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可以护一生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国学心得 |
http://s11/mw690/001zMFKOzy7rCgAXp2O7a&690
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这是宋朝开国功臣宰相赵普所说。《论语》的核心思想就是爱民、强国;富国强兵。论语中除了治国理政的内容,还有就是教人怎样做人,怎样可以避免犯错误。儒学整体就是充满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对于现代人,半部论语可以护一生。
《论语》这么重要,可是学起来却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有以下几个原因使得论语不好学。
一.文字含义的变迁导致理解有误
http://s16/mw690/001zMFKOzy7olHPVR5J7f&690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第一句,几乎人人都知道。对于“朋”一字大都会理解为朋友。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却没有朋友这个概念,也没有朋友一词。在那个时代朋是朋、友是友,不能混为一谈。既同门为朋,同志为友,也就是说同学是朋,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好理解了:同学来了当然很高兴了。即使是两千年后的现在,同学聚会也是所有聚会中最让人高兴的聚会了。而友人的聚会就未必了,因为友人之间也许会掺杂着利益关系。
2.克己复礼
http://s3/mw690/001zMFKOzy7olEJtor012&690
把克己复礼理解为克制自己恢复礼是错误的。“克”:是使,能够的意思,而“复礼”是执行“礼”的约束,按照规范做事。克己复礼的意思就是:使自己能够按照“礼”的要求做事。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规矩,符合规则,符合法律。古人所说的“一日”则是现代的每日的概念。不是仅仅一天,如果只表达一天的话则用“终日”一词。所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应该理解为每天都能使自己的所作所为都符合规矩,符合规则,符合法律那当然就是仁了。“克己复礼”这四个字与今天的法制治国的理念丝毫不冲突。在当今社会,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公司有公司的规章制度,国有国法。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地方都要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法律法规,
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克己复礼”的理解都是错误的。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http://s5/mw690/001zMFKOzy7olCLVQSUc4&690
由于对“克己复礼”的错误理解,导致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
这完全是因为林彪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了一个“克己复礼”的横幅,九一三事件之后这几个字就成为了林彪搞复辟颠覆社会主义的铁证,说林彪每天都戴着一副假面具,背地里搞复辟。还把死了两千多年的孔子也莫名其妙的拉出来一起进行批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也正是这场批林批孔运动使我知道了“孔老二”,认识了孔子,学校组织我们去文化馆参观连环画《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可看完了连环画却找不到孔老二与林彪的关联之处,倒是知道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
可见时间的变迁中国的文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决不能望文生义简单的去理解《论语》。
3.巧言令色鲜矣仁
http://s3/mw690/001zMFKOzy7olDfHaJI32&690
4.色难
二.缺少语境,信息量太少导致我们理解不了孔子为什么会说这句话。
http://s15/mw690/001zMFKOzy7olDkgvQG5e&690
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扝也。”
http://s14/mw690/001zMFKOzy7olGkT9JXcd&690
例如我们都知道宰予因为中午睡了个午觉而招致了孔子的千古一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扝也。”说宰予就是个大粪垒的墙,再怎么粉刷也还是大粪。还学什么呀,别学了。
宰予不就是睡了个午觉嘛,至于这么恶狠狠的,这样动怒大骂他吗?可是再看看平时宰予是怎样与孔子互动的就好理解了。原来这个宰予在孔子的学生中是出了名的利口辩辞,嘴上功夫了得,经常会向孔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人无法作答。
http://s9/mw690/001zMFKOzy7olGo1WPKe8&690
比如:有一次宰予就问孔子:你说我们要追随仁者,一个仁者走在前面,突然扑通一声掉井里了,那我也要跟着跳下去吗?“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听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很生气?孔子虽然很生气也只能回答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可以去救他,却不可以跳下去,你可以被欺骗,却不可以被愚弄。”
“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http://s9/mw690/001zMFKOzy7olGuns6s28&690此图片来自网络
可见孔子虽然被宰予气的够呛,可宰予提出的问题却没有错,虽然内心被宰予气的鼓鼓的还是得耐心做答。终于宰予在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逮着,那就把以前窝在心中的火一股脑全骂了出来,骂出了千古一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扝也。”。然后还补了一句:“宰予啊,还能再责备你什么呀?读到这里是不是会觉得孔子-宰予这一对师生很可爱?不知道在现在的课堂上老师如果遇到一个像宰予这样的学生会怎么办?请家长!再请家长,估计宰予的爸妈可能被请了一百次吧。
此图片来自网络
http://s6/mw690/001zMFKOzy7olFhLYAR95&690
子路对孔子要回拜南子夫人非常不满。因为南子的名声不好,担心会有损孔子的名声。孔子就很严正的申明道:“我要是有一点点不合礼,不由道的地方,天一定厌弃我!天一定厌弃我!”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过了个把月,卫灵公和夫人出行,邀孔子同行,卫灵公和夫人同乘一车,宫官渠陪侍左右, 而让孔子次乘,坐第二部车子跟着,招摇过市。于是孔子感慨地说:“我还没见过爱慕德行像爱慕美色一般热切的人。”于是对这里的一切感到厌恶失望,就离开了卫国。--《史记·孔子世家》
注: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君夫人)之礼。
所谓《论语》无非就是孔子语录,在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们都聚集在孔子故居像对待父亲那样为孔子守丧三年,这期间弟子们就决定将夫子平时对弟子们所说过的话整理出来,弟子们在记载孔子语录的时候难免就会把当时的情景给省略了。幸亏司马迁把孔子的一生及孔子弟子的事迹在《史记》中记载了下来。
所以,学习《论语》得结合着孔子的生平来学习,结合着春秋时期的历史来学习。
而《大学》与《中庸》则是完全融会贯通了孔子的思想之后所成的著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大学》的作者是曾子,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子思的老师。
所以如果学习国学的话,不妨从《大学》与《中庸》入手,然后再返回来学习《论语》就会发现好懂的多了。
我倒是觉得,连环画是帮助我们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不错的形式,出版社是不是应该考虑根据《史记》再出版一套关于孔子的连环画呢?
近百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孔子以及中国文化被妖魔化,中国人的头脑中被植入了许多偏见。
http://s7/mw690/001zMFKOzy7olGV3EUeb6&690培根曾经说过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
不仅是因为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因为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略的天性。
真正可怕的不是那些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人心深处的错误和偏见。
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文化是中国在世界的立足之本,是中国人的根。现在的社会风气急功近利,导致学者们只顾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变得学识浅薄,目光短浅,品德庸俗,进而使全社会对文化缺少一种尊重的态度。只有懂得尊重文化传统进而才能够达到天下大治。
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圣书经典,虽然各言各道却殊途同归。对基督徒来说《圣经》就是真言,对穆斯林而言就是《摩西五经》,对印度而言就是《吠陀》经。对中国而说就是以《易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时光之河,典籍如舟。沙石俱下,唯有少而又少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得以幸存。自有其原因。隐藏在经典中的真理能扭转乾坤,却简明扼要。读书要直接读经典,
http://s15/mw690/001zMFKOzy7olIggXTMa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