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中仅有的一次

(2006-05-06 06:55:01)
分类: 民间故事

生命中仅有的一次

《市民》杂志记者  黎光寿/撰文  联系电话:010-86054908
 
    2008年的奥运会不仅仅是城市的,也是乡村的,换句话来说,奥运会属于全国人民的。但是,在奥运会的脚步不断靠近的时候,乡村会是什么样呢?在一个转型期的中国,奥运会相对乡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2005年6月,记者作了一次大面积大范围的走访,试图见证转型期中不断变化的农村,试图理解在繁华的奥运会背后默默无闻的农村。
    本系列的文章一共三篇,这次先发表一篇。如果媒体朋友有意对这个系列的文章进行转载,请与我联系,我的联系电话是010-86054908,电子邮箱:liguangshou@sina.com
 
    2005年6月18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张庄村。几台车正在往路上铺沥青,村支书张春中、村主任张书刚正在组织人清理路上的浮土,以多铺一点沥青到村里去。
    张庄村属河南省长垣县武邱乡管辖。地处黄河滩区,往东6华里就是黄河,往西2华里,就是黄河大堤,张庄村不受黄河大堤的保护,河南省最边远贫困的村庄之一。但张庄村处在正在修建的长(长垣)濮(濮阳)干线公路上。
    张庄村的房屋多是青砖黑瓦搭配,和其他很多在墙壁上贴上了白色瓷砖的村庄比起来,显得古朴、典雅,村里的大槐树遮盖了村里的每一处道路。村里300多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很多人到了北京的奥运工地,村里就只剩下一些老人、孩子和带小孩的妇女,他们平时没有太多的事情可干,就在家门口的树荫下乘凉。
    张庄村有一所豪华的小学,叫子雨小学,以该村外出打工的徐子雨的名字命名,这所学校有序子雨捐资150万元建成,可容纳600名孩子同时上学,校内的花坛里栽着许多名贵的鲜花。附近村庄的孩子每天都要到张庄来上学。
    徐子雨是张庄的骄傲。他目前是河南新蒲建筑劳务有限公司驻北京的委托法人,他带着6000多名河南子弟闯荡京城,其中有3500人左右承包了奥运会工程的鸟巢体育场、首都机场和五棵松篮球馆的施工工作。“村里人听到徐子雨承包了奥运工程,心里为他感到自豪。”
 
生命中只有一次的建设
 
    张庄人徐子雨是河南新蒲建筑安装公司驻北京办事处的经理,该公司在北京的委托法人。2004年,奥运场馆开始施工,徐子雨所带领的队伍顺利获得了国家体育场、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首都机场三期等工程,徐子雨调集3000人马进入工地,开始建设奥运工程。
    徐子雨的兴奋直到现在还没有消退:“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40来岁的时候能够承接到国家的重点工程,并且这项工程是世界各国都关注的工程,这在我们生命中来说就只有一次,我感到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感到很幸运、很光荣。”
    徐子雨说:“自从承接了奥运工程,我们公司从工人到管理人员都发生了深刻的转变,大家从工作的认真程度上就大不一样,因为无论是谁,只要做好了,三五十年以后回忆起来还会因此而感到自豪。”
    张庄村支书张春中说:“中国举办奥运会历史以来就只有这么一次,而奥运会的场馆建设又由我们张庄人来完成,你说我们不感到自豪吗?一个人一生中能够有多少次这样的机遇?究竟有多少村庄能够有这样的机遇?”
 
200子弟奥运场馆做建设
 
    张庄村支书张春中这样对记者说,村里很多人都在徐子雨所承包的奥运工地干活。“这附近的村庄有很多人在徐子雨的奥运工地干活,单就我们村来说,在奥运会工地干活的人,光是队长就有六七个,工人有将近200名。”
    张庄村是河南省长垣县武邱乡一个很小的村,一共有1140人口,300多户,可是这个村几乎每家都有人在外打工,其中到北京奥运工地干活的人又最多,将近达到200人。
而离张庄最近的毛庄、牛庄,也分别有大约200人跟随徐子雨,在北京的奥运工地干活。如果扩大到河南省,跟随徐子雨在北京奥运工地干活的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高峰时期甚至有可能达到3500人。
 
