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万生
曹万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50
  • 关注人气:1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金的文艺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1

(2009-12-18 17:19:46)
标签:

曹万生

原创

巴金文艺思想

20世纪

中国文艺思潮

真善

三个阶段

文化

分类: 讲学

             巴金文艺思想与20世纪中国文艺思潮(2009年12月1日下午)

内容较多,分几次贴出,第一贴。

这个论题想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是想研究巴金的文学创作、文学观念以及他的根本思想,看它同我们20世纪中国文化、文学、思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巴金的思想在我看来是很突出的,仅次于鲁迅。他的思想很值得我们重视。他的文艺思想的核心在我看来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追求人性自由。现代作家很多人都追求人性自由,但是谁表现得最突出呢?上节课我讲了,是鲁迅。次于鲁迅的就是巴金。只要在巴金没有陷入迷昧、麻醉状态的时候,他都是非常清醒的,都要追求自由。他绝不会主动地为了一个目的,把争取自由作为一个幌子,来获取更大的个人利益。

巴金文艺思想准确一点来讲是以人性自由为价值观,为最终的价值观,以及以此出发的写真实论。这是两个意思:他的目的是实现人性的自由,以这个目的为出发点的写真实论。这就把他同鲁迅区别开来。鲁迅的存在主义追求,主要强调“自由”这一超越性的概念,自由就是一切。但是巴金的落脚点是写真实。这样来看的话,人性自由是他文艺思想里的“善”,是价值观,是基点,是出发点。那真实是什么呢?是巴金文艺思想的生命、核心、体现,它体现出来就是写真实。

那么巴金文艺思想的“真”和“善”的关系是什么呢?他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呢?他们的历史关系是什么呢?我们刚才讲的是逻辑关系。所谓历史关系就是巴金自己的创作中这两点是怎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可以这样讲,整个中国现代社会中,凡是人性自由被遮蔽的时代,凡是人类、人民、人性的“善”被遮蔽的时候,巴金对“真”的追求就特别突出。另一方面,凡是“善”,也就是人性自由趋向正常化状态的时候,也就是说人民的自由能够得到真实反应的时候,那么他对“真”的追求就失去了焦灼感,和那种冲动感,也就不那样突出了。

另外跟茅盾和郭沫若相比,巴金的真实感是一种体验的真实感,是他自己的体验,不是一种理性的真实或者客观的真实,他是主体的真实,他觉得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这个很重要。同样是体验的真实,曹禺建国后,体验得真实,但他还是要违背自己的体验,去说假话。所以“鲁郭茅巴老曹”这六个作家来看,我给它这样一个构架。可能这样说大家不明白我说的话的具体指向,下面展开来说。

总的来讲巴金的文艺思想很真实地展示了百年中国文化和百年中国民族思想的主要特征。凡是善被遮蔽的时候,实际上中国社会也就出现了问题,巴金就对真的追求特别突出。

我把这个观点稍微展开一下。也就是讲一下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本质。

我们把它放前面一点开始讲,从1898年开始,我的文学史写的也是1898,指的是《安徽白话报》的诞生,但实际上1898年的《安徽白话报》和1898年的戊戌政变,是一个思潮的两面,是一样的,是中国人开始变成现代人,是中华民族开始自觉地向现代人转化。

现代人是异于我们讲的国学的人,即是自由的。现代的人和古代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由,一直都是把自由作为最高的目标,而古代人是把其他的,比如说“君”、“父”,或者其他的领导者作为生活的目的和指向。这是从一般概念来说的。那么从1898到现在的这个总的进程,中华民族在争取自身自由的这100多年的历史里,它的起伏跌宕超过任何一个民族。

当然关于这个评价,就是争取这种自由到底好不好,我觉得,从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已经开始产生了分歧,比如说这不好,比如说最自由的地方反而没搞好,因为它有一个集中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暗合,就是正在管理的这几个地区实际上是一个市场没有开发的地区,正因为市场没有开发它才能抵御这个危机,因为它有需求。比如说大多数人都没有房子,它就去修房子,它就会去卖房子、卖东西,有房子的它就不会,这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在90年代以来我们的学者们喜欢用一个概念来称它,叫“现代性”,统而笼之地把它归为“现代性”。我不太用这个概念,因为它有很多歧义,有理性的现代性、启蒙的现代性,还有审美的现代性、产业的现代性、思想的现代性,其实作为文学来讲它最根本的是自由的现代性,是人的现代性。在这个长河里面,我们在过去的传统的现代文学历史著作里面,把它用另外一个概念来表述,叫做“反专制”,或者叫做“反封建”。

大概在80年代以前,我们都是用这个概念,这也是对的。但是这个表述有一个问题,就是它没有封闭性,在中国你讲反专制反封建的时候,是各种阶级都共同的,它是个政治概念,但是它往往被偷换,被任意解释。这是我讲的这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中我们再来看巴金,就会发现巴金的文艺思想的价值。

刚才我说了,凡是 “善”被遮蔽的时候,他对“真”的追求就特别突出,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文学史,巴金对“真”的追求大概有三个阶段。一个是20年代早期创作,主要是“激流三部曲”、“革命三部曲”,第二个是40年代《寒夜》,第三个就是80年代《随想录》。这就是“善”被遮蔽的时候。还有一个阶段就是文革,但他已经失语了,他无法说话,这个就没法体现。所谓“善”唤出的时候就是50年代,50年代巴金对“真”的追求就相对懈怠。他把真和善都理解为一体,好像善就是真,真就是善,但他对这个是有一个觉悟的过程。《随想录》基本上是对50年代到70年代的善被遮蔽的一个集中的体现。所以50年代到70年代它的表现是两面的,一面是当时,一面是后来,后来的是忏悔。

好,概述完了。

 

091201讲,曹灿根据录音整理。

 

091218贴出。

 

思考题:

《安徽白话报》是谁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