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返乡农民工创业遭遇市场瓶颈

(2009-03-20 10:23:56)
标签:

经济

农民工

兔场

空巢老人

朱良明

重庆市

杂谈

分类: 调查研究

返乡农民工创业遭遇市场瓶颈

黎光寿  重庆报道

 

    2008年下半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许多企业破产倒闭。作为中国劳务输出比较集中的地区,重庆市的劳务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在2008年底,一共有至少十分之一的外出农民工返乡。

    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到实体经济领域,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进一步增多,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重庆怎样选择怎样应对?而对于返乡的农民工来说,又通过怎样的方式度过这场危机?

    《中国财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部分返乡的人虽然失去了工作,但返乡后又开始了新的创业的生活,而政府也乐见其成,也通过一定的渠道支持和帮助他们,促使他们尽早走出危机。

 

三个创业的青年

 

    2009年1月2日,云阳县团滩村,在《中国财富》记者采访的时候,36岁的朱良明本来是一个观众,但他希望表达一下自己的愿望,就成了记者的采访对象。

    朱良明14岁就外出打工,先后在海南、内蒙古、山西、上海、浙江等地呆过,他做的工主要是电焊、油漆、保温材料、建筑等,“别人做过的我基本都做过了”,“在外边工作收入不稳定,谈的时候说是100元的工钱,到给的时候可能只给了七八十,你也没有办法”。

    “最开始我的技术不好,身体也差,20来岁的时候就想着回家,可就因为没有资金和技术,才一直拖,拖到28岁结婚,再拖到现在。”朱良明说,2008年上半年,在苏州杂工的工资一直在下降,4月份杂工工资每天只有45元,“我走的时候又降了”。

    回到父母身边以后不想再外出了,但总得要做一点事情。朱良明投资建设了一个养猪场,7000多元一头的母猪一下子就养了4头,后来这些猪变成了14头。正在他盘算着要获得收益的时候,一场猪瘟袭击了团滩村,他的猪死去了6头,让他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万多元。

    “生祥兔场”创办于2007年的9月份,就在距离江口镇不到两公里的一个小村,其负责人李生祥一直想把自己的牌子挂到房子外边去,但2008年上半年爆发的一场食品灾难,使他的兔子死去他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挂牌子的心情。

    李生祥今年40岁。二十五年前,15岁的他小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跟随大哥在湖北远安弹棉絮,18岁,他觉得自己需要存钱了,就找朋友借了3000元,开始在湖北长阳收兔毛,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夜里12点钟休息,一天能有一二百元的收入,三千元当年就还清了,还存了6000多元钱。不过,第二年钱就不好赚了。

    他靠自己的勤奋,自己存钱于1990年结婚。在收兔毛六年之后,他又继续到湖北干起了弹棉絮的行当。妻子婚后先到深圳的一家花厂做了三年花,后来就跟随他走南闯北。2003年他承包了江口中学的食堂。2007年到自己家承包的田里开兔场。

    “这块田是我父亲的,在这里开兔场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他对《中国财富》记者表示,他开办兔场一共花了他过去在外边弹棉絮收兔毛挣来的20万元钱,主要喂养肉兔,销往重庆。“但2008年因为饲料有问题,死去了几百只兔子,亏了4万元。”

    “我现在的困难是没有钱买饲料,一次要购买一吨,要花一万多元,用一个月,我手上没有这么多的流动资金。”他对记者说。

    刘吉川今年37岁,是在重庆綦江县丁山镇街上遇上的一个打工仔,不过,他因为别人的操作失误,失去了一条腿,走路的时候拄着双拐,上车后就由两条腿变成了一条腿。他现在只能在家乡开个小农资店,再驾驶一个小三轮车载客,找一顿吃一顿。

    刘吉川1997年就到广东佛山的一家陶瓷厂打工,1998年3月工厂安装新设备,用斗车运一块挡板到工地以后,需要用吊车吊起来安装。结果吊车没有把挡板吊起来,而是突然滑落,他机灵地一跳,免除了杀身之祸,但永远地失去了左腿。佛山给他按照20级伤残的标准评定为六级伤残,带上了自己打工挣的钱和工厂赔付的钱,一共10多万元回家。

    他一回到家,就用自己带来的钱盖了房。钱很快就用完了,但他还是没有什么谋生的手段,便靠亲友的支持,买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在丁山镇跑运输挣钱糊口。他曾经将摩托开到相邻的东溪镇,结果对方人员抓过他三次,罚过款一次。

    现在,他的妻子在附近做零工,自己的父母都已经80多岁了,儿子也读了高一,他没有什么补助,只能每天开店和跑运输,挣钱给父母养老,还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

 

农民工的创业需求

 

    朱良明、李生祥、刘吉川这样的创业户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但更多人的创业还只是处于谋划阶段,还没有正式开始行动。

    奉节县扶贫办的调查显示,有部分返乡农民工想自己创业,但苦于没有资金和技术,一直无法实现。该县农民王正勇、易在菊夫妻二人也因本次金融危机而返乡,他们已经学会了制作凉菜的技术,想自己开一家烧腊馆,但因缺少资金,想通过借贷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奉节康乐镇石龙村返乡农民工袁衍松,原来在广东省的一家不锈钢厂做炼钢工人,工资在2000元左右,受金融危机影响,他所在工厂的订单量减少,工厂亏损,工资缩水,他不得不回家靠打零工维持生活,他想自己做生意,但是缺乏资金,又没有经商经验,打算2009年再次出门。

