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陵瞻园游记

(2012-10-19 17:08:08)
标签:

瞻园

太平天国

徐达

布政使

旅游

    瞻园,号称金陵第一园,是南京仅存的两座结构完整的明清古典园林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这里最早是大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的西圃,现在是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

http://s9/bmiddle/561e68abncc63883a7a48&690


http://s10/bmiddle/561e68abncc6387e46219&690

 

    2012年10月5日下午,前往瞻园游览,本是冲着馆藏书画展而去,结果流连在扩建的北部园区许久,耽误了原定计划,不过却看到了新的景致,倒还不觉得遗憾。用随身携带的摩托罗拉手机拍照,画面质感比较差,不过总算是定格了我的见闻。

 

    从位于中华路的西门进入,可以直接游览山水楼台。迎面的小跨院照壁上是一副双牡丹纹砖雕,寓意富贵。

http://s12/bmiddle/561e68abncbd64f3747ab&690


http://s5/bmiddle/561e68abncbd6502e68c4&690

 

    从一旁月门进去,就是2008年扩建的北部新园了,当时一共扩建了九千多平方米,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总面积,曲折的回廊连接起新旧园,浑然一体。

 

    月门左手边是移山草堂,门口对联“诗笔离骚亦时用,文章尔雅称吾宗”,取自苏轼在湖南汨罗屈子祠题联。这里现在是正草堂中医药文化馆和国医国药馆,与其说是展示,倒更像是药铺了。

http://s7/bmiddle/561e68abncbd697514496&690

 移山草堂(正草堂)

 

    环碧山房是瞻园旧景之一,坐西面东,室内一座宽约五米、高两米多的黄杨木雕屏风非常气派,正面精雕细刻的是瞻园旧景,这大概就是采用的清代画家袁江所绘《瞻园图》,新扩建的北部园林布局结构便是以此为据的,背面是一篇《部分恢复瞻园历史风貌记》,介绍了瞻园的历史沿革、扩建经过等等。两侧陈设着漂亮的螺钿工艺座椅和茶几,漆面光洁细腻,镶嵌着寿字纹、蝙蝠、佛教八宝、花卉等精美图案,椅背和部分茶几面上还嵌有带图纹的大理石装饰,从工艺和装饰风格来看,应该是清代的物件。

http://s5/bmiddle/561e68abncbd69a9883e4&690

 

http://s3/bmiddle/561e68abncbd6b8c92862&690


http://s12/bmiddle/561e68abncbd6ba37a95b&690

http://s5/bmiddle/561e68abncbd6bb689fd4&690


http://s13/bmiddle/561e68abncbd6bc82e91c&690
http://s15/bmiddle/561e68abncbd6bd901fde&690


 

    环碧山房东面平台紧邻碧荷池,池边环绕着逐月楼、亭、台、假山石、垂柳、迎春等花木,池中碧水泛着倒影,游人投食,锦鲤靡集于亭下。

http://s4/bmiddle/561e68abncbd6c9ec1473&690

逐月楼

http://s8/bmiddle/561e68abncbd6cfa24de7&690姊生亭

http://s11/bmiddle/561e68abncbd6d301d7ca&690

春波亭的匾额和扇画

    匾额由清代书法家杨沂孙题写,“盈盈一水间”取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杨沂孙,江苏常熟人,道光年间举人,官至凤阳知府,工于钟鼎文、篆书、隶书。

 

    继续东行,便是一片复建的院落,算来应当是旧时布政使衙署的第六进院落了。明志楼前立有一座“江宁布政使司署”木牌坊,不过这里并非原有衙署的主体建筑,只是附属用房。此次复建,恢复了布政使衙署的旧有格局。楼内展出有120多件文物史料,集中展示瞻园作为布政使衙署200余年间的发展变迁和历史文脉。楼名匾额由当代书法家汪迎(安徽歙县人,林散之先生关门弟子)题写。

http://s15/bmiddle/561e68abncbecfedfb02e&690

明志楼,布政使衙署文物史料展

 

http://s8/bmiddle/561e68abncbed04694897&690门厅布置的是布政使办公场所

 

http://s9/bmiddle/561e68abncc0110baa2c8&690清代布政使补服

二品文官补子图案为锦鸡,顶珠为珊瑚。

 

