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李鑫成功预测雅安7.0级大地震

标签:
雅安地震汶川地震中科院兰州地震研究所预报 |
分类: 调查研究 |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李鑫
2012年夏天成功进行雅安地震中长期预报
【编者按:4月20日,雅安发生里氏7.0级地震,将中科院兰州地震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李鑫的研究展现在公众面前,李鑫研究认为,2013年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地区要发生7级地震。该论文现在中科院兰州地震研究所存档。李鑫的老师叫郭安宁,是中科院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也是老所长、中国权威地震研究预测专家郭增建先生的儿子,曾成功进行汶川地震中长期预报,著有《唐山大地震》等书。这次成果出来后,负责临震监测和预报的专家又一次走在了这次地震的后面。】
论文封面
3.2鲜水河断裂带地区
3.2.1鲜水河断裂带历史地震统计与选取
广义的鲜水河断裂在地表延伸近3000km,从青海玉树的当江地区向东南经四川的甘孜-炉霍-西昌延伸到云南的昆明地区,如图3.6所示。图中蓝色线条为整个鲜水河断裂带。由北西向南东,断裂带可以划分为四段,玉树南断裂,鲜水河断裂,则木河-安宁河断裂及小江断裂[89-91]。
图3.6
历史上该地区有记录的Ms≥7的地震多达20余次,这些地震严重的危害到了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从全国范围来讲,该地区属于大震频发区域。1800年来该断裂带上发生了8次Ms≥7的地震,平均发震间隔不到20年。这些地震分别为:1816年12月8日四川炉霍7.5级地震、1833年9月6日云南嵩明-杨林8级地震、1850年9月12日四川西昌-普格7.5级地震、1893年8月29日四川道孚-乾宁7级地震、1904年8月30日四川道孚7级地震、1923年3月24日四川炉霍-道孚7.3级地震、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7.5级地震、1973年2月6日炉霍7.6级地震。其中有6次大震分布在狭义鲜水河断裂上。对于整个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地震活动来讲,其发震的构造背景是近似的。所以我们认为发生在该断裂带上的地震可以用三性法和静中动判据来进行研究
3.2.2三性法分析
该地区的地震序列可表示为S={1816,1833,1850,1893,1904,1923,1955,1973}。将该序列带入计算程序,最终结果显示鲜水河断裂带上大震的三性分布周期为30年,三性起算时间为1803年。30年周期的长段黄金分割为19年,短段黄金分割为11年,这两个黄金分割段分别对应着周期不同的两种外因。其中19年周期可能对应月球引潮力中的18.6年周期,11年可能对应太阳活动中的11年周期。
表3.3鲜水河断裂带地震以30年为周期的三性分布表
时间 |
地点 |
震级 |
间隔 (年) |
三性分布对应位置 |
与理论分布偏差(年) |
||
年 |
月 |
日 |
|||||
1816 |
12 |
8 |
炉霍 |
7.5级 |
|
短黄金分割 |
2 |
1833 |
9 |
6 |
嵩明-杨林 |
8级 |
17 |
周期点 |
0 |
1850 |
9 |
12 |
西昌-普格 |
7.5级 |
17 |
长黄金分割 |
2 |
1893 |
8 |
29 |
道孚 |
7级 |
43 |
周期点 |
0 |
1904 |
8 |
30 |
道孚 |
7级 |
11 |
短黄金分割 |
0 |
1923 |
3 |
24 |
炉霍-道孚 |
7.3级 |
19 |
周期点 |
0 |
1955 |
4 |
14 |
康定 |
7.5级 |
32 |
周期点 |
2 |
1973 |
2 |
6 |
炉霍 |
7.6级 |
20 |
长黄金分割 |
1 |
用以上的数据作出该地区地震序列的三性分布拟合图,如图3.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1893-1923年间的大震符合较好。其中1816年、1850年和1955年偏差为2年,2<T/10(T为三性分布的周期,在这里为30年)符合三性分布要求的偏差范围。1973年与理论三性分布偏差为1年,也在三性分布的误差范围内。在对该地区进行三性拟合时,选取的震例时间尺度为200年左右的较长尺度,从拟合结果来看,该地区大震实际分布序列与三性理论分布序列拟合的较为一致。因此可以认为该地区的大震发生时间存在着周期为30年的三性分布。具体分布关系见表3.3。
3.2.3静中动判据分析
按照静中动判据的规定对该地区的地震进行判断,鲜水河断裂带地区根据现有的历史地震资料,只能对1973年2月6日的四川炉霍7.6级地震运用静中动判据进行回顾性的预测。以下为判定的依据:
1.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在1939-1945年这一平静期中发生过1941年6月12日四川泸定6级地震。该地震与1973年炉霍地震震中位置相距约210km,如图3.8所示。这个距离相对较远,但我们仍将它们看做静中动地震。这是因为该地震在鲜水河断裂带东南端稍偏离一点,与鲜水河断裂带有一定关联。另外炉霍地震震级较大,震源区断层较长,且向东南方向还有延伸。如果考虑到两次地震震源断层的长度和大小,则两次地震相距的距离就相差不远了。
2.1967年鲜水河断裂带地区多次发生6级以上地震,特别是1967年8月30日炉霍西北方向发生了6.8级地震,这说明该地区可能将要进入了大震活动频繁期。
3.以1941年四川泸定6级地震为起算时间,加上32年得到1973年炉霍7.6级地震,符合静中动判据要求的30-45年期限。且地震震级为7.6级,符合静中动判据要求的7级以上地震。
3.2.4鲜水河地区未来地震活动的预测
1.未来发震时间的预测
根据三性法的分析,鲜水河断裂带上的大震发生时间是符合30为周期的三性分布的。该地区内发生的最后一次大震是1973年的炉霍7.6级地震,其对应的理论分布时间点为1972年(图3.7)。由于从1972-2002年这一个周期内该地区没有发生地震,因此我们以2002年为起算点,则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的理论时间点为2002+11=2013。如果在该时间点左右没有发生地震,就要继续外推预测到2002+19=2021。需要指出的是,2008年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8.0级的汶川地震。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是近于垂直相交的,两断裂带的走向和旋性符合“垂震底继”的形式[92]。在这种情况下汶川地震的发生对鲜水河断裂带起到加震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鲜水河断裂带上2013年左右发生7级以上大震的可能性较大。
2.未来发震地点的预测
该地区在1978-1986年平静期内共发生了2次6≤Ms<7的地震,他们分别是1981年1月24日四川道孚6.9级地震和1982年6月16日四川甘孜西北6级地震,如图3.9所示。
将以上两次地震看做该地区内的静中动地震,利用静中动判据的准则,以这些地震的震中位置为圆心,以100km为半径分别作圆。则未来可能发生的大震的震中位置就落在这些圆形范围之内,如图3.9中虚线范围所示。又由于该地区构造活动相对比较复杂,断裂带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因此未来大震发生的位置可能会出现在虚线范围以外的地区,但是偏离不会太远。另外三性法所预测的未来大震发生时间也符合静中动判据的要求。
3.9未来大震发生位置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