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万年桥和太平桥

标签:
歙县万年桥太平桥古建筑旅游 |
分类: 走遍徽州 |
见到万年桥,竟是始建于明代的古桥。相比于苏州小桥玲珑,徽州的古桥孔多,桥孔径大,初次见到,很震撼。
据《歙县志》记载:“万年桥 位于徽城北门外扬之水上,明万历元年(1573)建。纵列式发券,9孔,长155米,高10米,宽6.6米,为古县城通北乡要津。桥墩为厚墩,并砌有缓冲护墩的分水尖。桥东端原有一石牌坊,上有‘北钥云龙’、‘道岸津梁’等题额,毁于清乾隆年间。桥初建时,汪道昆曾赋诗一首,有句云:‘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同。地据金汤三辅郡,天回砥柱万年功。’桥名出此。”现在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可惜,文保碑不知哪去了,桥边的人说以前有的。
出了古城,要去看长庆寺塔,就必然要路过太平桥。去时脚步匆匆,竟然没有顾及脚下踏着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桥。看完塔回来,又走到桥东头,才瞥见文保碑和介绍牌,恍然大悟:这是一座古桥!
《歙县志》记载:“太平桥位于县城西练江,亦称河西桥。宋端平元年(1234),郡守刘炳创浮桥,元末毁于兵燹,明初建木桥,弘治间(1488~1505)知府何歆改为石桥。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郎中程建重建, 乾隆九年(1744)中书程大瑛重修,道光、光绪年间亦有修葺。现存联拱石桥型式完成于清代,全长279.8米,宽6.9米,高9.5米,上部为等截面实腹式半圆拱,16孔,横联拱券,孔径12.4~16米不等。桥墩为厚墩,并砌有缓冲护墩的分水尖。桥面和拱桥采用沉含砾凝灰岩,其余部位采用红砂岩。我国石桥拱券多为奇数,太平桥纵列16孔,壮观奇特,为华东地区最长的古代石拱桥。桥心旧有碑亭,祀观音,民国时通公路毁去。1996年,县政府向社会募捐137万元维修加固。为徽州各县抵府之枢纽,是安徽省最大的古石桥,享有‘千里江南第一桥’之美誉,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