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功”成娼妓青年不必人人争当嫖客

(2012-05-11 12:19:32)
标签:

杂谈


    上个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仅只是 “出名要趁早”的愿望,在当今的青年看来,或许会显得有些老土了——出名趁早、赚钱趁早、结婚趁早、买房趁早、升职趁早……眼下,越来越多的人生怕落在别人后面。网上甚至流传:“到30岁还不成功,你就没希望了!”这是近日媒体对此种风习的概括。相关调查显示,九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当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较为普遍。“趁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赚钱”、“出名”、“买房”,其他还有升职、结婚、生子等。

    青年时期是人生的朝阳阶段,晨曦方现,霞光映射,本应是人生中最充满希望、最渴求美好事物的阶段。青年积极进取、胸怀理想抱负,这本是一个时代充满活力的标志。单纯明净,淳朴无私,特立独行,理想高张……这应是青年永恒不变的底色。遗憾的是,现今不少青年,对于“成功”的理解,竟出现如此大的偏差——仅仅是三十而立之年,即被视作成功与否的分水岭;“成功”只是赚钱、出名、买房、升职、结婚、生子……不客气地说,这样的“成功”,已全然为物欲、享受、利己、低俗所笼罩,且毫无理想色彩,已全然堕落为物质第一、个人至上的代名词。

 

    无疑,这与现今社会的整体氛围不无关联。社会转型,全民浮躁,物欲横流,道德滑坡……这虽不能说已成社会主流,却显然已成裹挟、席卷之势,很少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抵御住浮躁、物欲的影响与诱惑,青年概莫能外。从某种程度上说,青年的不成熟、可塑性,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变化的本性,使他们更易迷失于社会迷雾中,更易随波逐流、是非不辨。

    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社会舆论的误导,对于青年“成功观”的塑造不无关系。当今,对于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乌鸡变凤凰以及对于“成功人士”在物质上、金钱上、享乐上、奢靡上的尽情渲染、夸耀,已成常态。而拼爹现象、求职履历造假以及厚黑关系盛行,使社会与校园交互影响,令校园内外风习不正、迷雾重重。

    近几年来,所谓“成功学”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大有成为“显学”之势。一些赢利机构对于“成功”的忽悠,一些专门成立的网站以及专题讲座等对于“成功”的曲解、歪曲,貌似只是商业行为,实际上对于浮躁、唯利是图的社会风习,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功竟然可以成为一门学问;成功竟然可以立竿见影、刻舟求剑;成功竟然可以批量生产、随意复制,成功竟然可以有秘笈、诀窍,此实乃天方夜谭。诸如《成功要趁早——教你30岁前如何挣够500万》之类书籍,竟能成为畅销书!“成功”已然退化为不择手段的自然竞争法则,实应立即被叫停。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氛围、这样的熏陶、这样的耳濡目染,又怎么能令弱冠前后的青年洞穿世事真相、出污泥而不染?前述“成功观”以及“成功”之罗列,实不足怪。前述调查显示,令当今青年产生“成功趁早”心理的原因首推“社会浮躁、焦虑”,其次是“来自于父辈及同龄人的压力”,还有就是“盲目跟风,单一的价值观”,此亦证实了这一点。

    其实,所谓成功,既有社会属性,也有个人属性。就前者而言,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精神与物质方面,确实为人类社会作出了无与伦比的突出贡献,且独具创造性。由此,理当拥有荣誉、鲜花与掌声。就个人属性而言,成功重在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成功是一种感受。若我们能日日进步,不断提升,靠劳动谋生,思勤劳致富,则我们就已经是成功者。

    上述两者,无一不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结果,无一不是穷其一生辛苦所成。“成功趁早”云云,不是“成功”本身的扭曲,就是对成功理解的异化。

    实际上,对于上述社会浮躁之风以及“成功观”,人们并非皆心向往之。相关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人认为“万事趁早”之“成功观”,会使人们更加急功近利;近七成的人认为会增加社会中的浮躁风气;过六成的人认为会令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更加泛滥。由此不难看出,更多的人实际上对于包括自身裹挟其中的不良社会风习的极大的厌恶。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何以使共识形成合力,何以跳出“成功”的藩篱,还“成功”以本真,还社会以正道。

    我们寄望未来,就应该关注、引导青年,就应该给青年的成长创造健康、适宜的环境、土壤。很难想象,物欲横流而致精神全盘萎缩、草成急就而致创造力消失以及未来建构在急功近利的基础之上,能提供给青年什么可期许的远景。我们坚信这不会成为现实,只因为,良性变革的力量,已经曙光初显。还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不乏道义良知、正直向善,不乏积极行动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