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马梁:一个小村庄的大迁徙
黎光寿 重庆报道
“现在我们那个小村子只剩下几家人了,土地百分之九十都已经撂荒,如果现在因为金融危机找不到工作,有十几户回来的话,就会造成很大的困难。”2009年1月2日晚上,重庆市云阳县江口镇团滩村村委会代理主任秦永凤对记者说。“如果你不信,可以亲自到我们那个小村子看一下。”
秦永凤说的小村叫石马梁,需要步行两小时才能到达600米之下的村部,和中国数以百万计的普通村庄一样,它跟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转型的经济不断转型,如今,绝大部分村民已经远离祖上生活了上百年的故土,到遥远的地方谋生。
2009年1月3日,在农民工返乡潮涌之际,记者跟着秦永凤,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山寨石马梁。这里山势陡峭,几栋房子隐藏在浓密的竹林中,偶尔有几声鸡鸣狗叫,但除了走进寨子里能看到几个人以外,远远望去一片寂静。
留守的五家人
朱良翠是个聋哑人,对人很热情,在记者到达他们家的时候,她不仅拿出了板凳招呼记者坐下,烧火给记者烤,而且还从屋里拿出了一个竹笼让记者看——里边的一只野羊正在无可奈何地躺在笼底。她不停地向记者比划着手势,试图在告诉记者这只野羊的来历。
记者到达这个叫石马梁的小村的前一天,公元2009年1月2日,这只野羊被朱良翠的丈夫、55岁的秦佰邦设在路上的兽夹夹住,无法逃生,从而成了这个家庭最新的成员。在记者的眼里,和这个家庭的欢天喜地相比,野羊的眼睛里多少有些惶恐。
石马梁是云阳县江口镇团滩村的一个自然寨,在一座大山上,海拔800米左右,和团滩村所在地的200米海拔比起来,确实有些偏僻,步行也需要至少2个小时。二十年前,石马梁有27户人家,大约120多口人。不管是谁要去这个小村,在距离村庄1公里远的地方,远远就能听到村里传出来的鸡鸣狗吠声。
从1991年开始,这个热闹的小村开始沉寂下来,随着年轻人的不断外出,被戏称为“386160部队”的儿童、妇女和老人成为这个村的主体部分,留下来的人们还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秦永凤对记者说:“1995年后,每年都有人全家搬出去,渐渐地只剩下现在的几家人。”
现在,除了秦佰邦夫妇外,还有四户人家留守石马梁,他们是70岁的吴美银夫妇、40岁的吴绍有、58岁的向信明和团滩村村委会代理主任秦永凤的母亲。秦佰邦告诉记者:“现在土地许多都撂荒了,我们住在上面,想种哪块种哪块,房屋想住哪间就住哪间,都不会有人管你。”
秦永凤家目前正处于搬迁阶段,父亲1982年就在团滩村买了地基盖房,他1991年到1993年也在广东打了两年零工,1997年开始搬到团滩村。“但母亲觉得老家清静,又没有污染,大多数的时间还是留在家里。”
吴绍有今年40岁,在江口镇租房住,打零工,妻子和两个儿子还留在石马梁做农活,遗憾的是他的一个孩子患了脑膜炎,目前精神上和反应上有些障碍,但不影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吴美银夫妇已经70多岁,在儿子一家2000年完全搬到湖南以后,就留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他们目前的生活,一方面是儿子给一点生活费,一方面就是自己种庄稼。
向信明今年58岁,做了25年的的民办老师,2007年才转正,现在附近的正坝小学做老师。每天都步行上下班,天一亮就出门,晚上才回来陪留守在村里做农活的妻子。他们有两个女儿,长期在外打工,现在已经出嫁。他们的儿子今年19岁,2008年高中毕业以后,考大学名落孙山,一个人到江苏打工,和其他人一样寻找自己的未来。
“现在我们这里人少了,大型的野兽也渐渐多起来。”秦永凤说,现在石马梁留守的人面临的问题是,由于野猪和野羊增多,每年种下的庄稼很少有收成,生活也逐渐出现困难,但留守的人多数经济上比较困难,要搬迁也是一个难题。
十户人家的大迁徙
据团滩村村委会代理主任秦永凤介绍,从1989年开始,石马梁的年轻人许多地方的年轻人一道,成为中国逐渐转型的经济列车上的一颗螺丝钉。1991年,外出寻梦的人们带动了村里的年轻人,村里人开始大规模外出。
1995年,石马梁的第一家人举家外迁,过年过节都很少回来。“他们的土地开始撂荒。”秦永凤说:“那些搬出去的人家,有的住在附近乡镇,有的住在重庆,有的住在广东,还有的住在江苏、浙江,全国各地都是,有一半的人出去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秦永凤说。
经过秦永凤、秦佰邦等人的相互提醒和回忆统计,石马梁村里完全搬离云阳范围的人家有10户,分别是向志云、吴绍成、向信华、向世刚、钟运华、钟运明、吴美力、向以成、唐有翠、秦永方等。
向志云45岁,全家4人,目前在浙江。向志云1991年到浙江打工,2003年全家搬迁到浙江,2006年回来一次。现在向志云的承包地已经完全荒废了,房子也在2008年垮掉了一堵墙,不能再继续住人了。
今年52岁的吴绍成1997年就开始到广东去打零工,2000年,全家4口人到湖南开面条作坊,此后就很少回来。他们的房屋留给了70岁的父母,至今扔在使用。