在奥运工地干活比以前强
 
    张春中介绍说:“我们这里没有别的收入来源,花钱全靠劳务输出。”
    据了解,目前小麦的市场价格是0.6到0.7元一斤,一亩地一年收入达约300元左右,还没有扣除人工费、浇地费和农药化肥的费用,一家人一年也就种上七八亩地,能挣上2000到3000元,靠地里的产出根本不可能支撑日益昂贵的生活成本,难以缴纳孩子的书学费,难以支付老人的看病钱……
    “我们村在黄河滩区,这个地方不来水就旱,来水酒宴,这几年旱情大,淹的不多,以前一来水就去逃荒,一遇水灾就吃救济,现在不用逃荒了,除了五保户以外,没有谁还吃救济粮。”
    “钱从哪儿来?就是靠劳务输出。”张春中告诉记者,在张庄村,外出打工的不低于300人,“小闺女都到南方进厂去了,男人大多到了北京,跟着徐子雨,在北京的奥运工地干活。”
    张春中说:“这些在奥运工地干活的村民,他们的经济条件都比以前强。如果他们不出去打工的话,孩子不能上学,家里不能吃油,没有能力买机械。”
徐子雨也告诉记者:“跟我们干活的工人,在同行业中我们一个工一天要高出四五块左右。”
 
正在改变的陋习
 
    7月3日,在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徐子雨的施工队工人的生活区,记者看到,工人居住的房间内干净整洁,没有脏衣服乱人乱挂,床上已经铺上了凉席,被子被叠成了豆腐块,所有的漱口缸、脸盆、毛巾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拜访,鞋子都整齐地放到房间外边。
    据介绍,徐子雨的施工队以村、乡为基础,按照班、排、连的形式编队,平时上班和下班都要列队出入。不仅是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工地,甚至连“鸟巢”工地、首都机场工地,甚至徐子雨所管辖到的所有工地,都是这样的军事化管理。
    徐子雨认为:“来到奥运工地干活以后,很多工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是思想上的,“工人出门了,见多识广,思想更加开放,小农意识被减弱了。”其次是素质提高了,干事情也有规律了,为人、说话、办事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你不知道,没出来之前他们是很不讲究的,有的不洗脸不洗脚,也不刷牙,过去很多人没有叠被子的习惯,现在连这个习惯也养成了。”
 
正在改变的乡村
 
    6月18日,记者到达张庄村的时候,几台车正在经过张庄村的长(长垣)濮(濮阳)公路上铺沥青,几名村民正在清理路上的浮土,以多铺一点沥青到村里去。
    铺沥青的费用是交通部门的专项费用,但在铺沥青之前,平整公路的费用需要村里来出。张庄村是一个穷村,出不起这笔钱,大家找到徐子雨,请他资助平整公路的费用。徐子雨慷慨答应愿为此支付7万元。时间来不及,张庄村就先铺路,最后他来结账。经过张庄村的公路的硬化工程如期展开,6月18日一天,这条土路一变身就成了柏油路。
    其实在张庄村,由徐子雨捐资兴办的公共事业还有两个大项目——2000年前后,他捐资8万元对家乡进行电网改造;2001年,他捐款150万元为家乡修建了一所小学。
    2001年修建张庄小学的时候,徐子雨为它投入了150万元,“他用的是自己的施工队,自己的材料,自己的设计。”新学校于2002年9月3日落成,村里决定用徐子雨的名字为村里的小学命名。
    北京城建二公司宣传部的杨保川、张耀记录了学校落成那天的盛况:“长垣县县委书记刘森、县长孙国富抬着“造福桑梓”的牌匾兴冲冲地走来了,三村五里的乡亲们也争先恐后地赶来庆贺,而操场上数千名花多一般可爱的少年儿童,像一只只欢乐的鸽子,团团围着为建造这所现代化的小学而捐资150万元立下汗马功劳的打工仔徐子雨说者、笑着、欢呼着,有的还激动地抹着晶莹的眼泪,因为从此他们再也不用担心教室里的屋顶像筛子一样地掉土漏雨,再也不用担心教室的屋顶说不定哪一天会突然塌落下来……”
    此外,徐子雨还给县慈善协会捐款6万元,帮助建设一所学校。
 
