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昌溪古村:吴氏员公支祠(国七)

标签:
昌溪古村古建筑员公支祠旅游文化 |
分类: 走遍徽州 |
歙县有俗语云“南吴北许”。员公支祠坐落在昌溪乡昌溪村,堂名称寿乐堂,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它是吴姓家族的支祠,规模较祖祠小,但建筑艺术极为精湛。祠堂前有月池,月池前有长廊,供人们憩息之用。
祠堂柱梁全部选用优质柏木,因此当地人称“柏木厅”。祠堂前后三进,正梁长13米,高1米,有徽州第一大双梁之称。天井围栏的十二块石料选用带天然石纹的景纹石,上有山水、花草、雷电等自然生成的图案。可惜,我没有注意到。祠堂是三进三开间,面阔12.54米,通进深50.92米。
门厅五凤楼式,立有高大石鼓门墩。中进享堂额枋与开间等长,气势开阔。后进寝堂天井设有消防井。寝堂楼板中开有香火窗,结构独特。
员公支祠2004年被列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散居全国各地徽州籍吴姓寻根访祖之地。
祠堂建筑如此精美,保存如此完好,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也有对祖先的敬畏和感恩。
▲祠堂前有门坊,四柱三楼式,宽9.3米,高8米,除基座及撑板为青石制作外,余为木结构,上覆瓦顶,坊明间字牌上书“员公支祠”四个大字。坊月梁为矩形断面,不是徽州传统的冬瓜梁式,梁上施一斗三升隔间斗栱,明间、次间各以四组、三组斗栱承檐,边楼关檐板上雕刻有精致的蝙蝠祥云图案。屋面为歇山顶,盖筒瓦,如意云纹与万字纹花砖脊,上饰鳌鱼。员公支祠木牌坊保存如此完好是徽州乃至全国少见的。《中国建筑史》称:“此坊与坊前月池和坊后颇深的祠堂建筑浑为一体,给人以气吞山河的感觉”。
另据2016年11月7日黄山新闻网《歙县昌溪乡:御赐 “七叶衍祥”
匾额的由来》介绍:黄山新闻网11月7日讯(吴文杰)昌溪乡昌溪村员工支祠的额枋上有“七叶衍祥”
匾额一块,此匾为咸丰丙辰年(1865)年,咸丰帝为嘉赏昌溪村中宪大夫吴怡园七代五世同堂的不俗家族而御赐。这块楠木匾额高 130
厘米,宽 60厘米,两边雕着精致的双龙戏珠图;匾上正中刻“赐御”二字,左刻有“中宪大夫吴怡园”,右刻有“咸丰丙辰年吉月立”。
据《昌溪吴氏家谱》记载:吴怡园(1781一1859),字君让。太学生,诰奉直大夫,晋赠中宪大夫。他性情淡泊,不求仕进,平居爱闲静,喜鱼鸟花木,谈风话语,聊以自娱。教子以读书为务,建“杏花书屋”为子孙读书处,有林隐士之风。50岁时就把家事交给子孙,而自己优游泉石,颐养天年。与夫人年届八旬,精神矍铄,子孙繁众,亲见元孙。咸丰六年御赐“七叶衍祥”匾额旌其闾,清代理财家《资本论》里唯一中国人王茂荫为之撰写70寿联,并题写 “林下清风”匾额一块。(责任编辑:余红俐)
▲门厅五凤楼式,立有高大石鼓门墩。
▲中进享堂额枋与开间等长,气势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