向信华今年52岁,1997年起到广东打零工,后来还回到家乡挖煤。2003年,向信华全家4口人跟随吴绍成一起,到湖南做挂面。他家的房屋至今仍然矗立在石马梁的山坡上,但已经成了危房。
向世刚今年30岁,母亲早年改嫁到附近的大龙村,他曾经结过婚,后来又分开了。他1995年起就到江苏打工,到现在都没有回来。他的房子算是石马梁比较坚固的房子,现在他如果回来的话还可以继续居住。
钟运华今年56岁,全家5口人,钟1993年就外出打工,后来全家就搬了出去。目前究竟居住在何处,秦永凤不知道。“听说他的女婿发财了,在重庆买了房,现在他家的房屋已经垮了,他回来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钟运明今年47岁,全家4口人,他1996年外出打工,1998年就全家离开了石马梁,究竟住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秦佰邦回忆了半天,也仍然回答说不知道。他家的房子已经垮了,估计回来的希望也比较渺茫。
吴美力今年62岁,全家5口人,2006年全家搬迁到湖南做挂面,现在他家的房子还在,但已经成危房了。
向以成今年48岁,全家5口人。他1995年外出打工,2001年全家外出。“由于他四处飘泊,妻子2007年跟他离婚。”现在向以成的三个孩子都在江苏打工,他自己也在全国各地到处漂泊。
唐有翠今年42岁,丈夫2007年病逝。唐有翠现在还有两个儿子,但一家三口天各一方——唐在江苏打工,一个儿子也在江苏打工,但母子并不在一块儿,另一个儿子在重庆工地上帮助开挖掘机。母子三人见一次面都很艰难。
另外,村民秦永方今年31岁,还没有找到老婆。他母亲在附近的沙溪,还有一个侄子在团滩小学玳瑁初中读初二。秦永凤说,秦永方从1996年到外地打工开始,就一直很少回来,“也可以把他算着大迁徙的人群之一吧”。
“现在这些全家都外出的人已经很少有可能回来了,即使他们回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房屋的维修问题,要吃饭就只有自己再开荒种地了。”
附近的十三家
秦永凤告诉记者,石马梁还有十三户搬迁到了附近的村寨,其中到团滩村村部所在地居住的有8户,在沙溪、双龙、圣宝、新里、江口居住的各一户。其中买房的有8户,租房的有2户寄住在亲戚家里,有1户租房,有2户尚不清楚和房屋是什么关系。
吴美洲今年64岁,1991年就全家4人搬迁外出打工,到湖南做挂面,他家的房屋早在2000年就垮掉了。不过他后来到了江口镇上买了房,虽然常年在外做挂面生意,但经常回到江口家里。
向智有今年68岁,全家6口人。他和妻子都没有外出打工,从2006年起到团滩村一组买了房居住,他们在石马梁的老屋已经在2008年就垮掉了。他的儿子和儿媳妇从2002年开始,就一起到外地打工。
何正元今年54岁,儿子在2002年因事故死亡,女儿今年20岁,早年在外打工,后来找了男朋友,就回到了家乡。2007年,何正元到团滩村一组买了房,从此告别石马梁,在团滩村稳定下来。
何先兵今年32岁,除了妻子以外,还有两个孩子和母亲。他早年到湖北宜昌打工,2001年在江口镇新里村买了房,从此搬离石马梁,目前他家在石马梁的房屋已经成了危房,住进去需要很大的勇气。
何书信今年68岁,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已经到团滩村部所在地买房,都没有外出打工。大儿子何棉平今年45岁,家有4口人,租房住在团滩一组,主要做木工,老婆在村里做裁缝,勉强维生。小儿子何棉元今年35岁,一家4人,他十年来一直在附近的小煤窑挖煤,挣钱在团滩村三组买了房。目前,何书信与何棉元一起居住。
向智华今年56岁,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他的儿子2000年到广东打工,2002年机器轧断了右手的几个指头后回家,2006年全家在团滩村一组买房居住,离开了石马梁。向智华的儿子至今未婚。
何世春和何世勇是两兄弟。何世春今年40岁,1992年出门到广东打工,1998年全家搬迁。他目前在广东开车,寄住在团滩亲戚家,自己在石马梁的房子已经成了危房,不能再住人。何世勇今年37岁,全家4人。1997年他一个人到江苏打工,1999年就全家搬到了江苏。他在江苏的工作主要是跑出租车。后来回到了云阳县双龙乡买房居住,基本上一年回家一次。
邓文美和邓文权是两兄弟,邓文美今年58岁,全家三口人;邓文权54岁,家有4口人。两家原来住在一起,1995年农历冬月初九晚上,他们所住的山坡岩石垮塌,将他们的房屋压垮。邓文美的两个儿子在这次事件中遇难,一个13岁,一个11岁。
垮岩事件发生后,邓文美搬到了沙溪居住,女儿找了上门女婿;邓文权也搬到了圣宝居住,女儿2007年招了上门女婿,两家的生活才稳定下来。两家在石马梁的地已经全部荒芜,房屋在垮岩之后就没再维修。
冯永术今年46岁,现在有5口人。他已经有一个女儿出嫁,目前还有妻子、老母亲、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家。他把母亲安排在团滩村一组居住,全家2001年起便到湖南做挂面,一两年回家看母亲一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