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万生
《镜中》是新诗第一情诗。我这样说,不怕挑战。
喜欢给好诗作解的习惯,被《镜中》打断。无数次想说,无数次还休。
被无数评家解释到无从解释的绝境中的《镜中》,由于陌生化戏剧性等,歧义纷陈,五味杂烩。诗的魅力会随现代汉语的生命永葆。今天,抛开一切学院派的桎梏,一切学究式的追问,我只说诗给我的感受:对爱逝的后悔。三层,爱,逝,后悔。
“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突兀如山,悔意遍地。后悔成为诗眼,随漫天飘洒的梅花罩满全诗。与最后两句的复唱构成天地回旋般的照应。
中间的九句话写的是她的爱,这爱分两层,一是她大胆如火的爱的美丽,二是她温柔如水的爱的深情。
妙的是突兀开篇后,笔触连接着但意义却不觉地宕到天边,陌生化地写出不相干的“危险”:“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危险的事固然美丽”。“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指女孩追求爱情的大胆,登梯附比同然。虽然“危险”但为爱而来,“固然美丽”,这是书写一层,她危险而美丽的追爱,如火如荼。
接下来评家们最为歧义的,其实最为简单:“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这一层写她的温柔如水的天爱。对于爱中的女人来说,男人就是她的皇帝,这一点也不奇怪(本人特别奇怪把“皇帝”出现从而把女孩解释成传统妃子的评家)诗中,得到了爱的女孩温软如水:即使骑马归来即会“面颊温暖”地“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这几句诗写出了张枣心中男女性爱的理想,也是他爱的现实,也是他所爱的女孩的美处。他把男人最理想的女性的温柔美活脱脱地描将出来。“皇帝”二字,让这种书写字面真实,“皇帝”二字,让诗人心中的性幻象美成天仙。这里绝对没有所谓男尊女卑的俗见,诗的戏剧性场景设计,为的是自然显示出现实书写中已经失去了的女性绝对温柔的天美,这种罕有的美,现代男女也只在鱼水之欢时偶现,诗人在诗中借戏剧场景自然呈现出来了,并且诗化了,永恒了。
写到这里,诗以两面,构成了现代人所罕见的女性的爱的完美的形象。这是诗的价值根底。没有这个根底,全诗的“后悔”就失去了情感根基。
但诗在这里嵌入了一面镜子,“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这两句是诗的情感转化的重要枢纽。无论怎么设想这面镜子与女孩的性文化关系(譬如女为悦已者容、对象化等等),都不影响诗的意义结构:这只是一面镜子,物理层面的镜子,从而也意味着这首爱情诗的现实悲剧,张枣曾经存在过的让他如痴如醉的爱和天仙样的女孩,现在早已变成幻影。诗在这里,写出了逝,写出了逝的苦。
诗在美化了女孩两个侧面的美而堪称完美的定格以后,告诉我们,他有过的这种完美的爱,终于消逝了,是时空隔绝还是心灵阻塞还是爱已走远还是无论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最重要的调子:“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诗末加了“南山”,附着了现实粘着性。重庆的南泉是温暖而美丽的地方,也是爱情的乐园。
回头看去,通篇似乎没有直接写诗人对女孩的爱,只写了诗人痛不欲生的后悔。以上几层细读,让人逃脱不了的是,诗人为失去这当今罕有的爱,痛彻肺腑的悔。后悔什么?后悔爱的逝。诗人借悔逝写爱,这种悔,就是诗人对女孩的爱。如其写悔,更见其爱之深。爱借悔漫出,浸透了纸背。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成了当代名句。
20160809,丙申七月初七
附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涩。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附手稿
http://s3/mw690/001zMbBCzy742R25uH8c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