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林语堂与中西文化的谈话(上)

(2010-03-02 23:32:18)
标签:

曹万生

原创

讲学

林语堂

中西文化

享乐主义

人生悲剧

贵族感

文化

分类: 讲学

关于林语堂与中西文化的谈话(上)

2009年12月8日下午,09级研究生刘嘉报告《关于林语堂与中西文化》 

曹老师:刚才刘嘉讲了四个方面,结合这四个方面,我们同时可以思考一些问题。

第一方面,就是林语堂的早期的中西文化背景,讲到了他家庭的背景,讲了他的少年时代的教育,读西方小说,包括中国的一些典籍,然后讲了他留学,包括他去了美国,师从白壁德,还有到德国做博士的题目,转向了中国文化,这个地方他想强调一下,中国文化是一直存在在林语堂身上的。

第二点是中西融和的人生观,讲了三点,一个爱情观,一个人生悲剧性,一个享乐主义,这个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可以思考,特别是人生的悲剧性和享乐主义的关系,是因为人生的悲剧所以就要享乐吗?还有他的享乐主义,刚才刘嘉讲到的是和伊壁鸠鲁之间的关系,同老庄的关系,同儒家的关系,包括同苏轼的关系,但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因为老庄的享乐,它其实是精神的自由,比如说庄子,庄子其实上对于现实他一点没有享乐感,他主要强调的是一种精神,那么在林语堂这里他是一种精神的东西,还是一种物质的东西,还是一种两者融和的东西,还有同他的人生悲剧性之间的关系,还有他的人生悲剧性同道家的关系有什么联系?同基督教的联系,和同道家有什么联系?这个是我觉得可以展开的。

第三点谈的是文学观,一个是谈了白壁德主义,他的主张,他的对林语堂的影响,再一个是谈了性灵说和幽默说,我觉得他是把这两者的关系说清楚了。就是性灵和幽默在他这个地方是怎么统一的,怎么样外化的,这样来理解他的性灵说。

第四个大问题是谈的林语堂的中西方文化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地方,我们可以把它展开,开阔点来谈。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中西文化的融和中,梁启超是一种融和,那他是在哪一个层面上的融和?郭沫若也是在融和,他是在哪一个层面上融和?鲁迅也是在融和,他又在哪一个层面上融和?林语堂也在融和,只是他融和的比较圆润,他为什么体现出一种圆润的感觉?但是他又显得非常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展开同他的那种圆润之间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晚年的林语堂,他做了两件很好笑的事情,我以前讲过,他非常想当校长,想回台北当校长,还有一个就是想发明打字机,中文打字机,花了很多钱,他为了当那个校长费了很多劲,最后他这个事情也没搞好,他当校长这个事情弄得说法很多,对他的非议也很多。这两件事情好像跟他的那个融和是一种裂痕,本来他那个时候应该是非常满足了,进入了一个非常好的人生的境界了,那么他为什么出现了这个问题?这说明了一个人性的什么问题,在这个地方怎么解决呢?

刚才我提了几个问题,一个享乐主义与人生悲剧一个是晚年的这个表现,这个表现与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理解林语堂的贵族感,就是林语堂从骨子里,他散发出一种贵族感。他讨论的趣味,讨论的问题,讨论的思想,是把老百姓放在一边的,就是老百姓跟他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这个跟白璧德有关系,但是跟梁实秋就不同。你看梁实秋在《中央日报》的时候,他虽然不喜欢大家只写抗战,但是他同时代或者社会的关系与林语堂不同。我回顾一个事实哦,林语堂在抗战的时候曾经回来过,刚才刘嘉说1936年走了就没回来了,其实他回来过。在抗战的时候他是以什么身份回来的,他是以外国友人的身份,就是说他是以美国人的身份回来,他在国人面前有种强烈的优越感。无论是他谈幽默也好,比如他谈幽默是谈人生智慧的问题,他基本上不谈水准线以下的人生智慧和趣味,当然更多的是跟趣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第三个问题,就是怎么来解释林语堂骨子里的无处不在的贵族感。他的这种贵族感在中国现代作家里面是非常突出的,如果说徐志摩有贵族感,但是那是口头上的,林语堂骨子里有一种与民同戚的联系,我觉得。其实林语堂早年也不是很有贵族感,但是到后面就越来越有。

徐志摩和梁实秋,和他比较起来,就没有他那么突出。其实在《现代评论》的时候,徐志摩是最有贵族感的,一个是徐志摩,一个是梁实秋,说你们没有读过莎士比亚不配来谈文学,要读原文版的莎士比亚才可以谈文学,但是他们的贵族感往往是口头上的,林语堂的就是我讲的那种优越感,喜欢在中国人面前体现他的那种外国的文化的或者是身份的优越感。这一点是他在融和中的一种选择,这当然和他的享乐主义有关,因为美国是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到现在都是,是不是跟这个也有关系,也是可以讨论的,就是他融合中间出现的一些裂缝或者说是问题。

好,我就提这么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想说明人生的悲剧,这种现代情绪,现代主义情绪,如果这样理解林语堂的话,那林语堂的那种享乐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享乐还是作为一种现实意义上的享乐,就是说我作为人我就要享乐,还是说他谈的那种悲剧,《京华烟云》里最后的一把火全部烧掉,空空如也。一把火全部烧掉就是一种哲学感,而他谈到的,吃中国厨师的饭,娶日本老婆,找法国情妇,住英国人的房子,这些都是现实的,那么这两者的关系怎么来理解,这就是我的意思,在怎么的层面上来理解林语堂,其实这样的层面在我看来也体现了林语堂内在思想的一个矛盾。还有刘嘉谈的性灵和幽默之间的关系,谈得很清楚,林语堂谈论很多,他是一个很好的标本,就是他从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然后他作出了那样的一种人生选择,并且他对怎么样生活提出了很精道的看法,对世界上的优美的文化他都把握到了,中国文化,日本文化,美国文化,法国文化,英国文化。好,我们来展开一下,如果不能讨论的话,我们就到下一堂课来讨论。今天就到这里。

 

刘嘉记录;100302,灯下略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十四行体·19
后一篇:罂粟集·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