    提到布政使,就得粗略说说布政使官职以及瞻园作为布政使衙署的沿革。布政使一职创设于明初,十三行省均设承宣布政使司,为一省最高行政机关,有左、右布政使,执掌行省政务。满清入关后,顺治二年改明之南直隶为江南省,在江宁设左、右布政使,左为长,右为副,衙署在大功坊,即今瞻园路128号瞻园内。顺治十八年,右布政使移驻苏州,掌管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太仓五府州,左布政仍驻江宁,掌管掌管后来的江苏省其余地域和安徽省地域。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左、右布政使相应改为安徽、江苏布政使,驻地不变。同时,全国各省均改为只设一员布政使,官阶从二品,管理一省财政和人事,凡诸政务会同督抚议行,乾隆以后实际成为督抚属官。乾隆廿五年,安徽布政使移驻安庆,新设江宁布政使,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州、通州六府州。全国十八行省,唯有江苏例外设有两员布政使。江宁布政使司,全称“江南江淮扬徐海通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江宁藩司”。

    有清一代260余年,瞻园作为布政使衙署曾经经历了147任布政使,其中50多位升迁为巡抚、20多位升迁为总督或尚书,有几位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

    施世纶(1658年一1722年),福建晋江人,清代著名清官,靖海侯施琅次子,被康熙帝表彰为“天下第一清官”,民间呼为“施青天”,后成为著名公案小说《施公案》主人公。曾于康熙四十三年出任安徽布政使。

    博尔济吉特·琦善(1790年-1854年),满洲正黄旗人,晚清封疆大吏,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后世评价多为负面,鸦片战争中诬陷坚决禁烟的林则徐,导致其被革职问罪,同时力主妥协,道光廿一年私自与英方签订《穿鼻条约》割让香港岛,并赔款六百万元。曾于嘉庆廿四年任江宁布政使。

    林则徐(1785年—1850年),福建侯官人,晚晴政治家、思想家、诗人,著名的禁烟派领袖,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公认为民族英雄。曾于道光三年、十年两任江宁布政使。

    叶名琛(1807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晚清封疆大吏,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被评价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长于政务,镇压起义得力,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军俘虏,后被押往印度加尔各大,仿效古贤伯夷叔齐绝食而死。曾于道光廿三年任江宁布政使,因原籍江苏溧水须回避,不久调离。

    孙衣言(1814年—1894年),浙江瑞安人,晚晴官吏、学者、藏书家,曾于光绪三年任江宁布政使,整饬盐务、厘捐,明断疑狱,治有政声。

    除了在衙署任职的布政使,瞻园还接待过众多名人:乾隆帝曾经御笔题写“瞻园”二字,刻于园中门额,诗人、词人、学者朱彝尊,诗人、散文家袁枚,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晚清重臣曾国藩,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

http://s3/mw690/561e68abncc50944d2202&690[清]黄建芜《瞻园记》碑拓

 

http://s16/mw690/561e68abncc50d2b846ff&690冯景夏《仿北苑山水》画

    冯景夏(1663—1741),浙江桐乡人,清前期能干的地方官员,有政声和人望,工文章,善楷书,好山水画,善于用墨。曾于乾隆初年任江宁布政使,未到任即被召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http://s10/bmiddle/561e68abncc0186299789&690陈继昌书法

    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临桂人,清嘉庆廿五年状元,有清一代第二名连中三元者,自隋唐开科考以来的第十三位,也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位连中三元者。曾于道光年间出任江宁布政使。

http://s7/mw690/561e68abncc5101bdf206&690

曾国藩于同治七年赠好友孙衣言的对联

    曾国藩(1811年-1872年),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办理洋务,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孙衣言(1814年-1894年),浙江瑞安人,出于曾国藩门下,清代官吏、学者、藏书家,曾于光绪三年至五年任江宁布政使,整饬盐务、厘捐,明断疑狱,治有政声。

 

http://s2/bmiddle/561e68abncc51ea7f4201&690

孙诒让行书对联

    孙诒让(1848年—1908年),浙江瑞安人,孙衣言之子,清末经学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在其父任江宁布政使前后,均曾随宦在侧。

