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伦敦博物馆tateroyalalberthall |
分类: 伦敦独走 |
10点起床,从大堂咖啡厅买了杯Latte上来(要说英国人不会作菜,因为不会作菜,连吃饭也简单的不行。酒店每天在房间门口放一个小纸袋,一个香蕉,一杯有果仁的酸奶,一瓶橙汁,这就是早饭了,我吃了一天就不吃了,号称餐厅的早餐是三明治什么的,晕)。一边喝咖啡,吃我的沙拉和三明治,一边研究旅行指南。不过也没什么好研究的,这样的天气,不去博物馆就得去博物馆。
| http://www.elainejeff.com/upload/Image/london2-bridge.jpg |
乘地铁到Bank再换环线,在Blackfriars下车。钻出地面,又是风又是雨的,背着包,举着伞,捧着旅行手册还撑着伞,姿势这叫一个难拿!看到风景,都连续拍3-5张,希望总有一张是清楚的吧。事实上从地铁站出来,想迅速到美术馆的路线有很多,或者从标示Tate的口出来,先过河到南岸,沿河畔的 The Queen's Walk 走,或者从1出口出来走Queen Victoria 大街到 St Paul’s 教堂前再过河,但我因为精神太集中于拍国家铁路跨泰晤士河的照片,走了一条很绕的路,还好方向感不错,顺着地图找到了。 |
|
Tate 以规模宏大的发电站为址,收藏了丰富的现代艺术作品,我所识甚微,又一向没有艺术细胞,就不鸹噪了,只认出比较喜欢的Miro(多亏去过Barcelona)....毕加索,Rene几个人的作品,并且意外的看到莫奈的“睡莲”,我真后悔2年前没买那幅酷似“睡莲”的画。 美术馆一层大厅的地面上赫然有一道长达167米的裂缝,其实这是哥伦比亚籍雕刻艺术家多丽丝·塞尔萨多(Doris Salcedo)的最新创作,价值30万英镑的艺术作品。这道象征隔阂的裂缝吸引了每一个游客,我相信不会有人最近到过Tate但没有这一内容的照片。 |
http://www.elainejeff.com/upload/Image/london2-tate.jpg |
| http://www.elainejeff.com/upload/Image/london2.jpg |
在美术馆里一转就是3,4个小时,离开时已是夜幕四合,华灯初上。 灯火里Tate门口Loiuse Bourgeois的那只卖了400万美元的叛逆蜘蛛和千禧桥以及隔岸见证英国历史的圣保罗教堂辉映成趣,我顶风冒雨在没有三角架的情况下曝光2秒多拍了n张,才有这么一幅清楚的,真不容易阿! |
| 11月26日,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还真是又大又博阿,我第一次进去,花了5个小时的时间也就看了1/4左右。 当天的特殊展是“西安兵马俑”,但因为个人喜好,我还是先看的是希腊,埃及部分。 关于希腊的收藏,因为去雅典的时候,就知道卫城神殿的很多浮雕都是缺失或者复制的,而原件则收藏在大英博物馆,如今得见真容,也算得偿所愿了。只是觉得,这些堆积过厚重的历史,并被岁月流逝深深锤打刻划的残缺不全的浮雕,出现在一座庞大封闭的现代建筑里,即便看客走出门外,也不见一丝与之辉映的荒草,乱石,山丘,感觉有些奇怪。 埃及一直是我梦想的下一个目的地,所以有关埃及的收藏对于我就格外吸引和神秘。 |
http://www.elainejeff.com/upload/Image/museum.jpg |
|
