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砖拍加藤嘉一戏唱哪一出

(2012-11-02 10:08:31)
标签:

杂谈

 

    就在中日关系暗里、深层次云波诡谲、表面却如小孩子撒尿和泥、互抹大花脸的当口,一个在中国知名度颇高的日本年轻学者加藤嘉一浮出了水面,转瞬即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本周出刊的一份日本杂志,登载了题为《揭露在中国最有名的日本人(加藤嘉一)伪造履历》一文,称其履历中,自言被东京大学录取、自己放弃的内容是伪造的,并指称履历内容还有数个不实之处。

    我们现在无从判断这件事情背后是否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政治运作及其目的,但是,有相当意义上的文化因素则不难理解——在注重“耻感”文化、全民诚实、视欺骗造假为洪水猛兽的日本,这事无异于毁灭性的灾难,无论是对于当事人,还是与其有瓜葛的人事,比如中国。人们兴许会追问,造假的加藤嘉一在中国大红大紫,中国的土壤、土质是否非常适合其行为?加藤嘉一的造假及成功,与中国的土壤、土质究竟有怎样的关联?

    这件事情反馈到中国,却具有了别一番景象。国内众多各抱心思、各怀鬼胎的人士如获至宝,皆如打了鸡血般亢奋,纷纷跳将出来,口诛笔伐,大打出手。坊间一位在报端开专栏的学者,甚至声言:“这些夸大的经历,是否出现在其申请北大的简历中,如果出现,则涉及到在报考中弄虚作假,是严重的不诚信行为——简历作假也是报考作弊”。

    “弄虚作假”、“严重的不诚信行为”,果真如此吗?

    仔细审视,加藤嘉一的造假,除上述言东京大学录取事宜外,还有诸如加藤嘉一曾声称自己是日本庆应大学SFC研究所的“上席研究员”,其实不过是“访问研究员”;曾言自己获得过日本全国柔道大赛的第四名,亦未获证实等等。

    我请所有惯于舞文弄墨的人放下时常端起的架势,别再满脑子跑火车,回归到吃喝拉撒睡的正常人的状态——所谓加藤嘉一的“造假”,多大的点儿屁事儿啊?值得你们这样激动吗?

    看看身边人,翻开中国所有“大人物”的履历,哪一个的造假不比加藤嘉一严重十倍、百倍、千万倍!官员行政行为造假、学历造假、年龄造假以期晚退休“真想再活五百年”及至GDP数字掺水造假、几无真例;各个大小行政领域造假欺骗、套取下拨的大笔政策资金;包括我们的不少小孩子高中毕业履历大学,不是有整班都是班长的案例吗?欺骗造假,遍被中华,这话基本上没有错,哪里是“登峰造极”可以概观的呢?

    我这样说,并非是在为加藤嘉一开脱——我想说的是,加藤嘉一的造假被抓现形,与其赖以成名的土壤、土质比起来,不过是九牛一毛,甚至连这“一毛”都算不上!对于生活在这个国度的每一个个体而言,扪心自问一下,难道不是如此吗?我们出生、我们生活、我们生存、我们努力、我们奋斗,所以我们原罪——若用人类正常的道德、道义杠杠来衡量,我们哪一个不是罪孽深重?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无辜,此无需赘言。前几日,颇为大度、诚实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接受电视采访时坦言:感谢所有指出我道德方面问题的人。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一切吗?

    有兴趣公开指摘加藤嘉一造假行为的人等,其实应该先对比一下,自身较之加藤嘉一,造假究竟超过几许?这个不用狡辩,只因为你是中国人。

    说实话,我也非常不喜欢后期成名之后的加藤嘉一,他的面对镜头的故作老道、成熟,他的年纪轻轻即自以为走遍江湖、踏平世界无敌手的轻狂,他的顾影自怜的少年自恋及其无处不在的一举手、一投足的自恋审美,都让人感到:这个年轻人的肩膀和心灵、学术功底与自身修炼,皆无以承载其获得的虚名之沉重——是沉重的虚名,压垮了这个年轻人,所以他感到骄傲、牛皮,还有无所适从。这个世界,在这个年轻人眼中,已经开始迷幻,他也再难找到真实的自己。

    但是,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我非理性审度这个年轻人、空话谩骂这个年轻人以及臭鸡蛋这个年轻人的理由。尤其是我读到今年7月,他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哈佛进行为期一年的学术研究之前写下的这短话时,我由不得自己不对这个年轻人充满感佩——“我想对中国,尤其对统治阶层说,请不要怕改革,更不要怕民主。改革不是万能药,但若不改,您宝贵的财产和幸福总会被历史拿走的。民主嘛,只是使得生活的点点滴滴变得公正一些、透明一些、人性化一些,仅此而已”。

    作为中国的普通公众,还有参差不齐的所谓专家、学者,应该具有起码的是非眼光与道义担当,大可不必错乱地把日本本土的文化语境与只具文化内涵的话语生硬地移植过来,只图自己嘴头子过瘾,只顾自己以“义愤填膺”的表演招徕看客,充当权力与主流媒体合流打压民主火种的打手、帮凶。

    殊不知,您的任何形式的、与街头抗议打砸抢烧并无二致的嘴上谩骂、网络拍砖,除了证明自身的自大闭塞、鼠目寸光、井蛙呱噪外,顺带证明的,只能是您所在的土地的贫瘠荒芜、无理野蛮。

    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个体,无论伟大、渺小与否,都不可能是道德完人。道德上的十恶不赦与微疵细瑕不可同日而语。用道德做文章,放大微小疵瑕本身即属不道德。有微小疵瑕的个体,完全可能在其后来的人生历程中,更加注重道德修炼。尤其是对于加藤嘉一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更其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