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同“门当户对”实乃人们正常认知的回归

(2014-05-25 11:23:23)
标签:

杂谈

认同“门当户对”实乃人们正常认知的回归

祝振强

“门当”“户对”,原本都是建筑学上的概念。“门当”即俗称的门墩儿,“户对”指传统民居大门顶部用于装饰门框的一对构件。有“门当”的宅院,必须有“户对”。这既是古人普遍认同的一种和谐之美,也是其心中牢不可破的正统观念。门当户对语义拓展,渐成男女婚嫁的专属用语。

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以门当户对为代表的“旧”有婚姻观,受到了猛烈的抨击。上个世纪50年代以降,在“婚姻自由”的凯歌声中,门当户对更是成为陈腐、过气婚姻观的代名词。应该说,这些变革自有其现实合理性,但矫枉过正,过犹不及,以空泛的概念一统复杂的社会生活,其后的困惑与麻烦自然不断。

而今的人们,又是如何看待门当户对的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日前的一项大型调查显示,59%的受访者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67.7%的受访者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受访者还认为,门当户对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其他因素依次为:性格、生活方式、社会地位、兴趣爱好、学历、户口等。

近六成的人认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超过六成的人认为门当户对有利于以后的婚姻,应该说,这一结果并不太出乎人们的意料。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速以及事实上的贫富分化的加剧及其不可逆转,皆令人们快速贴近现实生活以及婚姻生活本真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认同门当户对、承认其对婚姻生活的积极影响,实乃人们正常认知的回归。

完全平等、完全自由,且不受社会现实条件、物质条件约束的择偶观、婚恋观固然理想,固然值得追求,但事实证明,其缺乏现实依托,基本上属于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用来指导社会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实在害人不浅。看看当下收视率较高的诸如北京电视台的《谁在说》等电视节目,哪个不与择偶不慎、婚姻突亮红灯以及纠缠其中的房产分割拎不清、物质欲望无限膨胀有关?这其中,由于当事双方观念、社会地位以及知识水准、人生境界的落差而导致的隔膜、冲突,又占了绝大多数。或许,这便可以视为不门当户对而致的典型案例。

应该承认,不同家庭、不同生活环境中长大的人,融合成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共同生活,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皆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当两个人自身都不愿意做出重大的调整与让步时,婚姻、家庭难免会出问题。是找一个与自己不同类的人,双方艰难地做出调整,以靠拢对方,还是找一个与自己同类的人,双方彼此默契、融洽地面对生活,或许,这就是门当户对与否牵扯出的真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至今仍有待厘清的一个主流观念是,人们只认为有“爱情”的婚姻才是符合道德标准的。问题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爱情”,又往往语焉不详。似乎一时的两情相悦、彼此吸引、难舍难分就是“爱情”。事实上,人们过高估计了这样的“爱情”中,一方为了得到另一方而“无私”的付出;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这样的“爱情”中,以多少朵玫瑰以及多么新奇的“创意”制造出的浪漫场面的虚假性、功利性以及表演性。

若我们认可不管多么轰轰烈烈的爱情,与婚姻亦尚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若我们承认爱情与婚姻,事实上并不能直接划等号;若我们认识到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成员及其全部社会关系的结合,则我们更应对“爱情”多加审视,对门当户对的认知亦更不能简单化、概念化。

笔者注意到,在前述相关调查中,不少人认为,门当户对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对此,笔者难以认同。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只不过是门当户对的表层因素。观察周围世界及反观我们自身,令我们婚姻稳定、健康以及不稳定、不健康,最重要的其实是婚姻双方当事人的价值观。经济条件、家庭条件,包括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可以改变的,隐含于我们内心的价值取向以及情感取向,恰恰是最难改变的,很多人也是不大愿意改变的。门当户对,实乃价值观的门当户对,情感取向的门当户对,人生境界、审美观的门当户对。

对于或许是人类诸多关系中最为复杂、最无从说清楚的婚姻关系而言,任何一种观念与认知,都会遇到现实个例的挑战。这就提醒我们,任何一种观念与认知,都不具备解说一切的普遍性,都不能绝对化。对于门当户对的理解亦如是。对门当户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理解,同样有着断送我们本该拥有的人生幸福的风险。

人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择偶、婚恋、家庭问题,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乃关乎整个社会生态的大问题。当下,在走向文明与现代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贴近现实、贴近生命、贴近本真,在全社会建立起积极、健康、更加符合现代社会文明准则的择偶、婚恋、家庭观,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