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曹禺剧作中中西文化冲突的谈话

(2009-10-30 21:54:06)
标签:

曹万生

原创

讲学

曹禺

剧作

中西文化

道家

原始

生命力

西方

基督教

文化

分类: 讲学

06级研究生张晶晶报告:曹禺剧作中中西文化的冲突,070123下午

 

曹老师:张晶晶谈曹禺剧作的中西文化内涵,谈了四点。

    一、这里有个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曹禺剧作里有很多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主要谈的“家”的问题。

    二、西方文化主要谈南开中学、大学和清华大学时期的作品。

    三、谈了理想的建构:主要谈曹禺对他的剧作和他笔下的人物对所追求的未来的看法。还谈了基督教、生命力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还谈了几个形象:周冲、陈白露、仇虎、金子、江泰,讲了人物的性格、情感的冲突,这与曹禺的中外冲突有没有关系,那么曹禺在中外文化冲突中还起了什么作用。

    四、讲的曹禺思想的转变,是1949年后的转变,这个转变问题很大。主要讲的是作品的阉割问题。

    还有些问题可以讨论:

    1.就历史事实来讲,还有哪些中西文化冲突。

    2.站在曹禺的角度上,他的冲突是怎样展开的。1949年以前,曹禺的作品很好被融合,所以作品有很强的艺术震撼性,感性的东西很多。要谈文化的转化,理性与感性是怎样出现在作品中的。所以剧作中一般很紧张,但都是用一种声音体现出来,这就是二重或多重冲突。

    3.冲突转化的问题。1949年以前就有个转化的问题。1949年以后是巨变,可以不谈,这是个政治问题,外化的问题。

    在《雷雨》的“序”和“跋”,《日出·序》以及人物的一些话中谈了很多关于文化冲突的问题,先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来谈谈。

王兰:1.《雷雨·序》的末尾谈到了张彭春先生,还说到“话剧本来就是舶来品”它的传入和西方文化本来就密不可分。曹禺在1928年进入南开大学,当时南开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艺术气息。曹禺在张彭春先生的直接影响下排演了许多话剧。曹禺的《雷雨》也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创作出的。欧美学派的张彭春对曹禺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1930年9月,曹禺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比起南开,清华大学的欧美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曹禺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阅读外国戏剧上,特别倾心与希腊悲剧。这是西方文化从历史背景上来看对曹禺的影响。

    2.曹禺的戏剧里塑造了很大一批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更体现女性生命本质的呐喊。这些女性分为两类:一是以四凤、金子、愫芳等为代表的传统女性;另一种是有异于传统形象的陈白露、蘩漪等。曹禺对这些女性都寄予了一种热爱,用这些女性表达了对生命的呼喊。比如,蘩漪受了很多西方新思想的影响,追求个性独立,思想解放。单从《雷雨》看中外冲突,周朴园就代表了一种封建、落后的传统中国文化,用封建传统道德规范妻子。

曹老师:王兰谈了在南开受到张彭春的影响,还讲了女性形象。还有呢?

赵超:《雷雨·序》中提到“宇宙是像一口井”,序曲和尾声都有基督教的钟声。但是当时的材料上讲,《雷雨》是反帝反封建的。从曹禺本身讲,并不是反封建,而是宣扬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宿命论,每次演出都没完整的演过,序曲和尾声被删除是为了符合反封建的观点。

曹老师:曹禺在用生命感受展示这个过程。这一过程,政治家叫“新民主主义”,思想家叫“反帝反封建”,他自己认为是反对这个家庭,用曹禺自己的话是“暴露旧家庭的罪恶”,是谈人类的悲剧。这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雷雨·序》引用了许多《圣经》的话,学术界有过专门的研究,但这还谈了又不能解释又不能摆脱的悲剧,讲人类的宿命问题,人就像掉在一口宇宙的井里,无论怎么挣扎也跳不出这口井。用这个现象来解释《雷雨》问题,意思是说,这种悲剧避免不了,越是挣扎越体现出这种悲剧,因此用了“宇宙生命残酷”的概念。为了对应这种残酷,曹禺用了锁闭式结构,在24小时内用过去的时间推动现在的时间发展,往往是用前提。比如,鲁贵“说鬼”一段作为戏剧的前提,这种戏剧的前提不断地通过剧中人、通过他们的谈话不断地被发现前情。包括四凤母亲的遭遇,鲁大海的来历等等。剧情是在现在时间里发生的。这让悲剧更加尖锐,最后在一瞬间完全爆发,曹禺认为是“宇宙斗争的残酷”,那就要把它清除掉,所以设计了序幕和尾声,隔上一层纱,以免让人太恐怖,让人好像在墓葬里来看残酷的悲剧。 

最终,周朴园是很值得同情的,他最终归依了基督教。通过这个悲剧,写了人的最终的归依。这有西方悲剧的影响。

    曹禺在《日出》里有中国文化经典的引用,是怎么引用的?