    开县扶贫办刘海清的统计,2008年下半年返乡的5000名农民工中,有十分之一属于自愿返乡创业的人员——他们有300人有意投资于农业领域,重点瞄准生猪、肉兔、中药材、柑桔、竹材等该县五大特色产业;有意投资于商贸领域的有160人,重点是餐饮、服装等行业;愿意投资与工业领域的有40人。

    刘海清认为,返乡创业农民工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具有主观创业的意愿,但他们多数文化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缺乏系统的管理和创业经验,对政府的帮助寄予厚望。首先就是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创办企业以小规模、技术含量低、手工操作为主的中小型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目前难以得到政策支持,因此希望地方出台政策给予扶持。”

    农民工返乡创业也非常渴求资金支持,刘海清认为,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创业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打工积累,来源渠道紧张,投资能力有限,且因金融政策限制,贷款融资较难,创业受到极大限制,在资金支持上需求较大。

    培训指导也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强烈需求之一,刘海清调查发现,许多返乡创业农民工对创业只停留在主观认识,多数缺乏创业经验,理性认识肤浅,创业理念不断,参加创业培训寻求专业指导的愿望强烈。

    “返乡农民工对创业中政府服务保障寄予厚望,力求政府在简化程序、快捷办理、咨询服务等方面提供保障,帮助返乡农民工加快创业。”

 

创业带动就业

 

    实际上,重庆市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根据重庆市2008年7月份的统计,重庆市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有12.2万人,农民工返乡创办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7万户,吸纳城乡就业65.4万人。

    统计资料显示,该市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集中在农业领域的有1.6万户,占总数的14.8%,主要涉及粮油、水果、蔬菜、茶叶、烟叶、生猪等十多个行业;在工业领域投资创业的有1.4万户,占总户数的13.4%,主要涉及机械制造、建筑、矿山开采等行业;在服务行业投资创业的返乡农民工有7.7万户,占总数的71.8%,主要涉及批发和零售、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战场。

    从创业地域来看,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遍布全市城区、集镇和村社,但更主要分布在集镇和乡村。统计资料显示,分布在城区的创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有3.1万户,占总户数的28.7%;分布在集镇的5.1万户,占总户数的47.9%;分布在村社的2.5万户,占总户数的23.4%。

    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看,农民外出务工三十年以来,虽然许多地方在经济上获得了发展,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老人问题突出,成为地方政府和许多社会组织的棘手问题,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之后,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开县曾经有中国打工第一县之称,截止到2008年11月下旬,开县一共有2800余户投资在5万元以上的返乡创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吸纳了县内4.1万名农业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劳务增收5亿元以上,使3300余名留守儿童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2800余名空巢老人享受到了儿女的照顾。

    根据重庆市的资料显示,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永川区返乡农民工创办的重庆昌州茧丝绸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12个镇建成优质蚕桑原料基地2.5万亩,带动4.5万户农民发展蚕桑业,在当地与国家“东桑西移”的战略形成了呼应之势。

 

另一条遥远的路

 

    重庆市政府2008年10月出台了渝办法【2008】296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给予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也外商投资的待遇,在创业场地、税收优惠、金融信贷、创业服务等方面予以鼓励和扶持,积极引导返乡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养殖业,兴办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重庆市计划在原有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到2009年,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吸纳劳动力75万,培训返乡创业农民工1000人。到2012年,农民工返乡创业总量达到18万人,吸纳劳动力90万人,培训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数量达到5000人。

    以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从理论上来看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政策思路,实际执行起来有什么困难呢?

    黔江区扶贫办的调查报告显示,一些农民工返乡后,面临“包产地已转包、出租给亲友族戚,但转包、出租时间未到期,现自己无土地耕种,加之部分民工没有领到工资,现闲在家中无事做,无钱用;举家外出后,家中没人种粮、种蔬菜、喂猪,现回家后无粮、无菜、无油吃,基本生活无保障”。“部分返乡民工由于在外完全靠体力务工,工资不高,没有积蓄,加之现回乡后贷款困难,即使有一定熟练程度的技术技能,但无创业启动资本,创业的理想难以变为现实”。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消费,而返贫问题则大量吞噬了创业者的销售市场。重庆市扶贫办调研组成员、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的冉茂根在自己的调研文章里提出,农民工大量返乡,收入下降,返贫和不安定因素增加。“大量企业停工倒闭,失业人员增加。大量农民工没有了收入来源,会逐渐陷入经济困境。”

    “由于开工不足,限制加班,企业员工收入至少减少三分之一,有的只有生产高峰期的一半,如深圳富士康、奥林巴斯、苏州华硕电脑的员工收入过去2000多元,现在只有1300多元,更多的企业只能保住当地最低保障工资。”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在外务工,土地退耕,房屋破损,有的甚至无地无房,一旦长期没有收入来源,将成为新的贫困户,甚至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

    冉茂根认为:“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裁员减薪,人们消费更加谨慎,加上之前国人遭受雪灾、震灾、股灾的巨大损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不大。”“虽然国家启动了4万亿元投资扩大内需的计划,但由于国外资本本身缺乏流动性,利用外资势必下降,靠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有限。”

    云阳县扶贫办副主任毕孝安认为,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来自东南沿海,还是内地企业都会受影响,企业破产和裁员减薪后,人们的收入下降,直接影响到人们行为的就是限制消费,城乡的消费市场可能会受到影响。

    创业虽然可以带动就业,但在大面积的失业造成返贫的情况下,创业的市场在哪里,能够有足够的消费市场吗?这样的创业能够持续多久?

    我们有理由怀疑,第一,农民工返乡创业潮有没有可能形成,第二,即便形成了返乡创业潮,是否会和人们在危机之后非常谨慎的消费潮流相抵触,返乡农民工的出路在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