链接:
 
徐子雨:凭什么来北京
 
    时光倒回到1982年,刚刚高中毕业的徐子雨以十几分的差距连中专都没考上,他便到北京打工来了。他以自己精湛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很快担任了建筑队领班。在一次施工中,建筑队经理指使他安排施工人员降低水泥标号,以劣充优,他当即反对:这样做必定影响楼房的整体质量,埋下安全隐患!经理却说:你只管施工,其他的你别管。认理不认人的徐子雨却坚决不干,气得经理直跺脚,扬言要炒他的鱿鱼。
    徐子雨见到该施工队不是以质量求效益,而是以偷工减料谋利润,心都凉了,发誓一定要建一支靠技术、靠质量求发展的属于自己的建筑队。他拿着在京打工积攒的资金,只身返乡,回到有“建筑之乡 ”美名的长垣,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招集二十几名技术好的建筑工,组成建筑队,重返京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路。
    这一次,徐子雨和同乡找工作找了半个月,都因为“不愿和河南人打交道”而一事无成。同伴们一个个都像泄了气的皮球,相互抱怨:“这北京不是咱河南人待的地方,压根儿就不该来!”
    一天上午,他们直闯北京市城建委的大门,同一位主管进城务工的副主任理论:“俺河南人能吃苦,俺河南人厚道,俺河南人也能为首都建设做出贡献!为什么北京人这样对待俺们?” 这位副主任似乎发现了这群青年人的某些特有品质,便试探着把他们举荐到当时北京市最大的居民小区——方庄小区的建筑工地,为一家施工单位承担挖水沟的任务。58个小伙子憋着一股劲,需要百名壮劳力干半个月的工程,在他们昼夜不停的赶工下,竟提前2天完成了任务。施工单位的经理有些不解地问道:“这群河南小伙子在玩命吧?”此事很快传遍了整个小区,先后有6家施工单位主动把土建工程交给他们来干。
    有一次,有一个大型工程承包方要招标,徐子雨他们也去竞标了。会场上没有确定下来,他们对承包方的负责人说道:“要不,您到我们工地上去看一看吧?”这位负责人一到工地,就被宿室里的陈设吸引了,这完全是一支正规部队的内务呀,整整齐齐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洁白的床单一尘不染。头盔、脸盆、牙缸、鞋子全都是一式齐地陈放,像这样的队伍,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样的任务不能完成呢?这位负责人看罢了这些民工的内务,再走出来看了墙壁上放大的中央首长接见他们的照片和奖旗。正在这时,工人们下班回来了。一式的迷彩服,整齐的步伐,很有点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随着指挥员一声发令:“现在唱一首流动民兵连的民工宿舍歌,听我的口令:日落西山红霞飞——唱”,这支队伍里响起了歌声,“日落西山红霞飞,民兵施工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的红花迎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这作派,这精气神,就是最好的竞标证明,也是最好的宣传广告。临走时这位负责人说道:“就我个人的意见,这项工程就交给你们了,交给你们施工我放一百个心。不过,我还要回去与大家商量一下,你们听信吧!”
    此后,徐子雨的队伍不断壮大,从五十几人一下子上升到一百多人,继而上升到1000多人,至今已经上升到近7000人,相继承包了新东安市场、文化部办公楼、首体书画馆、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新世界二期工程、国家大剧院中的歌剧院工程、八王坟地铁等许多著名的工程,先后多次获得北京建筑领域最高奖“结构长城杯奖”、国家建筑领域最高奖“鲁班奖”,还多次被评为“北京市青年突击手”、北京市“外来务工十佳青年”。
    2004年,奥运场馆的建设正式开工,徐子雨承包到了“鸟巢”工地、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首都机场等工地的工程,并投入3000到3500人,开始了他建筑生涯中最艰难也是最有荣誉感的工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