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关系的意义
马剑屏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510925
摘要: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本文对三者的内在关系做了客观梳理,阐释了正确理解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之间关系的现实意义。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个人的职业成长,以及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科学性、客观性的体现,提出了积极见解。
关键词:教学
科研与社会服务
1.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是一个优秀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教书育人。这既是教师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身份有别于社会其它身份的的根本性质特征。
教书,指的是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增长的是学生的技能;育人,指的是对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培育,增长的是学生具备健全科学的思想,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二者的复合型结合,才是学生才干的增长,才是为社会培育有用之才。这样的教育才是有功德的教育,这样的行为才是一个教师应尽的本分。而一个优秀教师应当是课堂教学能力、行业科研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的兼备者,
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胜任教师岗位,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任务和使命,以至于对于一个教师的职业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
2. 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兼备,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个教师良好课堂教学效果形成,除了个人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之外,还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是对本行业专业技术的深刻理解,这就是科研能力;另一个则是以行业技术为依据对社会服务的活动。前者使教师的专业学术增强和丰富,是对教书活动的内容支持;后者能够使教师的社会理解程度,以及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得到增强,是对育人活动内容的支持。所以,仅有教学的激情和教学艺术,而没有科研和社会服务经验的支持,容易使课堂教学言之无物照本宣科;而仅有社会服务经验而没有科研成果的支持,也容易使课堂教学流于肤浅乏味。这些现象,在教学实践中屡见不鲜。前者常见于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后者常见于企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因此,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的兼备,既是教师岗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教师职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3. 做好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为教书育人服务。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和使命,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则是完成这个任务和使命的后台支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科研与社会服务经验的后台支持。但是一个教师如果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耗在科研或是社会服务活动,而忽略了教书育人的活动和效果,其实质就是丧失了一个教师必要的任务和使命,也就是丧失了教师身份存在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的行为或偏于科研或偏于社会服务,或疏于对二者的参与,都是不能够正确理解科研、社会服务与课堂教学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所致。这种不正确的理解,若是反映在教学管理的制度方面,则对教育活动的负面影响更大。做好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为教书育人服务,这是一个教师行为价值的正确体现,也是教学管理制度客观性与科学性的体现。
4.紧密结合产学研领域,塑造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是连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效桥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的竟争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的含量,以及掌握和应用这种科技和先进工艺的第一线劳动者的素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摇篮,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多种形式,在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是锻炼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4.1
安排青年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专业实践。青年教师带着科研问题深入到生产一线,一方面增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丰富专业阅历;另一方面可以跟踪产业技术前沿,为课堂教学和科研内容提供丰富的材料来源。安排青年教师,在短期内的挂项目、挂课题实践,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4.2
面向企业生产需求,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技术开发。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承担企业科研项目,可以使生产、科研与教学得到了紧密的结合。一方面教师有了专业发展空间,为教材编著、专著出版提供生动案例,进一步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产业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支持有能力的教师组建校内科技服务工作室,纳入学校社会服务统一管理环节,正成为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形式,方兴未艾。
总之,围绕教书育人的这个核心目标,正确认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内涵意义,并在具体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改进其中的内容和方式,不仅是教师个人成长的有效路径,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编号2016gzpp0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