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2010-02-01 20:20:54)
标签:

玉舞人

玉璧

螭虎

王刘建

北京大葆台汉墓

杂谈

分类: 古玩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占地约18,000平方米,是在西汉广阳顷王刘建(公元前73年——公元前45年)的地下宫殿原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展示内容有:地宫复原陈列及出土文物展;还有别具一格的可参与项目,如:模拟考古、汉文化娱乐活动等。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发掘于1974年—75年。一号墓是一座木结构的地下宫殿,规模宏大,南北长23.2m,东西宽18m,
距地表 4.7m,使用汉代皇帝御用的最高级葬具体系,史称“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墓道内随葬有三辆朱斑轮青盖车和十一匹马。二号墓(刘建妻之墓)早年被毁。两座汉墓出土文物千余件,有铜器、铁器、玉器、漆器、玛瑙器、金箔、陶器及丝织品等。一号墓的地宫遗址和车马遗迹是我国目前唯一在原址上保存完好的该类大型汉墓,是研究中华汉文化及北京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1982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在一号墓原址上筹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1983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北京市一处社会教育与旅游休闲的场所。1995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玉觿是汉代常见的一种角形佩玉,按照周礼,只有成年男女才能佩觿。觿是古代常用的一种解结器物,有角质、玉质、骨质等,觿的形状一般似角形,上宽下尖,呈弧形,尖端用来解开固结。最早的玉觿发现于良渚文化早期,春秋时期,数量增多,但制作仍比较简单,觿面或为光素,或琢制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图纹。战国以后,佩觿的制作日益精巧,出现了很多构图别致、工艺精湛的优秀作品。西汉早期。佩觿仍沿袭战国玉觿的样式,除作角形外,还有的觿体作蜷曲龙体,龙首作回顾状。西汉中晚期佩觿发现很多,形制复杂,总的特征是觿体细长如尖角,一端刻龙首或凤首,也有作回顾状。大葆台汉墓出土的两件玉觿就是佩饰,它的一端刻着一只回首展翅,翱翔空中的凤鸟,雕工亦极其精巧。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玉舞人佩是两汉时盛行的一种人像佩饰,所表现的舞蹈,是秦汉时比较盛行的“翘袖折腰”舞。在扁平玉片的两面刻画舞人形象,以透雕镂空技法制成。汉代玉舞人大多数出土在诸侯王及其亲属墓中,且多为女性墓葬,表现也多为女性形象。玉舞人头部没有明显的发式,五官刻画也比较简单,仅用几条短阴线勾画出眉眼鼻口,衣裙和双袖较长并多为曲线,因而显得婀娜多姿。您眼前的这件玉舞人,是在大葆台2号墓即广阳王刘建的王后墓中出土,她轻舒广袖,微折柳腰,长裙拂地,造型展现了汉代舞人佩“长袖”和“细腰”的特点。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大葆台汉墓中共出土玉璜两件。一件为青玉质,扁平弧形,阴刻回纹,左边和中央各有一孔,为两面钻。另一件素面无纹饰,两边和中央各有一孔,均单面钻。这两件玉璜为佩饰,是由礼器的璜缩小而来,形呈扁平弧形,看起来与1/2或1/3个璧差不多,故《周礼》注释中有,“半璧为璜“之说。常见的佩璜两端各有一穿孔,可供系授佩带。佩璜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制作工艺和造型上都有很大发展,器表两面均饰纹饰。纹饰多为左右对称,或双龙同体寄生,或龙凤合二为一,造型多样,异彩纷呈。汉代佩璜的风格和造型基本同于战国。唐代以后,由于新形式佩饰的出现,盛行一时的佩璜从此销声匿迹。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古代无论男女,只要有相当的身份,都佩饰珠玉。尤其是西周至汉代,达官贵人争相佩玉,这一时期是我国玉器史上的佩玉高潮。《礼记》记载当时的佩玉情况时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孔子说,君子带玉佩是因为玉有五德:仁、义、礼、智、信,君子要与玉比德,即以玉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约束。这件透雕螭虎玉佩出土于二号墓墓室东北侧。白玉质,圆形,上部镂雕成缨花,中间镂雕一盘曲螭虎,虎体用阴线条刻出虎形,均两面刻,形象生动简朴;边缘阴刻两圈弦纹,中间夹以双弧形纹。螭虎是神话中的动物,据说它“似虎而鳞”或“虎类,龙形”。这件玉佩上的螭虎形象既有龙的蜿蜒盘曲,又有虎的凶猛威壮,把两种动物的特征表现得恰到好处。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已残缺不全。一面透雕双象纹,作屈身足舞状,形象生动。在肉和好的边缘处,阴刻弦纹一周,表面光泽,琢工精巧美观。直径9.2,厚0.1厘米。

 

北京大葆台汉墓博物馆玉器(图)
    透雕龙凤纹璧

 

    玉璧是一种形态扁圆而中间有圆孔的礼器。璧字,上面是“辟”,下面是“玉”。辟,在上古时期是天子、诸侯、君子的通称。璧主要是氏族首领、有特权的人使用的,是一种王者身份的象征。距今5200年至4000年的长江下游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出土的璧,是中国最早的璧,光素无纹,显示至尊和权威。商代的玉璧仍是祭天的工具,但开始出现纹饰。春秋战国时,玉璧上开始雕琢成繁缛的纹饰,玉璧严肃的形象变得丰富,作为佩饰发展起来,玉璧作为礼仪的意义淡薄了。这件玉璧,两面透雕龙凤纹,龙凤纹之间为心形,其上阴刻变形云纹,在肉和好的边缘各刻弦纹一周,刻工巧妙,纹样精美,龙凤相对,寓意吉祥,是汉代玉器中的杰作。出土于一号墓后室北面内回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