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汉语诗美杂俎·1   戴望舒反译的反弹

(2009-10-22 19:39:00)
标签:

曹万生

原创

讲学

戴望舒

林庚

汉诗格律

七绝

新体格律

现代汉语诗美

分类: 杂感

                现代汉语诗美杂俎·1   戴望舒反译的反弹----从戴望舒与林庚的论战说起[1]

 

 

    各位请看,你觉得下面哪一首诗美?

 

    1.      日日

   日   

         春光与日光争斗着每一天

         杏花吐香在山城的斜坡间

         什么时候闲着闲着的心绪

         得及上百尺千尺的游丝线

    2.      偶得

 

偶得

春愁恰似江南岸

水满桥头渐觉时

孤云一朵闲花草

簪上青青游子衣

    显然,第二首《偶得》比第一首《日日》好。想来原因无非两点,第一,两首诗的内容都很普通,一写闲愁一写思乡。第二,区别在形式。第二首借用了旧体格律七绝的写法,虽然这种借用不正宗,比如韵就不对,但又确比第一首好,第一首用的是白话,但系整饬的新体格律。

    上面两首诗,是戴望舒在与林庚的论战中,对李商隐与林庚诗的反译。[2]

    第一首是李商隐的《日日》,原诗为

 

日日春光斗日光

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

及得游丝百尺长

    第二首是林庚的《偶得》,原诗为

      

春天的寂寞像江南草岸

桥边渐觉得江水又高涨

孤云如一朵人间的野花

   便落在游子青青衣襟上   

    一经还原,林庚《偶得》比李商隐的《日日》的差距一下突显出来,诗情没有创新,形式矫揉造作造作且诗情谬以千里了。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七绝的形式美增美了诗情,七绝美就美在利用了汉语的跳跃性、书面语的文雅美、精致美,七绝的形式美。

    汉诗的格律化,对诗的内容有一种固化作用,它可以通过形式美的方式美化内容包装内容,从而让内容更美。这是诗形式美的实践意义。现代新诗之所以成功作不多,原因在于排斥了形式美对内容的增美作用,因为采用了虽然新鲜、时髦但经不起审美推敲的粗形式、坏形式、丑形式,因而致使诗美大大减少。正如前天的博文所言:“现代汉语诗学之起点,一开始就有两个异质于古代汉语诗学的地方,一是对汉字形、声、意及其相互关系诗意对应的漠视以及音的平仄对应的漠视,二是对汉词音群的重视,这个音群不是字群,是多音节群,后者是与引进口语、引进西方语言学概念有关的。词取代字,弊病在于,丢掉了古代汉语诗学的汉字诗学特征,形成汉字诗意的衰减。汉字由于象形的特点,本身具有诗学的意义。这个意义在于:一,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的语音学特点;二,附着于这种单音节的形体象征意味;三,是附着于这种音、形上的对仗、平仄、呼应形成的和和谐、延宕等的诗学意义。这三点是汉字诗学独特的意义。”

    关于这一点;戴望舒与林庚争论四行体的论战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戴望舒在《谈林庚的诗见和“四行诗”》[3]还以林庚三首诗为例,今译为古,两首七绝一首七律:

 

古城

西风吹得秋云散

断梦荒城不易寻

瓦上青天无限远

                         霄来寒意恨当深                (译文四)

 

爱之曲

黄昏斜落到朱家

应有行人惜旅人

车去无风经小巷

冬来有梦过高城

街头人影知难久

墙上消痕不再逢

回首青山与白水

                      载将一日倦行程            (译文五)

    戴望舒说,这二首诗同样译自林庚的《北平情歌》,然后附上原作:

 

西北风吹散了秋深一片云

古城中的梦寐一散更难寻

屋背上蓝天时悠悠无限意

                黄昏来的凉意惆怅已无穷       (原文四)

 

都市里的黄昏斜落到朱门

应有着行人们怜惜着行人

小巷的独轮车无风轻走过

冬天来的寒意天蓝过高城

街头的人影子拖长不多久

红墙上的幻灭何处再相逢

回头时满眼的青山与白水

                    已记下了惆怅一日的行程           (原文五)

    本文引述这个有趣的例证想提出的问题是:旧格律的形式美,美化了平庸的白话诗人,那么,旧格律美化的诗人如果在今天用白话诗写诗,会不会有如上的美名?戴望舒把李商隐的七绝《日日》译成新诗,读起来跟林庚的新诗一样,证明了李诗之美借助了诗形式美,没有了七绝这种成熟的形式,李商隐的诗便失了原来的精美、平仄与音韵,以及意象叠加的妙趣,戴望舒说他译的李诗如果编入林庚的诗集,就“很少有人看得出这不是林庚先生的作品”,这意味着李商隐由唐代一流诗人变成现代三流诗人,这反证了诗美形式的意义。

    与戴望舒看法相同的还有废名。废名3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新诗时的讲义《谈新诗》在衡量新旧诗的标准时,就认为旧诗好并不是有诗情,而有是格律,所以不会写诗的人也可以写,“因为旧诗有形式,有谱子,谁都可以照填的”,谈的就是诗形式的增美作用,当然,废名一贯的文学观就是崇尚自然天成,所以他更看重新旧诗的区别在于诗情的自然、“天然”、“偶然”。[4]何其芳也看出了这一点,他曾经非常明确地说明这一点:“如果把我们古代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去掉了它们原来的格律,改写为类似现在一般的自由诗的样子,它们一定会减色不少。”[5]

    当然,当年戴望舒与林庚论战,并非在主张新诗回到旧体格律,而是在批评林庚用新体格律体现的旧诗的情感、氛围等,他说

    从林庚先生的“四行诗”中所放射出来的,是一种古诗的氛围气,而这种古诗的氛围气,又绝对没有被“人力车”,“马路”等现在的噪音所破坏了。约半世纪以前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的诗人们夏曾佑,谭嗣同,黄公度等辈,仍然是旧诗人,林庚先生是比他们更进一步,他并不只是挦扯一些现代的字眼,却挦扯一些古已有之的境界,衣之以有韵律的现代语。所以,从表面上看来,林庚先生的四行诗是崭新的新诗,但到他的深处去探测,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古旧的基础了。现代的诗歌之所以与旧诗词不同者,是在于它们的形式,更在于它们的内容。结构,字汇,表现方式,语法等等是属于前者的;题材,情感,思想等等是属于后者的;这两者和时代之完全的调和之下的诗才是新诗。而林庚的“四行诗”却并不如此,他只是拿白话写着古诗而已。

    这又当然是另一个问题,本文也算是对戴望舒例证的另一思路的反弹,而当下,这个反弹的意义更大于戴望舒当年新旧的意义了。这个意义就在于我这些年也一直在寻思的:怎样找到最能增加现代汉语诗歌诗美的形式?这是新诗革命以来破坏掉但一直没有建设好的重大课题。

                                 091022灯下

思考题

    何谓戴望舒的反译?何谓对戴望舒反译的反谈?

                                      091025补



[1] 本文从拙著《现代派诗学与中西诗学》第七章申发开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戴望舒《谈林庚的诗见和“四行诗”》,《新诗》1卷2期,1936年11月。

[3] 《新诗》1卷2期,1936年11月。

[4] 冯文炳《谈新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月版,第201页、217页。

[5] 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何其芳文集》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5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