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系列商业评论(四)
又写了一部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干脆先放一部分上来,作为(中)。过几天再写(下),给出我的建设性建议。
商品价格由什么决定?
(中)

(三)工业工程咨询产品价值分析
我继续问李工:“有同行么?他们的情况怎么样?”
李:“做我们这行的不多,也就那么两三家吧,而在这两三家公司里,真正能带项目的人少之又少。”
我插问:“是不是大多数公司还都是停留在培训,和6S现场管理等方面呢?”
李:“对。”
宋:“那些公司的价格如何?”
李:“和我们差不多,也就是这个水平。高的四五十万,低的二三十万。”
宋:“现在这个项目,其他公司也受邀来竞标了么?”
李:“对。也不一定就是谁报价低就选谁,象我们在江苏那个项目,客户就选择了我们一个对手,民营的公司,它报价有50万,比我们高。”
……
和李工聊完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刚才的聊天,我对工业工程咨询的理解逐渐清晰,它的种种美妙光环也在一点点地褪去。我在思考,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卖不出高价钱?商品价格由什么决定呢?
政治经济学教材中早已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首先来看供求关系吧。中国无数的制造企业,就以我去过的10余家为例,生产管理基础均很薄弱,应该说,非常需要工业工程咨询产品,也就是说需求非常大。再来看供给,全国有效的供给就那么几个,真正能做项目的人少之又少。需求量远高于供给量,这不是很明显的供不应求么?但是,我们再向深处去想,就会发现,需求程度其实并不高。也就是说,这里的需求量并不真实,企业并没有到非做工业工程咨询不可的地步。工业工程咨询即便能够创造如此那般的价值,但对企业来说亦是可有可无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品市场尚未形成,供不应求的说法自然站不住脚。
再来看看价值问题。我心中的疑虑逐渐地放大:工业工程咨询为企业多创造的那几百万/年的利润,或者说帮企业节省的那几百万的成本,真的可以理解成工业工程咨询帮助企业创造的价值么?
不,不是的。
试问,如果没有制造企业以亿计的固定资产投入,工业工程咨询岂不就是无源之水?如果说真的创造价值,恐怕那几百万中归属于工业工程咨询的部分还是很小的一部分吧?
打个比方。我请某人吃了一顿饭,饭后我跟他说:“哥们,跟我走吧,你属于我了。如果不是我请你这顿饭,你可能已经饿死了吧(看看,我为你创造了多大的价值!)。”我想,这个老兄将是一脸愕然。随即他肯定会严正抗议:“得了吧,你不请我这顿饭,还有别的人请。再退一步,我自己也会做饭,就算没你请我吃的这么丰盛,但也饿不死啊!”
这就是事实。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工业工程咨询之所以卖不出高价,实际上有两大原因:
第一,信息对称。中国企业的现状是,管理者多为技术背景、工科出身,对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皆不是很熟悉,这些概念多于近年引自国外,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类专业也是自1980年代才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设立,相关的专业人士相对较少,管理咨询顾问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信息不对称,这也是管理咨询产品能够要到高价的一个原因。而工业工程咨询则不同,虽说工业工程专业是1990年代中后期才诞生于天津大学、清华大学,但其主要的工具、方法论则对多数工科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只是更加系统化。
而且目前国内工业工程咨询公司的服务多依赖于顾问的经验,即来自于外资先进企业的实践,在指点制造企业客户过程中,客户配合的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制造分厂负责人往往会有一点即透、捅破窗户纸的感觉。所以,尽管真正的工业工程并非如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制造分厂负责人所感受到的那般简单,但他们仍会认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这个方法了。听李工介绍,以前曾过有客户按他们的建议做了改进、收效甚佳最终却不买单的情况。可见,相对而言,信息更为对称,是产品无法卖出高价的重要原因。
再举个小例子。研究生毕业之前,我曾在人民大学内卖过近1个月的二手手机,每台我都能获得30%以上的净利润,原因就在于我对产品性能更加了解,而买方不清楚。我的利润实际上来自于我享有的信息。
第二,产品差异化不够。在刚才“请吃饭”的例子中,被请饭的人之所以振振有辞,是因为他不依赖于请客的人。设想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能够充饥的食物都由我来提供,那我显而易见就是世界上所有人的大股东了。而现在,工业工程咨询公司远不能把自己的产品做到这个地步,无法调动起客户的有效需求。产品差异化程度不高,无法形成对消费者的强有力吸引,这同样也是本土诸多的管理咨询公司产品价格上不去的原因。
产品卖价高的公司,都有差异化。麦肯锡等外资咨询产品价格高昂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全球范围内先进企业经验的共享,最先进、令人目眩(难以为客户理解和模仿)的管理方法或先进技术、金字招牌(可帮助企业客户实现咨询以外的其他目的,例如上市卖个高价钱等)。这些都是国内咨询短期内难以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