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媒时代的文学讨论的谈话
(2009-11-12 23:52:11)
标签:
曹万生原创讲学传媒时代文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媒体软暴力文化 |
分类: 讲学 |
05级研究生罗莎报告:传媒时代的文学,050927.
胡倩一:罗莎同学从现象方面对文学在传媒时代的状况进行了描述,语调却并不乐观。而我对未来文学仍抱有乐观的态度,这种种的变化,不过是文学的一种“泛化”,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张炜认为文学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算是一路脱下种种重负,以一种本真的姿态走向另一种未知,但他依然对商业时代的文学保有乐观的态度。而刚才罗莎同学提到作家队伍中专业的作家越来越少,我们会发现,其他领域也出现了许多“专业作家”的身影,这更说明了文学的巨大影响力。
曹老师:胡倩一同学对文学在传媒时代的发展做了一个补充。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随文学的发展,文学性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确。(笑)注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文学观的概念问题。
杨玉梅:我认为可以谈谈文学时代的接受方面。不同的经典文学,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方式。而我同时认为,高雅文学可以分为三类:故作高雅;故作媚俗;以及真正的高雅。故作高雅的作品选择一种谁也看不懂的形式。比如我在北京曾看过的那些小圈子里的地下电影,它们当中存在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主义。故作媚俗的指原本从事精英写作的作者故意的媚俗,以刚才罗莎同学提到的刘恒为例,还有陈凯歌由《黄土地》到后来的《风月》、《霸王别姬》,成为其故意媒俗的标志。真正的高雅意指始终孜孜不倦的思索。
曹老师:杨玉梅同学指出了当今世上一些被认为是高雅文学的不高雅的现象。好,接着往下说。
连萌:大众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娱乐性、开放性,对大众的需要更为关注。这样的大众文学需要有主流文学的引导。刘心武就曾说,他对红学的研究很多,但大家都只停留于《班主任》的阶段,并以此盛赞媒体的力量。所以我认为专家、学者应考虑从潮流上加以引导。
钟思远:事实上传媒时代文化现象是说从属于亚文化的人群增多,话语需求的增多,对精英开始怀疑,导致信仰缺失。传媒受众明白何谓高贵,何谓低俗。精英也不应保有高贵姿态。网络时代的互动,大家更易发表意见。书面文学在亚文学的状态下为人关注。受众需要更为新奇,形象,直接的状态。不论精英也好,大众也罢,要有一种规范,符合大家的需要。要掌控传媒主体,媒体后的掌权者应综合成一股合力。
曹老师:正如我刚才所说的,传媒时代的文学是西方学术界最近几十年热衷的话题,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大的问题,建议大家去思考并丰富它。以下我从几方面来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