 

http://s5/mw690/561e68abn7ad4e6df62c4&690

李瑞清书法对联

    李瑞清(1867年-1920年),江西临川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曾于宣统三年任江宁布政使,是年底南京光复,即挂冠而去。 

 

    从明志楼出来继续东行,一道院门后迎面安放着一块雪浪石,溶洞、斜纹,随光线照射和观察角度不同富于变化,耐人寻味,石上还刻有“东坡居士书”五个字。史载苏轼与雪浪石有段渊源,曾在贬官失意时于河北定州得到一块奇石,因其神韵取名“雪浪石”,不仅酷爱,而且将书斋命名为“雪浪斋”。不过苏轼旧藏的“雪浪石”历尽沧桑现藏于河北定县,而且此石上的提款分明缺乏苏轼书法的神髓,当为后人附会之作。此院中有座景徐堂,据说是当年布政使衙署的官舍。

http://s12/mw690/561e68abncc51a4fd36bb&690

雪浪石,左侧镌刻“东坡居士书”

http://s6/mw690/561e68abncc51a65e1cd5&690

景徐堂前雪浪石,清雅别致 

 

    从景徐堂东侧廊道向南,院中坐落的是甘棠楼。楼门上用的是明末清初大画家石涛的对联“耽文艺如嗜欲,以古人为朋曹”,由当代广东南海籍著名画家林松年仿石涛笔意题写,格调高雅。

    甘棠,即为棠梨,落叶乔木,有药用价值。此处典故出自《诗经·国风·召南·甘棠》,按照公认的说法,该诗是赞美召公德治的,《史记》中有记载。相传召公出巡听讼甘棠树下,搭棚过夜,体恤民间疾苦,不搅扰百姓。在召公去世后,百姓感念其德政教化,不忍损折甘棠一枝一叶。后世遂以“甘棠”称颂循吏的美政和遗爱。此楼如此命名颇有自勉自美之意。

http://s11/mw690/561e68abn7ad4fd9bba9a&690

甘棠楼

 

    自甘棠楼向南便到了素心斋,斋门口挂着源于清乾隆十三年状元、大臣梁国治的一副楹联“襟怀朗似当天月,气味清于着露兰”,映衬着庭院中扶疏的假山、桂树、红枫,愈发显得志趣高洁,不落俗套。

http://s7/mw690/561e68abncc56e546cb46&690素心斋

 

    顺着西侧走廊向南,经过一处小天井,这里种植着一株高大如树木的芭蕉,肥大的枝叶几乎遮满了四尺天空,只露出院墙上几片屋瓦和滴水。

http://s1/mw690/561e68abncc56fe5eae90&690小天井,芭蕉


    醉墨山房静静坐落在这一组院落的最南端,除了满院草木带来的蓊郁生气,房门处挂着对联“兴来笔作秋澜卷,酒罢身如古岳倾”,白底黑字,简洁中透出洒脱的笔意和不羁的风骨。

http://s13/mw690/561e68abn7ad582f479bc&690醉墨山房 

 

    原路折回到甘棠楼前,转向西进入中路,此处应该是明志楼前面一进院子,正是重新修缮过的延安殿。这幢二层小楼原是明代中山王徐达家族用于祭祀的家庙,现在布置的是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殿门口的对联是明太祖朱元璋表彰徐达的,“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高度评价了这位开国第一勋臣的功绩。

   

http://s6/bmiddle/561e68abncc60be326595&690

延安殿,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

 

    由于过了17时,这里已经闭馆,无法进去参观着实感到遗憾。据了解,一楼正面参照了明代高官家庙典制,复原呈现祭祀场景,四周配以八幅巨型工笔重彩磨漆壁画,展示徐达“仗剑从军”、“从取集庆”、“大战鄱阳”、“平定姑苏”、“克复大都”、“电扫西北”、“岁镇于燕”、“御赐甲第”的辉煌人生。二层是文物史料陈列展厅,重点是免死铁牌、徐氏家谱、明太祖朱元璋给徐达的信件,还有徐达墓出土的金银器、服饰等。

