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北京市环保局传来了有关PM2.5治理的最新消息,说是,到2017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将在目前每立方米90微克的基础上,下降到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而目前,北京PM2.5浓度年均值每立方米达90微克。按照国家颁布的空气质量新标准,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以下,才算是二级良好水平。
或许,北京市环保局此次公布“四年后PM2.5年均浓度下降三成”的数据,是有根据的,是经过一定的测算的。我们姑且认为这是可信的,也就是说,4年后PM2.5浓度由现在的90微克,下降到60微克,距离35微克标准的“良好”程度,还差三分之一。按照发展常量不“进步”的标准顺推,估量再过4年,差不多再能降低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再过8年时间,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有可能达到“二级良好水平”。
记住,大概过8年时间,北京市的环境污染问题、PM2.5污染问题就能迎刃而解,这是此次这个新闻透露出的最新信息。当然,这个信息并非是确定的。
不知道北京市此次为何没有明确预估空气质量达标时间,只是“保守”性地估计,4年下降三分之一,并且还90微克(现在水平)、60微克(4年后预计下降水平)、35微克(二级良好水平)地兜了这样一个很多人可能被绕糊涂的大圈子。
2008年迄今,甚至更远些时日迄今,谁人都知晓,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每况愈下,事态愈发严重。而2008年至今,已然有5年时间。从现在开始,用4年时间,就力挽狂澜,不仅遏制下滑,且回升三分之一。北京市的努力能否如愿以偿,让我们拭目以待。
根据以往的经验看,笔者对于这样的数据,甚或任何明确的、有鼻子有眼的所谓“根治”、“治理”数据,都难以相信。为何?只因以往有关方面、有关人员信口开河的数据太多、太随意。关键是,说了就说了,说了就能过当时的关口脱身,至于承诺的数据、年限能否兑现,是没有人认真的——时代飞速发展,事态令人眼花缭乱,说大话吹牛皮空许诺乱承诺,根本就不是个事。还有一个不便言明的事实,政府部门5年一换届,这承诺多少年的时限,显然就成了一门大学问。这个问题说下去犯忌,概不赘述。
接着前面说,这个4年期限之所以令人生疑,盖源于既往的现实。不信的话,我们现在就倒一倒有关PM2.5治理问题上的一系列说法、承诺。
2011年,在由环境保护部和江苏省政府联合举办的“2011中国(南京)国际环保产业博览会”上,一位吴姓专家言,治理灰霾欧美用了50年,我们怎么也得再过30年才行。
这是治理雾霾的30年说。
2012年3月,北京市一副市长表示,治理PM2.5工作共有“三步走”:第一步是在“十二五期间”,即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的年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15%,其中,PM2.5浓度要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第二步在“十三五”期间,即2016年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30%,其中,PM2.5浓度再下降10个微克,达到50微克/立方米……要达标至少还要18到20年
请注意,2012年,也就是去年,北京市公布的是到2015年,PM2.5浓度要下降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最新的说法,显然是后推了两年,变成了“四年后”,也就是2017年!一年间,说法迥然不同,这应该有个说法吗?
这是治理20年说。下面还有。
2012年11月,新华网发布,清华大学环境与工程研究院院长等相关专家认为,目前北京市PM2.5浓度要达到即将实施的新国标还有相当的难度,估计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30年、20年、10年,直至现今的4年怎么样、8年怎么样(这是我顺势逻辑推算的)。这些都是最近两三年之内红嘴白牙说出来的数据,人们究竟应该相信哪一个?
难道只是因为这个4年说是最新版的,你就能相信吗?并且,一如前面所言,2012年有关官员说,2015年降低到60微克。仅过了一年,今年,却又说4年后、也就是2007年方能降低到60微克。这里面的折扣,能随便打吗?
我们当然希望一日千里、快马加鞭,我们当然希望只争朝夕、人定胜天。但是,很遗憾,以往很多年,至少在上述几个成语语境的范围内,我们非但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反而是相反——或者是竭泽而渔、违背常理地留下一个环境、气候的烂摊子,捉襟见肘、勉强达到了指标、目标。
而今的环境之险恶、环境污染之严重,已然登峰造极,此已人所共知。笔者以为,若两三年的时间内,能够真正遏制住飞速下滑、愈演愈烈的环保局面,就已经是成绩和成就。骨子里的政绩思维、改头换面的政绩治理,恐难达到任何实质成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