博物馆这种地方,最是见仁见智的地方,有人看到文化和历史,有人看到宗教和艺术,有人看到民族和民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战争和侵略? 其实我还没那么奋青地一眼就把战争和侵略揪出来,只是因为来之前看了BBC教育频道上一个关于大英博物馆的记录片。片中特别讲到有关希腊浮雕和贝宁青铜文化的收藏。 在800年历史中,贝宁王国从未使用过文字,整个王国的历史都雕刻记录在青铜和象牙制品中,而青铜艺术一度发展成熟为整个王国的文化象征。但作为殖民侵略的结果,这个国家的“历史”被完整的搬到了大英博物馆,当地人只能看到一些少量的复制品。片中贝宁首脑希望大英博物馆可以归还这些艺术真品,他说,我们国家的人,甚至不能完整的了解自己的历史,如果想了解,就要去伦敦,可是他们中间只有极少的人可以支付去伦敦的费用,而这些可以支付起旅费的人,又要为如何获得英国签证而发愁。 同样的,雅典也在积极争取收回因种种原因遗失英伦的卫城浮雕。对于贝宁的要求,大英博物馆给出的答复是,这个国家目前不具备安全妥善地保护本国文化遗产的资金和能力,对于雅典,他们的回复是,这些浮雕如果留在大英博物馆,则更可以方便各国游客参观,并因为馆内还有各国各洲文物藏品,游客更可以方便的对照比较地回顾人类文明... 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大小强弱的差别,谁会把自己的“财富”拱手相送呢? |
|
|
11月28日,Kensington 区的博物馆和 Royal Albert hall |
看多了伦敦的人流拥挤车河穿息之后,走进Kensington区,会让人有格外清新的感觉。 一方面这里是所谓的“高尚住宅”区,建筑精巧别致,从一栋栋有名有姓的“town house” 大窗里透出来的小风景也极尽华丽,街角多是古色古香的咖啡和酒馆,一派贵族气。(有人周二时在网上提到“有钱才高尚”,我看这话不无道理,可贬可褒)。 |
|
另一方面,这片地区有历史悠久的 Royal college (名字就这么叫,但不是贵族独享的皇家学院),还有一连串的博物馆,如:科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然后又以美伦美幻的皇家艾伯特演奏厅和艾伯特纪念碑与Kensingtion公园,宫殿相连,艺术气氛和皇家气氛混在一起,优雅二字就想挥也挥不去了。 其它的不多言,就说说Royal Albert hall吧。很遗憾我错过了一场晚上的芭蕾舞演出,但可以白天在导游的引领下,参观一下皇家艾伯特演奏厅也是很值得的。艾伯特的原设计科学艺术厅,外观仿照罗马剧场的样式,以红砖和金色嵌饰构成,庄重恢弘。演奏厅尚未落成的,依丽莎白女王的夫婿艾伯特过世,为了纪念挚爱伴侣,女王先是把大部分建筑资金用于修建演奏厅北侧位于海德公园一隅的艾伯特纪念碑,随后又把建设中的演奏厅更名为皇家艾伯特演奏厅。 皇家艾伯特演奏厅现有不到100名固定员工,这里除芭蕾舞,音乐会之外,还举行过网球比赛和大型晚宴。工作人员说,当女王把大部分资金修建纪念碑之后,修建演奏厅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之后的售卖座椅筹集的。当时有钱人可以花重金买到演奏厅的一席之地的所有权并成为演奏厅的VIP会员(我对数字总是不敏感,所以忘了座位的数量,价钱和拥有的年限),总之在座位主人不许可的情况下,这一席之地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售票的。所以,如果我们看到在某一场“座无虚席”的演出中竟然有空座位,那说明这个座位是有主人的。 以上这段小插曲我在网上任何一个介绍中都没有看到,估计有工作人员解说的参考才开放不久,或者白天参观演奏厅内部的中国人不多吧。 另一小插曲是,参观中,我曾坐在女王包厢的旁边,发现女王包厢除顶部有一王宫外,与其它包厢并无大异。工作人员说,现在女王已经不经常出席演出了,大部分时候,坐在女王包厢里的都是她的园丁,女佣或其它工作人员。所以,如果女王偶尔来看演出,在包厢外的女王休息室里,有一把紫红嵌金色的椅子可以挪过来使用。其实那把椅子也很平常,没遮没拦的立在屋角,当时我就想,屋子里这么多人站着听解说,怎么就没有哪个人突发奇想,在这把椅子上坐一下?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