    离开延安殿继续往西,穿过一重院墙,来到一处跨院。这里中心位置处是一座数米高的太湖石假山,百孔千窍,宛转剔透,在竹木的倚靠下,“瘦、皱、漏、透”的特点显露无遗。

http://s8/bmiddle/561e68abncc60ffaa0a57&690

 

http://s14/bmiddle/561e68abncc610409909d&690

   

    假山向北穿过园门就回到了来时的经过北部新园碧荷池畔,转向南经过一道园门——门头上嵌着漂亮的砖雕福字门额,便进入了旧有的西路园林。这里有厅堂阁亭和回廊,区隔出主园和五个小庭院。主园最主要的建筑是一览阁,迎面的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静观流水动观山”意向优美,本是苏州拙政园中名对,用在这江南园林中倒也自然贴切,不辜负满园秀色。

http://s4/bmiddle/561e68abncc61e1295233&690

一览阁

 

    阁东侧一座凉亭是园中回廊的起点,亭盖翘角飞檐恰似龙首,回廊蜿蜒宛若龙身,盘绕着一方池塘,大约可以籍水而行云布雨了吧。

http://s12/bmiddle/561e68abncc61def4dd0b&690回廊亲水

 

    在回廊相当于龙颈部位边上园子角落中,立着几方假山石,种着高大的红枫和芭蕉,暮色正浓,此处亮起了浅绿色的夜景灯光,映照着木石、黛瓦、白墙,烘托出一方清幽的小景。

http://s16/bmiddle/561e68abncc61f9caf4ff&690



    继续向东穿过院门,就来到了瞻园东路主建筑群的第一进院子。此处院墙高大,庭院宽敞,院中树木挺拔,宽广平坦的石板路将园门和大殿连接起来。在浓浓暮色中,灯光点缀下,大殿屋檐下悬着成对的大红灯笼,一排描金殿门紧闭,愈发肃穆、巍峨,浓浓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http://s12/bmiddle/561e68abncc623484a23b&690

    东路本是布政使衙署的主体建筑群,由五进雄伟的建筑群,组成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史料展览区。不过由于天色临晚,已然闭展。瞻园除了作为明中山王府和清代藩司衙署的组成部分外,在太平天国时期曾先后成为东王杨秀清、夏官副丞相赖汉英、幼西王萧友和的府邸,民国时曾经是江苏省长公署和国民政府内政部所在地。这里曾经有多少高官显宦出入和坐镇,见证过几多历史事件,实在是岁月变迁的见证和遗存。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由著名史学家罗尔纲筹建,于1958年迁建于瞻园,是国内唯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常年举办“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分序幕、历史背景、金田起义、建都天京、制度政策、坚持斗争、抗击侵略、保卫天京和前仆后继等九个部分,介绍太平天国历史的全过程,展出太平天国高级将领官服团龙马褂、原刻本官书、印、碑等传世珍品,以及天王和幼天王玉玺、洪秀全亲笔诏书、巨幅“望楼”壁画等重要复制文物,还收藏有晚清地方官署档案,咸同年间名人函件,太平天国专著、地方志、文物遗迹照片等。

 

    正对着大殿的便是瞻园的正门了,位于瞻园路128号。门厅内是一座巨大的照壁,朱底金漆,描画着张牙舞爪的升龙,佛教八宝和祥云围绕,端的是威严华贵的王府气派。

http://s5/bmiddle/561e68abncc6289c0cc54&690

门内金龙照壁

 

http://s4/bmiddle/561e68abncc62ca67eb83&690

瞻园正门

 

    瞻园门外,隔着马路是一堵大照壁,质朴无华,只有正中镶着一块汉白玉雕刻的太平天国起义图。画面中军旗招展,太平军皆长巾裹头,旗下的指挥员高擎宝剑,回首召唤队伍,其余众将士手执矛枪刀盾,脚穿草鞋,有的甚至打着赤脚,全都义无反顾,冲锋陷阵,展现了英勇的斗志和昂扬的精神,描绘的大概是金田起义时候的情景。

http://s2/bmiddle/561e68abnffbdbaa6bd11&690

瞻园门外照壁上汉白玉雕太平天国起义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