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黎光寿
黎光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43
  • 关注人气:4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龙云王明东老师

(2010-03-10 07:45:55)
标签:

龙云

高坡

花溪

贵阳

代课教师

王明东

乡村图书室

希望

大学生

教育

分类: 真实世界

纪念龙云王明东老师

黎光寿/文

 

    今天很晚的时候,我得到消息说龙云村的王明东老师不在了,他年仅47岁。

    他死去的时候是农民,此前的很多年,他做了一名代课老师,并且在我开始认识社会的时候,他是我的老师之一。在我的心中,无论他的身份和地位怎样变化,他都永远是一名老师。

    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参与朋友组织的向贵州省的边远贫困地区送图书创建乡村图书室的活动。龙云村是我参加了这项活动后抵达的第二个村子,1995年的国庆节,我付出了扭伤大腿筋几乎靠爬行抵达龙云之后,终于在这里建立了我们的第二个乡村图书室。王明东和当地老师用来款待我的,是一碗清澈透底的水。

    龙云村的行政归属是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居住了200多户1100多人。水对于龙云来说,是比黄金还重要的物资,因为龙云异常缺水。如果亲自走访一下,就能了解到缺水的程度大大超出想象,就和小时候看到的许多连环画里坚强的男主人公所在的村庄一样,从家到取水点需要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到取水点之后也要等待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取到水后回家还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一天的生活中,至少有五到六个小时的时间都在取水的路上。

    因为取水需要,每个家庭最重要的牲畜就是马,家家户户都养马。用马驼水,减轻了人力的极大负担,否则真要有谁在取水途中死去都有可能。而这个村也是一个小偷猖獗的村子——该村地处三县交界,且每家都有牲畜,故而成为许多跨县的小偷偷盗的对象。因为缺水和防偷盗,村民基本上把猪和牛都关在家里,导致家里卫生状况极为糟糕,给每一个大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缺水和卫生状况差还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这里的学校缺少公办老师。我们到达龙云村的时候,这里除了校长属于公办老师之外,其余全部是代课老师。王明东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当时的职务是教务主任。每一次我们组织大批的大学生到他们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总是王明东老师给我们动员学生,协助安排我们的活动。

    我对王明东以及龙云的代课老师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他们为龙云能够过上很方便地喝清水的生活,一遍一遍地带领我们年轻的大学生翻山越岭,寻找到他们认为最优质的水源,看着潺潺的清水,他们能做的就只能是用水壶打一壶水,带回家让我们更多地回味。这样的景象让我一直深深地回味,要说世界上哪里的水最甜,至少我目前认为龙云的水最甜,因为付出的劳动很多,附加值特别大,所以特别甜。

    我听龙云村的代课老师讲,龙云村在1980年以前还是有水的,当时山上有很多树,山下有许多的水渠,尽管灌溉困难,但人吃畜饮没有问题,后来是因为小偷太多,许多村民就干脆砍掉了山上的大树,结果是龙云村的大树都没有了,水也就渐渐干涸了。我听到这个故事以后,才开始认真地思考教科书上告诉我的历史上的大砍伐以及以市场导向造成的砍伐之间的关系和破坏力,我开始将思绪延伸到广袤的中国国土,以及那泥沙不停流失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勤劳而又辛勤劳作的人民。

    我开始接触王明东老师的时候,他的工资是每月50元,过了几个月,乡教育辅导站给所有代课老师加工资20元,让他的工资增长到70元。而当时的校长,被转成公办教师以后,每月有1100多元的工资。我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还有如此不公平的同工不同酬现象。但是我们除了感情上和代课老师更加亲近以外,始终没有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也许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等到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获取为国家和人民效力机会的时候,我们才能着手来解决。

    1996年,该村进入贵阳市“普六”验收阶段,所有的老师都在加班加点做软件实质上就是根据上级安排编造入学资料。我曾经和王明东以及多名代课老师都有过交流,他们虽然非常厌恶这样的弄虚作假行为,但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保住自己的工作,不得不每天到教室去编造材料。

    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的“普六”以及一年后的“普九”造假是一种极其普遍的现象,随着我们活动的延伸,我们发现许多地方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作为大学生,我们第一次见到这种现象的时候,无一例外的就是义愤填膺,有些同学还准备到教育局去举报,后来与当地的老师聊天,进行深入了解之后,才放弃了这种义愤的思路。

    但王明东老师并没有保住自己的工作。在1999年后,随着新毕业大专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原来没有人愿意来的龙云也开始有人来了,而代课教师从当时起也遭到了清退,我不知道政府是不是补偿了他们二十年到三十年时间里为国家贡献力量所付出的心血,但可以明确的是,到2005年我再次返回龙云村时,龙云村原有的11个代课老师已经全部离开了教职岗位,王明东老师也只能在家里迎接我的到来,只能在饭桌上回忆起做代课教师的点点滴滴。

    不过我们创建乡村图书室的活动对龙云还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我们创建图书室之前,龙云村没有一个人上大学,能够读完初中的也很少。而到了王明东离世的时刻,龙云村已经有三个人考上了大学,王明东的儿子也是其中之一。龙云村的一个青年朋友告诉我,我们的出现成了龙云村孩子的偶像,他们后来努力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虽然并不敢把这样的观点往自己的身上套,但确实感到有些欣慰。

    王明东老师走了,时间是公元2010年3月9日下午五点钟。我听说他离去之前,已经患脑充血卧病在床五个月。而更让我感到痛心的是,他的病本来是可以治疗的,送到了贵州省某人民医院,医院向其伸手五万元,但他拿不出钱,还要供养自己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只能放弃了治疗,从而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王明东老师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春蚕一样的一生。只是这样的奉献实在是让人感觉到不公平,这样的奉献实在是让人感觉到主流社会中宣传的理想社会的越来越远。我在回忆小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憧憬着21世纪到来之后的种种美丽图景,而真正的21世纪度过了最初十年的时候,我等到的是一个从前曾经给学生以美好憧憬,但却并没有让憧憬成为现实的一个老师的死讯。

    如果谁再问我能够为王明东老师做什么事情,我只能告诉他,我能够做的就是写下这篇小文,初稿的时间是2010年3月9日,正式成文的时间是3月10日,地点是在北京,谨以此文作为对王明东老师的纪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