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通社记者 黎光寿
2004年国庆长假,我和来自北京上海的13名志愿者,希望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到从江县做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状况的调研。
我们所到的从江县雍里乡,是月亮山区一个多民族聚居乡,愿意接纳一些民间志愿者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吸引了我们。
10月3日,我们志愿者团队要分组到各个村寨去调研。我和志愿者杜娟、刘志洁分到一组。我们的车子行驶在弯弯曲曲、尘土飞扬的山路上,翻过不知多少山坡后,来到大塘村。
大塘村坐落在一个高高的山坡上。在巨大的山梁上,村民的吊脚楼密密麻麻,山坡有些陡,仿佛一座建在另一座的屋顶上。似乎在楼上跺跺脚,这些楼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二连三地倒塌。村里仅有的一些平地就是村中的主要道路,还有小学和学校篮球场。小学教学楼南边没有几米就是很陡的坡,给人的仍然是那种摇摇欲坠的感觉。
大塘村是当时从江县最大的行政村,有2500多人口,村民主要是苗族,人均耕地不足5分,全部经济收入就靠种田,养猪、养鸡的目的只是到年关犒劳自己。从这里到县城有30多里山路。虽已经通了公路,但因经济落后,很少有车来,交通闭塞,外人很少来这里。
在这摇摇晃晃的村子里,我们开始做访谈。在去老支书家的路上,我们遇到了一个穿着红衬衣、扎着马尾辫、背着药箱的年轻妇女。她就是李春燕,当时27岁,从外村嫁过来的,也是这个村里唯一受过正规培训的医生。刚刚出诊回来的她看上去有些疲惫,脚步有些匆忙 ,我们就约定,回来时到她家去做调研。
过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从支书家回来,在去李春燕家的路上,又遇到了她。从她急匆匆的步伐中,我们看出又有人病得不轻。跟着她一路小跑,我们来到了村头半坡上的大塘村237号。
这是一座半山坡上的吊脚楼,一楼四壁用几块木板简单拼凑围成,里边放养着一头不大的猪;二楼墙壁则要细密些,屋顶是用杉树皮盖着的。在这里,一般没有钱买瓦的农村家庭,就用衫树皮做屋顶。
我们上到二楼,在一个昏暗的小屋内,一个老村妇——她就是孩子的奶奶吴耶眯,她怀里抱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十分小,看起来十分痛苦,五官都皱在一起,即使在昏暗的灯光下,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脸色发青发紫,感觉没有什么生命的迹象。李春燕已经拿起听诊器给孩子测心跳。一家人围着婴儿急得手足无措,脸上阴云密布。
我一边拍着照片,一边看着李春燕用一次性针管抽去婴儿口腔里的污物。当时孩子已经窒息,春燕判断是因为孩子早产,体内器官发育不全,出生时吸入羊水过多,造成气管堵塞。吴耶眯把孩子放在一只宽大的板凳上。春燕把小孩的两只小手放在小孩小小的胸脯上,用自己的手有节奏地按压孩子的小手。她说:“只要孩子哪怕只哭出一声,肺叶就会张开,事情就会好转。”
几分钟后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小男孩依然紧闭双眼,嘴巴里没有半点哭声,甚至没有半点呼吸和心跳,小手上已经渗出了丝丝血印。
李春燕放弃了这种方法。她将自己的嘴对准孩子的小嘴,轻轻一吸,随即将一口黄色的液体吐在随身带的纸巾里。她看了看,把目光定了定,又继续凑过去……孩子还是没有一点反应,皮肤继续青紫,渐渐失去光泽。
我退出门外,无意中看到一个满脸都是皱纹、满头都是蓬乱花白头发的老太太,她颤颤微微地扶着门,探着头,用昏花的眼睛看着孩子。那时,时间是那么的漫长,仿佛凝固了。老人大约80来岁,她看了一会儿,很无奈地扶着门,又颤颤微微地离开了,仿佛她对这个生命也失去了信心。
在大塘这样的山坡上,手机信号很弱,我们几经周折终于联系到可以询问的人——刘志洁的母亲——她是妇产科专家,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她原来在内蒙古大草原做赤脚医生,对抢救刚出生的婴儿有丰富的经验。她告诉我们“不容乐观,要做好准备”。
刘志洁一边拿着电话向母亲叙述,一边问李春燕。
“有氧气没有?”
“没有!”春燕回答。
“有温箱没有?”
“没有!”
“那,至少有消毒工具吧?”
“没有!也没有!!”
“好吧,如果能送到最近的医院,可能还有一线希望。”刘志洁比划了一个无望的手势。
刘志洁悄悄对我说,如果有氧气、有温箱,有消毒工具,就有可能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但李春燕的医疗装备只有两把止血钳、一把剪刀、一个听诊器、一个体温表,远远达不到挽救这个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因此,面对刘志洁的话,李春燕回答:“乡医院的条件比我这里好不了多少。没有氧气,也没有温箱。只有送县医院。”
但是这家人都执拗着,不肯送医院。奶奶吴耶眯回答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没有钱”。这时我们才知道,这天中午,李春燕给孩子接生的时候,这家人已经把最后的两元钱当着报酬给了李春燕。我们说“我们有,我们给你们出”。
“县城远多,没有车,来不快。”吴耶眯说出了不送孩子去医院的第二条理由。我们说打120,李春燕说有30多里,山路,急救车来回至少需要一个小时,怕来不及。这时候,我们深深感到——贫穷和不便的交通,给农民家庭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外出时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的劳累和辛苦,而是生命不保,或者是生离死别!
我们向乡党委书记求援,请求他派我们乘坐到大塘的那辆车送孩子去医院,他说“马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