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传媒时代的文学讨论的谈话

(2009-11-12 23:52:11)
标签:

曹万生

原创

讲学

传媒时代

文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媒体软暴力

文化

分类: 讲学

05级研究生罗莎报告:传媒时代的文学,050927.

胡倩一:罗莎同学从现象方面对文学在传媒时代的状况进行了描述,语调却并不乐观。而我对未来文学仍抱有乐观的态度,这种种的变化,不过是文学的一种“泛化”,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张炜认为文学从古代发展到现在,算是一路脱下种种重负,以一种本真的姿态走向另一种未知,但他依然对商业时代的文学保有乐观的态度。而刚才罗莎同学提到作家队伍中专业的作家越来越少,我们会发现,其他领域也出现了许多“专业作家”的身影,这更说明了文学的巨大影响力。

曹老师:胡倩一同学对文学在传媒时代的发展做了一个补充。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随文学的发展,文学性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确。(笑)注意,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文学观的概念问题。

杨玉梅:我认为可以谈谈文学时代的接受方面。不同的经典文学,在不同的读者那里,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方式。而我同时认为,高雅文学可以分为三类:故作高雅;故作媚俗;以及真正的高雅。故作高雅的作品选择一种谁也看不懂的形式。比如我在北京曾看过的那些小圈子里的地下电影,它们当中存在令人匪夷所思的行为主义。故作媚俗的指原本从事精英写作的作者故意的媚俗,以刚才罗莎同学提到的刘恒为例,还有陈凯歌由《黄土地》到后来的《风月》、《霸王别姬》,成为其故意媒俗的标志。真正的高雅意指始终孜孜不倦的思索。

曹老师:杨玉梅同学指出了当今世上一些被认为是高雅文学的不高雅的现象。好,接着往下说。

连萌:大众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娱乐性、开放性,对大众的需要更为关注。这样的大众文学需要有主流文学的引导。刘心武就曾说,他对红学的研究很多,但大家都只停留于《班主任》的阶段,并以此盛赞媒体的力量。所以我认为专家、学者应考虑从潮流上加以引导。

钟思远:事实上传媒时代文化现象是说从属于亚文化的人群增多,话语需求的增多,对精英开始怀疑,导致信仰缺失。传媒受众明白何谓高贵,何谓低俗。精英也不应保有高贵姿态。网络时代的互动,大家更易发表意见。书面文学在亚文学的状态下为人关注。受众需要更为新奇,形象,直接的状态。不论精英也好,大众也罢,要有一种规范,符合大家的需要。要掌控传媒主体,媒体后的掌权者应综合成一股合力。

曹老师:正如我刚才所说的,传媒时代的文学是西方学术界最近几十年热衷的话题,在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大的问题,建议大家去思考并丰富它。以下我从几方面来谈谈。

   一、在方法论上,要搞清楚两个概念:“传媒时代”,“文学”。“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文学”有不同的涵义,在冷静的时候好好思考一下这两者的区别。其次,要注意文学本身的演变。它本身是一个在历史中转变、发展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稳定的形态。第三是在“文学”这个概念中有不变的因素,这不变的因素在传媒时代是否有改变?

    二、传媒时代文学性发生的变化。一方面,消费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中世纪到现代工业社会,人民的审美活动和表意、抒情都主要通过书籍来实现。而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很多的消费对象失去了,因为传媒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读者明显就减少了。另一方面,文学的评价话语或话语权发生了改变。严肃的批评家被肤浅的传媒语言取代。请注意,传媒的批评是为消费所决定,面向大众,根据大众的需求而改变。我做了十多年的报纸,做报纸最关注的是什么?是发行量。关注的是卖出了多少。因此它不受大众影响是不可能的。它需要用大众的观点来发表看法,而且不得不这样做。注意,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非常深刻,非常暴力。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软暴力”。去年在《文艺报》上曾经组织了关于学院批评的讨论,我在文章当中谈到了这个问题。媒体批评在主宰着文学批评,而媒体批评往往是不客观的。学院批评无法进入媒体批评,因为民众需要的是热点。就像看足球一样,大家都去看,自己也去看,不看不行啊,不能跟上潮流。

    三、在这个情况下,文学给谁看?文学具备的什么是媒体所不是不具备的?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只能提供知识,然而除了知识,人更需要想象力,判断力。媒体抑制了想象,所以有不满意事实的人存在。中国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有2000多部,没有人能全部读完。但我可以告诉你们,它每部都赚钱。读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吗?他需要被阅读,这才能让人们明白什么是深刻,明白自己的浅薄。这里呈现了文学回到自身消费群体时它的无奈。这问题是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没有KFC,没有MDL就没有美国吗?没有马克吐温也同样不是真正的美国。文学不希冀通过媒体取得一尊的地位。但文学是被需要的,至少被这个民族里的一部分人需要着。它的存在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创造的需要。大众文学一定会越来越发达。以我过节的时候收到的许多短信为例,我将它称为“诗的泛化”。许多短信写得很漂亮啊,还有专门短信写手在搞嘛,令人悲哀的是,许多都是拷贝过来的。文学已经不能再回到过去,因为没有了同样的消费群,没有了同样的市场。但是,文学不会取代传媒,同样传媒也不能取代文学。

  

   05级研究生讨论,050927,罗莎记录

   091112,灯下贴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图说金刀峡
后一篇:贞丰去来·1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