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院首次永久典藏当代翡翠作品----“百年好合”和“一露甘甜”

标签:
文化胡焱荣台北故宫博物院杂谈 |
分类: 古玩 |
博物院首次永久典藏当代翡翠作品----“百年好合”和“一露甘甜”
“一露甘甜”
2011年10月18日,翡翠艺术家胡焱荣精心创作的两件作品正式入藏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表示,这是博物院首次永久典藏当代翡翠艺术家的作品。
在捐赠仪式上,一份文字资料表明,此次捐赠故宫的两件作品分别名为“百年好合”和“一露甘甜”,价值高达10亿元。
“百年好合”
“一露甘甜”(19厘米×19厘米)则将坚硬而厚重的翡翠带磨成一片轻柔的秋叶枯荷。仔细分辨,镂空翠网上一只青蛙跃于其上,晶莹的露珠粒粒分明,荷叶波动起伏,绵中带筋。
其实,两件作品的创意,来源于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翡翠白菜。胡焱荣介绍,1995年他到台北故宫参观时,看到了这件稀世珍宝。作为一名翡翠雕刻师,心中顿生意念,“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它的传世之作,中国不能只有一件‘翡翠白菜’。”
然而,两件小摆件,为何标出如此高的“天价”?古代文物汇聚的故宫,收藏现代艺术品是否有门槛?面对众多质疑,郑欣淼解释,这两件作品是无偿捐赠的,而非购买。但并非所有艺术品都能入捐“宫内”。故宫获捐品的门槛很高,必须是公认大师创作的精品,才有可能入藏。此次获捐作品作者胡焱荣为海外华裔,定居台湾,是一位当代翡翠艺术大师。
“百年好合”
谈及两件获捐艺术品,专家点评为“三好”。首先是材质上乘,色泽光润;工艺巧夺天工,打破了中国传统治玉手法,前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曾点评这种工艺为“飘逸奇绝”;同时,两件作品寓意两岸同胞携手共进,“一露(路)甘甜”。
值得一提的是,两件展品入藏故宫,台北故宫是“媒人”。原来,这两件艺术品是由胡焱荣与秦孝仪探讨后创作而成,由秦孝仪亲自命名,以期许其成为中华文化的共同记忆。后来,秦先生故去,由现任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介绍引荐,两件作品得到北京故宫专家赞许,成就一段捐赠佳话。“可以说,这次捐赠也是两岸故宫交流的一段佳话。”郑欣淼说。
胡焱荣先生的“福从天降”
翡翠艺术家及莹玮艺术翡翠文化博物馆馆长胡焱荣先生
胡焱荣先生简历与创作年表
1995年身为海外华裔子弟,血液里始终存有强烈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感的焦虑,于是来到台湾展开「寻根」的旅程,入师范大学修习中文与中华文化。与刘伟贞女士结婚,定居台湾。
1995年参访台北故宫博物院,初见「翠玉白菜」,这件清晚期的翡翠经典作品,召唤着他内在沈潜的创作能量。想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翠玉白菜』的强烈愿望,意外带领他走进艺术的世界。
1999年 以佛陀故事为本创作第一件作品【佛陀悟道】。
2000年 与妻子共同创业成立翡翠品牌「富御」企业。
2002年 为台湾发生的大旱祈福,取材自佛教中救度众生的佛母而创作「准提观音」,展现对人与土地的终极关怀。
2003年结识前台北故宫博物院秦孝仪院长,深受鼓励之下,创作视野更为开阔,展开以兰花、枯叶、绳结为题材发展的系列性作品。
2003年 创办富御翡翠艺术中心。发表为祈求世界和平而作的「和平观音」,是件从佛法的认知赋予新意的创作。
2004年以传承翡翠文化为志业,发愿成立世界第一座翡翠博物馆,获秦孝仪院长支持。展开与秦院长合作之大型创作「名家法书翡翠十三帙」,以故宫典藏之历代法书为题材,镌刻于翡翠玉版之上。
2005年秦孝仪院长为博物馆赠名「莹玮艺术」,院长亲笔题字镌刻于珍贵的冰种翡翠玉版,象征着翡翠博物馆筹设的起点。赞助台北市文化局「台北文学奖」,创作「文心雕龙」翡翠玉印。
2006年 举办首次艺术展「生生不息──富御翡翠精华展」并出版作品特辑。
2007年 举办「寻找二十一世纪翠玉白菜」特展。
2009年 创立「莹玮艺术」翡翠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