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文艺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4
(2009-12-21 23:20:00)
标签:
曹万生原创讲学巴金后期博爱人道主义托尔斯泰憩园寒夜文化 |
分类: 讲学 |
巴金的文艺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4
巴金文艺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2009年12月1日下午)
内容较多,分几次贴出,第四贴。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
后期巴金,把人性自由扩展为博爱,这种博爱发展到令人窒息的程度。让我们感到巴金这种人性自由、人道主义的深广的博爱情怀,把这个作为他人性自由的一个高度。
比如说《憩园》。《憩园》那个杨家小孩天天跑到园子里来摘花,“我”是万眧华,很富有,拥有这个园子,后来才知道这个小孩的爸爸杨梦痴过去是这个园子的主人,是这么大个公馆的主人,后来好逸恶劳、吃喝嫖赌,丢失了家园,偷太太的东西,太太把他赶出门,又去偷人家的东西,最后关进监狱,从监狱放出来变成一个乞丐,现在杨家小孩看见他从监狱里放出来的父亲住在破庙里,他天天给他到园子里来偷几朵花,因为杨梦痴很怀念这个园子,经常在园子外面看。
这个《憩园》有一种凄楚得让人心碎的父子情,渗透出的这种博爱,这种博爱是爱自己的敌人。他父亲毁坏了他们家的前途,毁坏了一切。托尔斯泰的爱一切人的哲学,对这个时候的巴金的影响很大。
后期巴金有一个支脉就是爱自己的敌人,甚至爱曾树生的背叛,爱母亲的狭隘,爱一切。大家大概看过《寒夜》,汪文宣实际上最后只剩下正直、博爱。自己的妻子曾树生,非常漂亮的一个女子,走了,跟其他男人走了,到兰州去了,他母亲天天在家里碎碎叨叨地骂曾树生,说她没有明媒正娶,看不起她。他也爱他的母亲,他在母亲面前认罪,在树生面前也认罪,在所有人面前都认罪,最后他在抗争胜利前死了。巴金说:“如果我不是作家,我也是汪文宣。”“我就是汪文宣”。所以读到《寒夜》的时候你可以感觉到一种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东西,他把现代文学的悲剧内涵深化了,把爱具体化了、升华了。
当然后期他有没有反专制?也有,《寒夜》《憩园》,但你会发现到了后期他的博爱越来越大,对“审父”的问题的看法发生了逆转。青春期的审父,从博爱的角度上来说,它对吗?如果它对,他何以有对杨梦痴有这种情感?何以有《憩园》的这种忏悔?所以青春期淡化以后,思考更深入,我们最后还是落脚在巴金的“善”上面,就是对人类的无限宽广的博爱。
在这个角度上你去看一下其它作家,就会发现很多人还纠缠于各种具体的政治利益斗争当中,你就会发现他思考的角度不同。当然巴金不可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深刻,在我看来,这跟中国文化有关。
俄国文化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传统非常深刻。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一部俄国的当代小说,俄国人民尽管生活很困难,起码在他写书的那个八九十年代是很困难的,现在还好一些了,我去过,真的是很贫穷,五星级的饭店的墙纸都是三合板做的,它的经济建设很落后,但是它有一点特别,那就是它的人民,包括它的作家,有深广的人道主义博爱情怀。小说讲一个画家一天在一个图书馆里看书,跟这个图书管理员邂逅,两个人就产生了爱情,这个女生大概三十岁左右,他们住在了一起,还生了小孩。小孩长大了,把女同学带到家里来,这个画家看女儿的女同学很美,就让她当模特儿,后来,他爱上了他女儿的同学。这个图书管理员的妻子后来终于明白,然后就接受了。后来这个画家去世了,这个女孩走了。她还默默地照看着这个画家的作品和他们的女儿,她生活得非常平静、安宁。
这种作品中国作家能写出来吗?不可能。因为没有这种深广的爱。有的读者会认为这个妻子真的是疯子、笨蛋,一些网民可能更不能理解。这是因为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文学传统和人道主义传统,我们对人的理解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对人的理解还是这样的,没有比巴金进步多少。巴金其实还在前面,他还在爱曾树生,你看现在的人会爱曾树生吗?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可怜的人间,所以不可比拟。作协说他们创作得好,媒体也都这样说,但是我们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知道,但是真正文学批评家的声音失语了。就算发表了也有很多的麻烦。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报纸上杂志上说的是好的就是好的吗。它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们对人的理解还很肤浅,还停留在中世纪或者上一个世纪,这些人家早就写过了。
091201讲,曹灿根据录音记录。
091221,略作技术性修改,贴出。
思考题:
万眧华、姚国栋、黎先生是什么关系?
曾树生后来找到了汪文宣和她的孩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