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回流国宝(组图)

从海外回流的清朝光绪年间宫中的“百鸟朝凤”寿帐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展出。此件寿帐高6米、宽3余米,是在德国一地窖中被发现的。
|
从海外回流的清宫国宝“金冠饰玉观音”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展出。此件国宝原为清朝时期西藏进献乾隆皇帝的祝寿礼,后流失海外。
 |
从海外回流的清朝时期宫中供奉的“镂金嵌宝石金螺”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展出。此件金螺以白螺为胎,通体包金间饰红绿宝石。
|
|
b |
一名参观者在观看海外回流的清宫国宝“乾隆牌位”。此件国宝在德国一地窖中被发现,
|
W020080327410385151344.jpg
参观者在观看海外回归圆明园文物“猴首铜像”
W020080327410388280602.jpg
一名参观者在拍摄海外回归圆明园文物“牛首铜像”
W020080327410391407772.jpg
参观者在观看博览会上展出的文物精品。
W020080327410394536333.jpg
专家在博览会上介绍展品。

白玉鹤鹿同春笔筒
这件白玉鹤鹿同春笔筒,估价10,000,000-15,000,000港元,白玉质,呈圆筒状,底承五如意云头足。器壁通景琢山水人物图,风格像中国的画卷。整体雕工淳朴自然,山势重迭,峰峦起伏,古松挺拔,树下长灵芝数株,山边溪水潺潺,祥云飘浮,生机盎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仿佛有身临其境,处身于太平盛世的仙境之中。此类通景画雕琢的风格是由康熙时期青花瓷笔筒得到启示,多被用于大型的玉器上,在清18世纪乾隆时期最为流行。
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一不祈盼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幸福吉祥,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工匠们运用不同的工艺方式表达了渴求生命、向往长寿的意愿。松树、仙鹤和梅花鹿在传统祝寿纹饰中是几乎是不可缺的祥瑞之物。
笔筒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之一,它既可供使用,又可作观赏,因而书房的陈设高雅便成为品评文采的标准之一,各种式样精美的笔筒应运而生,许多供皇室御用的笔筒,成为中国历代工艺品宝库中的精品。此器精雕细琢,可能为目前所见私人藏家拍品中尺寸最大的笔筒,相当难得。
另据专家分析,到目前为止,此笔筒可能是在私人藏家拍品中尺寸最大的一个,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有一件比此笔筒只大一公分的白玉笔筒。

从海外回流的清宫国宝“乾隆牌位”在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展出。此件国宝在德国一地窖中被发现,牌位上的满文意为“高宗纯皇帝”。
加载中,请稍候......