肖渝:《日出·序》引用了老子的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表达了曹禺思想中的道家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体现出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这就与曹禺在作品中表达的想要吃饭就要与做工的有平等的意识是一致的。

曹老师:《日出》的初版本,引了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谈的是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所以老子的社会思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强调要平均。曹禺这是传统思想(道家)的影响。儒家讲的是自我奋斗。曹禺在讲道家思想的时候,讲的是传统文化关于自然、生命的崇拜。从《日出》到《北京人》都是这个思路。最初的“北京人”就是几十万年前周口店的那个北京人,就是袁任敢、袁园代表的。他们仿佛与剧情无关,但他们是戏剧的伏线。袁园充满生命的活力,天天在园子里跳来跳去,最后带着愫芳走。最后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就是北京人,比《巨人传》中的“巨人”还大,最后当大家都“无路可走”时,北京人说“跟我走”,好像他才是未来。“北京人”的理想是什么?曹禺是把中西文化优秀的东西抽象出来,给它一个象征。这难道是返朴归真吗?不一定,但起码他看到先古时代人类生命力健康的因素,没有被异化。其实老子也讲这种没有被异化。曹禺讲得是远古生命力在当代的复活,成为当代人的生命支柱,不像曾老太爷、江泰那一类废物。那么希望在哪里?在《日出》的“夯声”,《原野》“金子铺地的地方”,仇虎等等都有这个意象。曹禺把这个中西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个性化了。个性化是他个人的所理解的符号,这个个性化是充满暖色的、健康的生命感,曹禺将这些生命感的符号一直贯彻在所有的作品中。从《雷雨》中的周冲开始“一个不和谐的夏天的春雷”,(在四凤家的那段讲话,“向着天边飞”),一直到“跟我走”的这个北京人,是一个朦胧的理想的符号。正因有了这些符号,曹禺的作品放出了异样的光彩。

肖渝:在《原野》中仇虎逃亡的那一段,我认为很明显地表现出曹禺受了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

曹老师:《原野》第三幕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曹海芹:曹禺受了西方戏剧艺术的影响,但他借鉴的只是技巧方面的问题,他人物的性格还是有中国特点的。《雷雨》受易卜生《群鬼》影响,曹禺曾说过,他不太喜欢《雷雨》,因为它太像戏了。曹禺的创作是从“经意到不经意再到经意”可能是他剧作的一个转变。

曹老师:这是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群鬼》与《雷雨》有很多细节都是相似的,情节也很相似。但我们这里主要是谈价值观问题。

    《原野》里有很强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的因素。家族文化按中国的说法是“父债子还”,这个仇恨是没完的。整个戏剧设计就是按这个思路进行的。焦阎王抢占了仇虎家的地,把仇虎送进监狱,仇虎逃出监狱,而焦阎王死了,仇虎只得向焦大星讨公正,但二人却又是兄弟,焦大星又娶了金子。仇虎首先是复仇,他就要杀焦大星。仇虎与花金子又旧情复燃(拾花的那段场景)。后仇虎又借焦老太之手杀死了小黑子。这个剧本设计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复仇。写这个戏剧的意图是道出“原始的生命力”。仇虎、花金子轰轰烈烈地活着,这里一点西方的文化也没有,没有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人道,它就是一个传统的价值意识。比如,花金子是个正面形象,她很善良,她让仇虎不要杀焦大星,也不要杀小黑子,但仇虎一定要杀,但花金子又自由、平等、博爱了吗?仇虎就更是狭隘了——“父债子还”,最后留一个瞎老太婆在野地里呼喊。但这个戏剧,引用了西方式的方法——良心的忏悔,但良心忏悔的形式却又是中国式的形式:牛头马面、判官小鬼,一个接一个地出来审问这个不安的灵魂——仇虎。而这个西方式的方法就是用的表现主义的方法。这个戏剧就是把仇虎脑袋里面恐怖的形象,并用整个第三幕表现仇虎内心的恐惧。《原野》是曹禺戏剧中很特殊的一个。中国作者不管怎么西化,传统的东西都不会丢弃。曹禺不知道什么“主义”,只知道生命的感受,他将这种生命的感受真实的体现出来,因此他的戏剧有很强的艺术撼动力。

    中国文化在现代作家作品中被表现得最精彩的,其中有一个就是《北京人》。没有对中国文化琴、棋、书、画了解的人,是写不出《北京人》的。曾文清是一个“飞不起来的鸟”,听曲、画画,他对传统文化是非常娴熟。愫芳是守画的人,两人琴瑟相合。曾思懿很精明,有点像王熙凤,但又没王熙凤有文化,她是曾文清身边不和谐的一个女性。曾老太爷不让愫芳出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化腐烂在这个家里,曹禺宣告这种文化的失败,被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不是败家子就是废物。曾文清曾向愫芳宣布要出去做事,混出个人样来,但不到一星期就回来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北京人的希望就寄托在“北京人”那里,“跟我走”那儿,这不是西方文化,是原始的生命力。

    曹禺剧作中有对西方文化的不和谐音洋奴文化的讽刺。《日出》中尤为突出,张乔治追求陈白露,但当陈白露最终没钱还债后,张乔治马上转变态度。洋奴文化这种腐败性、寄生性被曹禺嘲笑。从蘩漪、袁园等人身上体现出的生命活力,可以看出曹禺赞成的是健康的人,这与基督教、儒家的“健康人格”融为一体。在曹禺的不同剧本有不同的表现,但都体现了这一点。这也是曹禺最有个性化的一点,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震撼力。

    另外关于基督教、儒家文化还可以作探讨。但西方基督教是表面的,内在的价值观是道家的,是主张回到自然、生命原态的。有的学者强调基督教,在我看,那是一种形式,当然,这也是有的,也是可以研究的,我更关注的是价值底阈。

   

    070123下午,06级研究生讨论,张晶晶记录。

    091030灯下,技术性修改贴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