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第14问: 新课改课程结构哪些内容?
(2010-11-26 10:07:26)
标签:
测评家长新课改学会选择人生规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问题解答教育 |
分类: 新课改如何学怎样帮 |
新课改第14问: 新课改课程结构哪些内容?
新课改课程结构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分分布与学业水平、模块学习评价、综合实践活动。
1.课程结构
在课程结构方面,强化了艺术、体育与健康课程,新增了技术和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新课改方案把普通高中课程划分为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1)学习领域
教育部把高中课程划分为8大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包括语文、外语);数学;人文与社会(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一部分);科学(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一部分);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社区服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
学生需要“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至于在哪个领域拿多少学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2)科目
每一学习领域由若干课程价值相近的科目组成。八大学习领域包括语文、外语、数学等10多个科目。学生在某个领域内学习哪门课,可以自由选择。
(3)模块
新课程将同一学科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每一模块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教科书也按模块编写,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老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了要求与建议。学生在某个学科内的学习哪些模块,可以自由选择。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在课程管理方面,新课改前,教材由国家全部统死,新课改后,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教学的多样化,地方课程实施的灵活化,学校课程设置的层次化,能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3.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内容。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选修课程又分为选修Ⅰ和选修Ⅱ(校本课程),三者属逐层递进关系。选修课程涉及各个学科,有相对应的选修系列,学生拥有选择权,既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
4.学分分布与学业水平
(1)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28个选修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分才能毕业。有的学生三年内可以获得180多个学分,关键在于学生自己会怎样去选择和学习了。
(2)学分管理
学分是用来描述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它以量化的方式,通过学分来记录学生在相应的课程领域的成长经历和学业水平,以及所达到的智力开发程度。
学分管理是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课程管理制度。
在学分管理中,学生们将获得一种自由选择权。包括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老师、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体现了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5.学习的评价
新课改后强调评价是为改进教学、促进发展。评价项目包括:修习课时、修习过程综合表现、模块考试考核。学习评价采取综合评价的办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修习课时、修习过程的综合表现、模块考试考核等项目,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用功,但是基础较差,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进行学习。
6.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置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缚,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
选摘自《新课改500问》。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