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禺剧作中中西文化冲突的谈话
(2009-10-30 21:54:06)
标签:
曹万生原创讲学曹禺剧作中西文化道家原始生命力西方基督教文化 |
分类: 讲学 |
06级研究生张晶晶报告:曹禺剧作中中西文化的冲突,070123下午
曹老师:张晶晶谈曹禺剧作的中西文化内涵,谈了四点。
王兰:1.《雷雨·序》的末尾谈到了张彭春先生,还说到“话剧本来就是舶来品”它的传入和西方文化本来就密不可分。曹禺在1928年进入南开大学,当时南开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艺术气息。曹禺在张彭春先生的直接影响下排演了许多话剧。曹禺的《雷雨》也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创作出的。欧美学派的张彭春对曹禺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1930年9月,曹禺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后,比起南开,清华大学的欧美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曹禺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阅读外国戏剧上,特别倾心与希腊悲剧。这是西方文化从历史背景上来看对曹禺的影响。
曹老师:王兰谈了在南开受到张彭春的影响,还讲了女性形象。还有呢?
赵超:《雷雨·序》中提到“宇宙是像一口井”,序曲和尾声都有基督教的钟声。但是当时的材料上讲,《雷雨》是反帝反封建的。从曹禺本身讲,并不是反封建,而是宣扬自己的观点,是一种宿命论,每次演出都没完整的演过,序曲和尾声被删除是为了符合反封建的观点。
曹老师:曹禺在用生命感受展示这个过程。这一过程,政治家叫“新民主主义”,思想家叫“反帝反封建”,他自己认为是反对这个家庭,用曹禺自己的话是“暴露旧家庭的罪恶”,是谈人类的悲剧。这是一个问题的几个侧面。《雷雨·序》引用了许多《圣经》的话,学术界有过专门的研究,但这还谈了又不能解释又不能摆脱的悲剧,讲人类的宿命问题,人就像掉在一口宇宙的井里,无论怎么挣扎也跳不出这口井。用这个现象来解释《雷雨》问题,意思是说,这种悲剧避免不了,越是挣扎越体现出这种悲剧,因此用了“宇宙生命残酷”的概念。为了对应这种残酷,曹禺用了锁闭式结构,在24小时内用过去的时间推动现在的时间发展,往往是用前提。比如,鲁贵“说鬼”一段作为戏剧的前提,这种戏剧的前提不断地通过剧中人、通过他们的谈话不断地被发现前情。包括四凤母亲的遭遇,鲁大海的来历等等。剧情是在现在时间里发生的。这让悲剧更加尖锐,最后在一瞬间完全爆发,曹禺认为是“宇宙斗争的残酷”,那就要把它清除掉,所以设计了序幕和尾声,隔上一层纱,以免让人太恐怖,让人好像在墓葬里来看残酷的悲剧。
最终,周朴园是很值得同情的,他最终归依了基督教。通过这个悲剧,写了人的最终的归依。这有西方悲剧的影响。
肖渝:《日出·序》引用了老子的话“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表达了曹禺思想中的道家哲学思想,最主要的是体现出反对“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剥削制度,这就与曹禺在作品中表达的想要吃饭就要与做工的有平等的意识是一致的。
曹老师:《日出》的初版本,引了老子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谈的是自然之道和社会之道。所以老子的社会思想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强调要平均。曹禺这是传统思想(道家)的影响。儒家讲的是自我奋斗。曹禺在讲道家思想的时候,讲的是传统文化关于自然、生命的崇拜。从《日出》到《北京人》都是这个思路。最初的“北京人”就是几十万年前周口店的那个北京人,就是袁任敢、袁园代表的。他们仿佛与剧情无关,但他们是戏剧的伏线。袁园充满生命的活力,天天在园子里跳来跳去,最后带着愫芳走。最后舞台上出现了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就是北京人,比《巨人传》中的“巨人”还大,最后当大家都“无路可走”时,北京人说“跟我走”,好像他才是未来。“北京人”的理想是什么?曹禺是把中西文化优秀的东西抽象出来,给它一个象征。这难道是返朴归真吗?不一定,但起码他看到先古时代人类生命力健康的因素,没有被异化。其实老子也讲这种没有被异化。曹禺讲得是远古生命力在当代的复活,成为当代人的生命支柱,不像曾老太爷、江泰那一类废物。那么希望在哪里?在《日出》的“夯声”,《原野》“金子铺地的地方”,仇虎等等都有这个意象。曹禺把这个中西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个性化了。个性化是他个人的所理解的符号,这个个性化是充满暖色的、健康的生命感,曹禺将这些生命感的符号一直贯彻在所有的作品中。从《雷雨》中的周冲开始“一个不和谐的夏天的春雷”,(在四凤家的那段讲话,“向着天边飞”),一直到“跟我走”的这个北京人,是一个朦胧的理想的符号。正因有了这些符号,曹禺的作品放出了异样的光彩。
肖渝:在《原野》中仇虎逃亡的那一段,我认为很明显地表现出曹禺受了西方表现主义的影响。
曹老师:《原野》第三幕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曹海芹:曹禺受了西方戏剧艺术的影响,但他借鉴的只是技巧方面的问题,他人物的性格还是有中国特点的。《雷雨》受易卜生《群鬼》影响,曹禺曾说过,他不太喜欢《雷雨》,因为它太像戏了。曹禺的创作是从“经意到不经意再到经意”可能是他剧作的一个转变。
曹老师:这是艺术形式方面的问题。《群鬼》与《雷雨》有很多细节都是相似的,情节也很相似。但我们这里主要是谈价值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