” 德佑(1275年-1276年四月)是宋恭帝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戴觉民时任平江知府。字迹漫漶不清,喷水也不行。下雨天,我特意去补拍了一张。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香草美人邻,百代艳名齐小小;
茅亭花影宿,一泓清味问憨憨。
——刘墉题虎丘真娘墓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大碑是“古真嬢墓”,落款是“海陵陈铁坡重建”。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小碑是“古真嬢墓”,上款是:“康熙甲戌浴佛日”,下款是“新安心斋居士张潮山来氏重立”。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歙县人,《虞初新志》作者。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半丘残日孤云,寒食相思陌上路;
西山横黛瞰碧,青门频返月中魂。
——李祖年集宋吴文英词句题虎丘真娘墓
 
苏州虎丘:上山道摩崖石刻

真嬢墓下石壁有“淳佑辛亥春分,四明程振父,天台赵必巽、方甫,眉山苏囦,同以东饷檄委在吴,值暇,载酒来游此山,甫弟来侍。”

真嬢墓:真娘,也称贞娘,本名为胡瑞珍,北方人。唐安史之乱时,真嬢避乱逃至苏州,不幸沦落风尘。她善歌能诗,才貌出众,是当时苏州的一位绝色佳丽。有一位青年王荫祥重金贿赠鸨母,欲留宿于真嬢处。真嬢投缳自尽,以死守身。王荫祥大为震惊,厚葬真嬢于虎丘山,并于墓上建亭。当时的苏州刺史白居易为其写了墓志铭。白居易感伤之余,为之题诗云:“真嬢墓,虎丘道。不识真嬢镜中面,唯见真嬢墓头草。霜摧挑李风折莲,真嬢死時犹少年。脂肤荑手不牢固,世间尤物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可惜,虎丘景区内至今没有见到过唐代摩崖石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